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1章 怪師出怪徒(2 / 3)

參加和主持的田野調查發掘有:殷墟,英梅登堡山城遺址,埃及的艾爾曼特,巴勒斯坦的杜布爾,四川彭山漢代崖墓,甘肅敦煌、武威、民勤等地一些古遺址、古墓葬,河南輝縣、鄭州、成皋、鞏義、洛陽、澠池等地新石器、商代、漢唐遺址,以及湖南長沙戰國墓和漢墓。

主要學術活動和成就有:確認仰韶文化早於齊家文化,糾正了瑞典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安特生關於甘肅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分期;撰《碳-14測定年代和中國史前考古》,對各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年代序列作全麵係統的研究;1950年在輝縣發掘,第一次發現了早於殷墟的商文化遺跡;1951年在鄭州調查,確認二裏岡遺址為又一處早於殷墟的重要商代遺跡;湖南長沙的發掘,搞清了當地戰國楚墓的演變過程;發表一係列關於羅馬金幣、波斯銀幣、古代絲織品的研究文章,對中西交通史研究有貢獻;發表一係列關於星圖、蠶桑絲綢及晉周處墓黃金帶飾的論文,為中國科技史研究作出重要貢獻。

著有《考古學論文集》《考古學與科技史》《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國文明起源》(日文)等。主編並參加編寫了《輝縣發掘報告》《長沙發掘報告》,主編《新中國的考古收獲》和《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

張岱年

張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別號宇同,世界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國學大師。

1909年5月出生於北京,原籍河北省獻縣。父親張濂,光緒(1903年)進士,授職翰林院編修;長兄張崧年(張申府)是中國現代哲學家,他們對張岱年的學術道路選擇產生了直接影響。1928年,張岱年考入清華大學,旋即退學,又報考北京師範大學教育係,被錄取;1933年大學畢業時,因發表學術論文多篇,被清華大學哲學係聘為助教,從事哲學專業的教學工作;1936年寫成名著《中國哲學大綱》;七七事變以後,清華大學南遷,他滯留北京,閉門著書;1943年任教於私立中國大學,聘為哲學講師;抗戰勝利後,1946年清華大學複校,回清華大學哲學係工作;1951年晉升為教授;1952年調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1978年起張岱年先生擔任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1979年中國哲學史學會成立,張先生被推為會長。

張岱年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研究,著作等身,有極高的造詣和廣泛的建樹。他又是一位誨人不倦的導師,桃李滿天下。

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史料學》與《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根據授課講稿整理),論文集《中國哲學發微》《求真集》《玄儒評林》《文化與哲學》《真與善的探索》《思想·文化·道德》,專著《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及《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等。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中國現代傑出的戲劇家。

曹禺出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開中學學習期間參加戲劇活動,曾擔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劇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係,廣泛鑽研從古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戲劇及契訶夫、易卜生、奧尼爾的劇作。

1933年大學即將畢業前夕,曹禺創作了四幕話劇《雷雨》,於次年公開發表,很快引起強烈反響,它不僅是曹禺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別出版了他的重要劇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戰期間的重要劇作是《北京人》。

1949年7月參加第一次文代會;1950年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1951年自編《曹禺選集》,對《雷雨》《日出》《北京人》作大量修改,同年任《劇本》《人民文學》編委;1952年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專演話劇的國家劇院)成立,任院長,同年,為創作以一個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為主題的劇本《明朗的天》收集素材;1954年開始創作,1956年獲“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劇本、導演、演出一等獎。1960年,與梅阡、於是之合作創作曆史劇《臥薪嚐膽》(後改名為《膽劍篇》),並就劇中的若幹史料問題請教沈從文,沈從文回長信詳細敘說戰國時期吳越社會各方麵的狀況,後又對該劇提出修改意見;1962年8月,在北戴河度假期間開始創作《王昭君》;1978年8月,為創作《王昭君》去新疆,並完成初稿,發表於《人民文學》當年第11期。

錢鍾書

錢鍾書(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在文學、比較文學、文化批評等領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錢學”。

錢鍾書出生於詩書世家,自幼受到傳統經史方麵的教育,中學時擅長中文、英文,卻在數學等理科上成績極差。報考大學時,數學僅得15分,但因國文、英文成績突出,其中英文更是獲得滿分,於1929年被清華大學外文係錄取。在大學期間,建立了比較文化和比較文學觀念,知識結構正式形成。因出眾的才華受到羅家倫、吳宓、葉公超等人的欣賞,被看作特殊的學生。1935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取英國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生,赴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英文係留學。1938年回國後,被清華大學破例聘為教授,次年轉赴國立藍田師範學院任英文係主任,並開始了《談藝錄》的寫作。

