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清華大學建校近百年來,培養了無數的科學家、作家、學者,除了上述我們耳熟能詳的著名人士外,還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因為數量眾多,我們隻列出其中部分人的名單,他們分別是:
高士其,福州人,生物學家、化學家,著名科普作家。
薑立夫,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對中國現代數學教學與研究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他從事圓素和球素幾何學的研究。
段學複,數學家、數學教育家。長期從事代數學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理論、代數李群、有限p群、群論與組合數學的應用等方麵取得重要成果,培養了一大批代數學研究人才。
張子高,化學家、化學教育家,中國化學史研究的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化學多門二級學科的教學工作,為我國培育了幾代化學和化工科技人才。
楊石先,化學家。主要研究農藥和元素有機化學,並長期從事化學教育,創建了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
葉企孫,也作葉企蓀,原名鴻眷,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王淦昌,傑出科學家、中國“兩彈一星”元勳,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楊廷寶,字仁輝,現代建築學家、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中國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之一。長期從事建築設計創作工作,為我國建築設計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吳仲華,中國工程熱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氏通用理論”在國際上已廣泛地應用於先進的航空發動機的設計中,為提高我國能源利用水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林宗棠,高級工程師。由他擔任副總設計師製造的萬噸水壓機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工業和科技重大成果,它標誌我國重型機器製造業進入一個新的水平。
熊慶來,數學家,字迪之。熊慶來主要從事函數論方麵的研究工作,定義了一個“無窮級函數”,國際上稱為“熊氏無窮數”。熊慶來在“函數理論”領域造詣很深。
吳有訓,字正之,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教育家。在物理學領域中的重要成就是:在參與康普頓的X射線散射研究的開創工作時,他以精湛的實驗技術和卓越的理論分析,驗證了康普頓效應。
張光鬥,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工程教育家。從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教育和科研工作50餘載,為我國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林家翹,應用數學家,國際公認的力學和應用數學權威。在應用數學方麵,他的貢獻是多方麵的,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發展了解析特征線法和WKBJ方法,是當代應用數學學派的領路人。
梅貽琦,字月涵,1931~1948年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曆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一直到他在中國台灣去世,一直服務於清華,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
王國維,字靜安、伯隅,號觀堂、靜觀,浙江海寧鹽官人。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各方麵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
陳寅恪,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曆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
李濟,字受之,後改濟之。人類學家、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
吳宓,字雨僧、雨生,筆名餘生,著名西洋文學家,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一位通人,他一生好學不倦,學貫中西。
潘光旦,字仲昂,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民族學家。著作有《優生學》《人文生物學論叢》《中國之家庭問題》等,另有譯著《性心理學》等。
費孝通,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聞一多,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新月派代表詩人,作品主要收錄在《聞一多全集》中。
湯用彤,字錫予,中國著名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學者。現代中國學術史上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與陳寅恪、吳宓並稱“哈佛三傑”。
賀麟,字自昭,中國現代哲學家、翻譯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馮友蘭,字芝生,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新編》等。
李方桂,語言學家。李方桂的學術成就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印第安語言的研究;侗台(壯侗)語族語言的研究;漢語和藏語的研究。
徐中舒,中國曆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長期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先秦史和古文字學是其主攻方向,對明清史和四川地方史的研究也有顯著貢獻。
薑亮夫,國學大師、著名的楚辭學、敦煌學、語言音韻學、曆史文獻學家、教育家,曾獲國家教委普通高校首屆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獎等多種獎勵。
王力,字了一,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詩人,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不僅注重專業的學術研究,在語言科學諸多領域勤於開創,寫出了許多高水平的論著,取得豐碩的成果,而且非常關注語言文字學的普及與應用。
吳其昌,字子馨,號正廠,著名的文史學家。生平著述頗豐,治學範圍廣博,除前所述外,於訓詁、音韻、校勘、農田製度等亦有研究。
