如何進入國際市場?
改革開放之後,“狼來了”,國內市場上,中國品牌麵臨洋品牌的強大競爭壓力。單純的防禦是不可取的,最好的防禦是進攻。所以,為了擺脫國內市場的被動局麵,應該換一種思路,抽調力量進軍國外市場,打到外線去,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再者,加入WTO,就等於是“趕鴨子下海”。允許別人進來,就得想著自己出去。在基本平等的條件下競爭,跨過國境線不再像以前那樣艱難,這一定會大大刺激眾多中國企業出國經營的興趣和信心。
那麼,如何打入國際市場呢?
問你要到哪裏去
進軍海外市場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確到哪裏去,公司應確定國際市場營銷目標。
大多數公司開始進入國際市場時規模都比較小,切入麵小一點,循序漸進是明智的。有的公司始終保持較小的海外規模,視海外經營為總經營的一小部分;有的公司則有較宏偉的目標,認為國外經營最終應等於以至超過國內經營。究竟海外規模應保持什麼樣的水平,主要受公司營銷政策和國際營銷能力影響。
公司還應思考是在少數國家還是在多數國家從事營銷。多數營銷大幅度擴張政策,表麵上看很具誘惑力和煽動性,實質上,經營麵擴得過度有很大風險性。如果公司不具備駕駛大船和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那是很危險的。所以,較為明智的做法是,把經營活動限製在少數幾個國家,並在每個國家向縱深發展。
公司要盡力尋找有吸引力的市場。一個國家或地區市場吸引力主要受產品、地理、收入、人口、政策狀況和其它因素的影響。一般情況下,那些技術正在發展,或消費者不滿意,或市場領導者自鳴得意,或開發資金短缺的市場是具有吸引力的。以美國、歐洲和日本為代表的所謂“三強市場”被很多公司看好,因為這些地區富有、政局較為穩定、市場及法律製度規範。但是,這類地區市場已經成熟,競爭會非常激烈,介入該市場並非對所有公司都是合適的。換一種思路,公司可以更多地把投資放在發展較快的熱點地區,如亞太地區。當然,公司還可以考慮那些被其它跨國公司忽視的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地區,如亞、非、拉一些落後國家和地區。這些地區經濟不發達,競爭較為寬鬆,而且曆史上和中國政府的關係又比較融洽,特別適合中國企業開發經營。
是“坐船”去還是“坐飛機”去
公司一旦選取定某個國家或地區,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是必須選擇最佳的進入方式。可供選擇的方式包括:間接出口、直接出口、許可證貿易、合資企業以及直接投資。
間接出口。間接出口是常用的進入國外市場的方式,公司一般在開始外銷時采用間接出口。間接出口中,公司選擇為其“跳板”的中間商有:國內出口商、國內出口代理商、合作組織和出口管理公司四種類型。間接出口有以下兩個好處:(1)投資少。公司無需設立出口部門,無需派遣海外銷售人員,也無需和外國人進行直接接觸。(2)風險小。國際營銷中間商將其技能和服務帶入合作關係,同時銷售商失誤較少。
直接出口。間接出口隻是“跳板”過渡,公司一般最終要自行直接從事出口業務。這需增加投資,承擔更多風險,但潛在的利潤也會更大。直接出口的方式主要有:(1)國內出口部,(2)國外銷售分公司,(3)流動出口銷售代表,(4)國外分銷商或代理商。
許可證貿易。通過出售許可證實現進入某一國家或地區市場的目的。許可證貿易簡單,許可證出售者幾乎不承擔風險,許可證受領人可直接取得生產的專門技術、產品品牌或商標,而不需從頭做起。但許可證貿易也存在潛在缺陷:公司對許可證受領人控製較弱;公司出售許可證的同時也喪失了利潤;許可證出售公司很可能是在為自己培養一個競爭對手。特別是在某些特殊的市場條件下,許可證貿易難以推行:(1)當地生產者無力吸收和利用先進技術;(2)當地國外知識產權的保護乏力。
合資企業。外國投資者和當地投資者合辦企業,共同享有所有權和管理權。合資企業在當今的國際經營中很普遍,合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麵:(1)外國公司缺乏獨立經營的財力、物力和人力。(2)出於經濟或政治上考慮。比如可以發揮當地合作者與政府打交道的優勢;適應當地的某些法律法規;得到某些優惠待遇等。合資經營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點:(1)合資雙方政策上的分歧;(2)跨國公司難以實現其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某些特殊營銷政策。
直接投資。直接投資是進入國外市場最終方式,也是最徹底的方式。盡管公司為此要承擔很大的風險,但許多公司還是走這條路。其優勢主要表現在:(1)通過利用廉價勞動力或原材料以及所在國政府提供的優惠條件確保低成本。(2)由於創造了就業機會,公司有機會在接受國樹立較好形象。(3)公司可以完全控製投資,因此可製定符合其長期國際營銷目的的生產和營銷政策。(4)有利投資方適應當地營銷環境。(5)若東道國要求所購產品有國內成分,公司仍可進入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