錢鍾書博學多能,兼通數國外語,學貫中西,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麵均作出了卓越成績。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用英文撰寫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裏的中國》,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其中《圍城》有獨特成就,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談藝錄》融中西學於一體,見解精辟獨到。

解放後,錢鍾書出版有《宋詩選注》《管錐編》(五卷)《七綴集》《槐聚詩存》等。他還參與《毛澤東選集》的外文翻譯工作,主持過《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

錢鍾書的《宋詩選注》在詩選與注釋上都卓有高明識見,還對中外詩學中帶規律性的一些問題作了精當的闡述。《管錐編》則是論述《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老子王弼注》《列子張湛傳》《焦氏易林》《楚辭洪興祖外傳》《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學術巨著,體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數十年學術積累的力作,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

趙元任

趙元任(1892~1982),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蘇武進(今常州)人,生於天津,是中國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

1910年趙元任作為為遊美學務處第二批留學生,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主修數學,1914年獲理學學士學位;1918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19年任康奈爾大學物理講師;1920年回國任清華學校心理學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學研習語音學,繼而任哈佛大學哲學係講師、中文係教授;1925年6月應聘到清華國學院任導師,指導範圍為現代方言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等。

趙元任博學多才,既是數學家,又是物理學家,對哲學也有一定造詣。然而他主要以著名的語言學家蜚聲於世。他從1920年執教清華至1972年在美國加州大學退休,前後從事教育事業52年。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朱德熙、呂叔湘等都是他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趙先生永遠不會錯”,這是美國語言學界對他充滿信賴的一句崇高評語。

趙元任是中國第一位用科學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調查的學者。他的耳朵能辨別各種細微的語音差別。在二三十年代期間曾親自考察和研究過吳語等近60種方言。趙元任對方言的研究非他人所能及,他會33種方言。他的治學嚴謹和刻苦,令人歎為觀止。

此外,趙元任教授對音位學理論、中國音韻學、漢語方言以及漢語語法都有精湛的研究,撰寫和發表過大量有影響的論文和專著,在國內外學者中享有很高聲譽。

他在美國除了在大學任教外,又用英文和中文寫下了大量語言學著作:《中國語言詞典》《中國語入門》《中國語文法之研究》《現代吳語研究》《鍾禪方言記》及《湖北方言報告》等。

周培源

周培源(1902~1993),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1919年,他考入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前身)中等科。學習期間,他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24年,他由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同年秋天,由於他成績優秀,被清華學校派送去美國繼續完成大學課程,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數理係二年級學習;1926年春、夏兩季分別獲學士和碩士學位。

1927年,周培源入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繼續攻讀研究生。他先師從貝德曼,後改從貝爾做相對論方麵的研究,次年獲理學博士學位,並獲得最高榮譽獎。

1928年秋,他赴德國萊比錫大學,在海森伯教授領導下從事量子力學的研究。

1929年,又赴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校,在泡利教授領導下從事量子力學研究。

同年回國,被聘為國立清華大學(以下簡稱清華大學)物理係教授,當時年僅27歲,而後又先後在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任教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培源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務。

周培源在學術上的成就,主要為物理學基礎理論的兩個重要方麵,即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和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論的基礎;研究並初步證實了廣義相對論引力論中“座標有關”的重要論點。

周培源從事高等教育工作60多年,培養了幾代知名的力學家和物理學家。早期學生中王竹溪、彭桓武、林家翹、胡甯等都成為著名的科學家。

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廣東省新會人,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

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建築教育事業。係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曆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1901年4月20日生於日本東京,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4年至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係學習,1927年2月獲學士學位,當年6月獲碩士學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築史;1928年3月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溫哥華結婚;1928年歸國創辦東北大學建築係,後參加中國營造學社研究中國建築史;1946年創辦清華大學建築係。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可以將中國的傳統建築形式,用類似語言翻譯的方法轉化到西方建築的結構體係上,形成帶有中國特色的新建築。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實地測繪調研中國古代建築,並對宋《營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進行了深入研究,為中國建築史學奠定了基礎。建國後,梁思成在建築創作理論上提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強調新建築要對傳統形式有所繼承。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築運作大屋頂等傳統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的這些理論觀點,實際上代表了當時多數建築師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對中國建築界有很大影響。

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學禮堂和教學樓、仁立公司門麵、北京大學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紀念碑、鑒真和尚紀念堂等。