姚名達,字達人,號顯微,從1926年至1937年已成書出版的著作有16種,為我國史學和現代目錄學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高亨,初名仙翹,字晉生,我國研究先秦學術和文字學家、訓詁的著名學者。早年在清華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梁啟超兩位大師,一生篤誌於弘揚我國傳統學術,成就斐然,成為上一世紀先秦學術文化研究的一座豐碑。
陸侃如,原名侃,字衍廬,筆名小璧,著名學者。重要著作有《屈原》《宋玉》
《樂府古辭考》《陸侃如古典文學論文集》等,譯著有高本漢的《左傳真偽考》,小仲馬的《金錢問題》,塞昂裏的《法國社會經濟史》。
劉節,字子植,溫州朔門人。師從王國維、梁啟超和陳寅恪,為我國著名的史學家、語言學家。
楊樹達,字遇夫,號積微,語言文字學家。他在語言文字學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他的早期研究,即古漢語語法方麵,兼及修辭和其他;二是他的後期研究,即文字學研究方麵,兼及訓詁、音韻和方言等。
劉盼遂,名銘誌,字盼遂,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古典文獻學家、語言學家。
劉盼遂一生從事對古代文獻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在經學、小學、史學、文學、鍾鼎、甲骨、校勘、目錄等方麵造詣精深,尤精於小學,即音韻、文字、訓詁等學問,曾出版《文字音韻學論叢》《段王學五種》等著作,對古音分部和段王學的整理與研究遠邁前賢,達到新的高度。
謝國楨,字剛主,相繼在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後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任教和從事研究工作。一生在明清史、文獻學、金石學和漢代社會等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撰寫了《清開國史料考》《晚明史籍考》(解放後又兩次出版了增訂本)《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等重要著作和大量學術論文,編纂了《清初農民起義史料輯錄》《明代農民起義史料選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等資料彙編。
賀麟,字自昭,中國現代哲學家、翻譯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賀麟對西方哲學有很深的造詣,對黑格爾、斯賓諾莎、懷特海等西方近現代哲學家都有深入的研究。就中國哲學和儒家思想而言,他早年主張“心”是“最根本最重要”
的,認為“不可離心而言物”,在三十年代曾創立了與馮友蘭“新理學”相對的“新心學”體係,成為現代新儒家的倡導者之一。
張蔭麟,字素癡,著名學者,曆史學家。他在清華求學7年,以史、學、才三才識出眾知名,與錢鍾書、吳晗、夏鼐並稱為“文學院四才子”。先後在《學衡》《清華學報》《東方雜誌》《燕京學報》《文史雜誌》《國聞周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和學術短文40多篇,深得當時史學界稱讚。
羅根澤,字雨亭,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1931年開始發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專著《隋唐文學批評史》《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晚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中國文學批評史》(3冊)《中國古典文學論集》《孟子傳論》《管子探源》等。
周傳儒,九三學社會員,曾任中國史學會理事、英國史學會理事、遼寧省史學會顧問、遼寧省政協常委等職。有《中國古代史》《甲骨文字與殷商製度》《書院製度考》《中國曆史學界的新派別、新趨勢》等著述。
蔣天樞,字秉南,早字若才,中國古代文學專家,複旦大學資深教授。主要著作:《全謝山先生年譜》《楚辭論文集》《楚辭校釋》《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
殷海光,原名殷福生,中國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撰寫了《思想與方法》《論認知的獨立》《中國文化之展望》等著述。
楊聯升,原名蓮生,後以蓮生為字。楊氏論學,以廣義的中國經濟史為中心,而旁及中國曆史的各個角落。專著以1952年完成的《中國貨幣與信貸簡史》最為重要,號為簡史,篇幅確亦無多,但實有深廣的學術根基,為高度濃縮的綜括;與稍後大陸出版的彭信威《中國貨幣史》相比,雖於規模宏大、史料詳贍方麵皆不能企及,但以簡馭繁,亦足以自立。
李學勤,著名的曆史學家、古文字學家。他長期致力於漢以前的曆史與文化的研究,注重將文獻與考古學、古文字學成果相結合,在甲骨學、青銅器、戰國文字、簡牘帛書及其相關曆史文化的研究領域,均有重要建樹。
傅璿琮,著名中國古典文獻和古代文學研究專家,筆名湛之。曾參加《二十四史》的點校和編輯,擔任《唐才子傳校箋》《唐五代文學編年史》以及《全宋詩》
《續修四庫全書》《續修四庫提要》等大型古籍整理類總集與叢書的主編,主要著作有《唐代詩人叢考》《唐代科舉與文學》《唐詩論學叢稿》《李德裕年譜》《唐人選唐詩新編》,合著有《河嶽英靈集研究》等。
錢端升,字壽朋,畢生從事政治學、法學研究,並以學者身份積極介入政治,介入社會,在一係列重大問題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蕭公權,字恭甫,號跡園,筆名巴人、石漚、君衡,中國現代政治學家。主要著作有《政治多元論》《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鄉村》《康有為研究》等。
王鐵崖,原名慶純,號石蒂,是中國國際法學的學術帶頭人和傑出代表,鐵崖先生在國外贏得了崇高榮譽。1981年被國際法研究院選為副院士;1987年當選為正院士,成為該學院第一個中國籍院士;1987年被選為世界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88年被“建立國際刑事法院基金會”授予“著名國際法學者”名譽獎狀。
陳鶴琴,中國近現代教育家,提出活教育理論,重視科學實驗,主張中國兒童教育的發展要適合國情,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呼籲建立兒童教育師資培訓體係。
李健吾,中國作家、戲劇家、文藝評論家、翻譯家、法國文學研究專家。他的劇本貫穿反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的愛國、民主思想,注意反映勞苦大眾生活感情,情節緊湊,布局嚴謹,人物性格鮮明,語言生動,被稱為具有浪漫主義特征的劇作家。
楊絳,原名楊季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作家、學者。丈夫錢鍾書是著名文學研究家和作家。
英若誠,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話劇導演。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劇協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副主任、劇本室主任。先後主演了《駱駝祥子》《茶館》《推銷員之死》等經典名劇。此外,在影視表演方麵,也取得了蜚聲中外的成就,是中國老一輩演員中唯一堪稱“國際明星”的藝術家。
端木蕻良,現代著名作家、小說家,原名曹漢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筆名黃葉、羅旋、葉之林、曹坪等。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
《江南風景》,短篇小說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台》及長篇曆史小說集《曹雪芹》等,為世人所流傳。長篇小說《曹雪芹》影響卓著。
洪深,號伯駿,號淺哉,字潛齋,曾用筆名莊正平、樂水、肖振聲等,我國早期電影的開拓者。導演、劇作家、戲劇批評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胡風,原名張光人,筆名穀非、高荒、張果等。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
吳國楨,字峙之。早年先後入南開中學、清華大學學習,畢業後赴美留學,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張民覺,又名張民覺,字幼先,美籍中國生殖生物學家、育種學家和甾體避孕藥的創始人之一,被譽為“試管嬰兒”之父,並獲美、英、意等國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學術團體頒發的獎章。
王佐良,詩人、翻譯家、教授、英國文學研究專家,中國莎士比亞學會、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第一屆副會長,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第一屆會長,北京外國語學院顧問兼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外國文學》主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顧毓,字一樵,著名教育家、科學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和佛學家,作為教育家,他是清華大學工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創建了清華大學電機係、無線電研究所和航空研究所,此外,他還是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以及上海戲劇專科學校(今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的創始人之一。
薩本棟,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曾創造性地將並矢方法和數學中複矢量應用於解決三相電路問題,得到當時國際電工界的高度評價。對各種真空管的性質和效能也有極好的研究。
王大珩,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應用光學專家。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5年1月獲得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1996年受聘為哈爾濱理工大學名譽校長。
葉篤正,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曆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會員,芬蘭科學院外籍院士,曾在許多國內外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
吳仲華,中國工程熱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50年代初他發表的《軸流、徑流和混流式亞聲速與超聲速葉輪機械中三元流動的普遍理論》論文,在國際上被稱為吳氏通用理論,其主要方程被稱為吳氏方程。
鄭哲敏,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早期在水彈性力學研究中取得成就。長期從事固體力學研究,開拓和發展了我國的爆炸力學事業。擅長運用力學理論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和理論。
鄒承魯,國際著名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原名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名譽理事長,美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榮譽會員,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委員、生物學部主任,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酶學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
吳征鎰,我國著名的具有國際聲譽的植物學家,植物區係研究的權威學者,從事植物科學研究已逾60年,專長植物分類地理學和藥用植物學。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1955年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08年獲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陳克恢,中國藥理學家,研究中藥先後達30餘年,中藥藥理研究的創始人。1924年與其協和同事施密特共同從中藥麻黃中分離出左旋麻黃堿,並發現其多方麵的生理活性,很快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幹草熱和其他過敏性疾患。他們又合成一係列結構與麻黃堿相似的化合物,發現許多新藥。這是以天然產物為先導化合物,開發新藥的範例。50年代他在磺胺、麥角、雌激素、多種抗生素方麵作了大量工作。發表論文約350餘篇。
後 記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默默貢獻,閃耀的是集體的智慧。其中銘刻著許多艱辛的付出,凝結著許多辛勤的勞動和汗水。
本書在策劃和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同行的關懷與幫助,及許多老師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參與本書編寫的人員致以誠摯的謝意:歐陽勇富、廉勇、歐紅梅、周珊、張豔紅、柳絮恒、趙一、趙紅瑾、齊紅霞、齊豔傑、陸曉飛、趙廣娜、徐春豔、王非庶、李海霞、李秀敏、王傑、張保文、李亞莉、蒙明炬、何瑞欣、杜莉萍、李衛平、李敏、梁素娟、許慶元、姚迪雷、張璐璐、毛定娟、尹娜、王巧、楊俊飛、楊婧、王娟娟、張豔芬、許長榮、王愛民、李琳、李偉楠、王鵬、羅華傑、鬱紅霞、葛穎煒、武敬敏、甘豔河、閻妍妍。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借鑒和參考了大量的文獻和作品,從中得到了不少啟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菁華,謹向各位專家、學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書的誕生。
由於編寫和出版時間倉促,以及編者水平所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誠請廣大讀者指正,特馳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