茅以升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江蘇鎮江人。

茅以升,祖父茅謙為舉人,思想進步,傾向革命,曾創辦《南洋官報》,是鎮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遷居南京。6歲讀私塾;7歲就讀於1903年在南京創辦的國內第一所新型小學——思益學堂;1905年進入江南商業學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礦學堂(即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1916年從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畢業後,被清華學堂官費保送赴美留學;1917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專業碩士學位;1921年獲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橋梁桁架的次應力》的科學創見,被稱為“茅氏定律”,並榮獲康奈爾大學優秀研究生“斐蒂士”

金質研究獎章。

20世紀30年代主持設計並領導建造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和“浮運法”,使該橋僅用兩年半時間和160萬美元的造價完成。這座公路鐵路兩用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在我國橋梁建設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55年,他承擔了我國第一座跨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任務,解決了14個重大技術難題。

他主持我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創啟發式教育法,堅持理論聯係實際,致力教育改革,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科學技術人才。他還長期擔任學會領導工作,是我國工程學術團體的創建人之一。

侯德榜

侯德榜(1890~1974),字致本,名啟榮,著名化學家,“侯氏製堿法”的創始人。他為中國的化學工業事業奮鬥終生,並以獨創的製堿工藝聞名於世界。

自幼半耕半讀,勤奮好學,有“掛車攻讀”美名。1911年,侯德榜考入北平清華留美預備學堂,以10門功課1000分的優異成績譽滿清華園;1913年被保送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1917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再入普拉特專科學院學習製革,次年獲製革化學師文憑;1918年又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研究製革;1919年獲碩士學位;1921年獲博士學位,同年,他應我國知名實業家範旭東之聘,任天津塘沽永利製堿公司技師長。

在侯德榜的潛心鑽研下,我國的製堿工業在短短幾年內衝破帝國主義的技術壟斷和封鎖,生產的純堿產品在美國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此舉被公認為中國工業的進步,為當時落後的民族工業爭光。在總結親身實踐的基礎上,侯德榜用英文撰寫了《純堿製造》一書,1933年在紐約出版,在學術界和工業界產生了深遠影響。1935年中國工程師學會表彰他的功績,公推他為第一屆金質獎章獲得者。

1932年侯德榜升任永利化學工業公司總工程師,開始在南京籌建硫酸銨廠,1937年2月起陸續生產合成氨、硫酸銨、硝酸等產品,雄稱亞洲最大的氮肥廠。

四五十年代又發明了連續生產純堿與氯化銨的聯合製堿新工藝,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製碳酸氫銨化肥新工藝,在60年代實現了工業化和大麵積推廣。他還積極傳播交流科學技術,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為發展科學技術和化學工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竺可楨

竺可楨(1890~1974),又名紹榮,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係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

1910年作為清華留美生公費留美,進入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夏畢業後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係專攻氣象;1918年以題為《遠東台風的新分類》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7年任東南大學地學係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國前他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1933年4月,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發出成立中國地理學會的倡議,學會於翌年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還當選為曆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並於1962年光榮地參加中國共產黨。

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物候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麵的造詣很深,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他始終從科學的視角,關注著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先覺先行者。

金嶽霖

金嶽霖(1895~1984),中國哲學家、邏輯學家。

1911年,考入清華學堂;1920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1921年,到英國學習,在倫敦大學經濟學院聽課;1926至1929年,清華聘請金嶽霖講授邏輯學;1926年秋,創辦清華大學哲學係,任教授兼係主任。

金嶽霖先生是第一個運用西方哲學的方法,融會中國哲學的精神,建立自己哲學體係的中國哲學家。他創建的哲學體係,其中包括本體論和知識論。《論道》一書是他的本體論;《知識論》一書是他的知識論,即通常所說的認識論。他的知識論是以他的本體論為基礎的。這個哲學體係,不僅是近代的,而且也是民族的。在今天新的曆史條件下,金嶽霖先生走過的哲學之路及其創建的哲學體係,為我們研究中國哲學,推進和發展中國哲學,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金嶽霖先生最早把現代邏輯係統地介紹到中國,他深入研究了邏輯哲學,並把邏輯分析方法應用於哲學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金先生認為,“各種學問都有它自己的係統”,“既為係統,就不能離開邏輯”。就是說,各門學問要係統化,都必須運用邏輯工具。哲學這個學問也不例外,如果要精確化和係統化,也必須完善和發展邏輯工具。金嶽霖先生本人的哲學就以細密的邏輯分析見長,他的著作具有精深分析和嚴密論證的特色,形成一種獨特的嚴謹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