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1章 怪師出怪徒(1 / 3)

個性就是差別,差別就是創造。

——愛迪生(美國發明家)

“怪師”出“怪徒”,劉文典的弟子沈有鼎,時常戴著一副近視眼鏡,頭發和胡子也總是邋邋遢遢的,穿一件洗得發白的藍布長衫,也不係扣子,一邊走路,一邊思索著微笑或喃喃自語,隻要有人向他提問題,他就會拉著你討論不休。他還經常出現在西南聯大附近的茶館或小飯館裏,隨身提著一隻小小的破舊箱子,裏麵裝了書和零碎的錢,因為他常常請人喝茶來討論問題,茶是請你喝了,隻有當他覺得你的意見有意思時,才肯讓你吃他買的那碟花生或者瓜子。在西南聯大,不管是哪一個係的教授開的課,隻要他感興趣,就會去旁聽,有時還會站起來發問,甚至插嘴說你講錯了,常常搞得教授們下不來台,這也包括金嶽霖。有一次金教授提到一本新出版的數理邏輯專著,沈有鼎從容站起來說:“這本書你是讀不懂的”。金先生悄悄坐下,卻不以為忤逆。

點石成金

當我們說一個人“怪”時往往是指他不按照規則出牌,總是遊離在社會常規之外,讓人難以接受。其實不然,有些很“怪”的人恰恰是十分有個性、有棱有角的人,他的“怪”也許正源於他獨特的思想和性格中的真誠而坦率。了解到了這些,我們就應該理解並尊重那些我們的生活中所謂的“怪人”。

智慧拓展

一、聯係現實

你偏科嗎?

1.想一想,自己在學習中是否有偏科現象?

2.如果你有一門功課較差,仔細考慮一下,找出這門功課薄弱的原因。

3.思考一下,製訂一個合理的計劃,將自己的弱項盡快地提高起來。

二、美文欣賞

憶清華(節選)

梁實秋

工字廳在河之南,科學館之背後,乃園中最早之建築,作工字形,故名。房屋寬敞,幾淨窗明,為招待賓客之處,平素學生亦可借用開會。工字廳的後門外有一小小的荷花池,池後是一道矮矮的土山,山上草木蓊鬱。凡是純中國式的庭園風景,有水必有山,因為挖地作池,積土為山,乃自然的便利。有昆明湖則必安有萬壽山,不過其規模較大而已。清華的荷花池,規模小而景色佳,廳後對聯一副頗為精彩——檻外山光曆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

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橫額是“水木清華”四個大字。聯語原為廣陵駕鶴樓杏軒沈廣文之作,此為祁雋藻所書。祁雋藻是嘉慶進士、大學士。所謂“仙居”未免誇張,不過在一片西式建築之中保留了這樣一塊純中國式的環境,的確別有風味。英國詩人華次渥茲說,人在情感受了挫沮的時候,自然景物會有療傷的作用。我在清華最後兩年,時常於課餘之暇,陟小山,披荊棘,巡遊池畔一周,不知消磨了多少黃昏。聞一多臨去清華時用水彩畫了一幅“荷花池畔”贈我。我寫了一首白話新詩“荷花池畔”刊在《創造季刊》

上,不知是郭沫若還是成仿吾還給我改了兩個字。

思考:找到《蘇州園林》一文,進行比較閱讀。然後,談談你對中國式庭院建築的認識。

三、 集體討論

中心議題:對於“和諧”的理解。

我國正在致力於建設和諧社會,而和諧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季羨林先生認為:“自古以來,中國就主張‘和諧’,‘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時至今天,我們又提出和諧這一偉大的概念,這是我們中華民族送給世界的一個偉大的禮物,希望全世界能夠接受我們這個‘和諧’的概念,那麼,我們這個地球村就可以安靜許多。”

那麼,你是怎樣理解“和諧”的呢?找到幾個同學或朋友,在一起討論對“和諧”的看法。

附錄·

清華精英

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勳,組織和領導了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作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1941年,鄧稼先17歲時,進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係。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合並而成的西南聯大,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最高學府。鄧稼先在此學習4年,終生受益。

1950年留美學成回國,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工作。

1957年8月,調到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任理論部主任,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從此,鄧稼先隱姓埋名工作28年,直到去世。

周光召

周光召(1929~ ),中科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

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87年至1997年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

周光召教授在理論物理的各主要領域都有傑出的創造性成果,這使他在國際物理學界享有盛譽。1958年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態振幅,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是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因其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於196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因在量子場論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周光召教授還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四所世界知名大學授予榮譽博士;1993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國爵士勳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授予“中國傑出科學家”獎;1996年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通過,將國際編號為346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周光召星”;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李政道

李政道(1926~ ),著名物理學家。他自幼酷愛讀書,整天手不釋卷,連上衛生間都帶著書看,有時手紙沒帶,書卻從未忘帶。抗日戰爭時期,他輾轉到大西南求學,一路上把衣服丟得精光,但書卻一本未丟,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歲的李政道到美國留學,當時他隻有大二的學曆,但經過嚴格的考試,竟然被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錄取。3年後便以“有特殊見解和成就”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被譽為“神童博士”,其時年僅23歲。1956年,李政道與楊振寧一起發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上屹立不移30年之久的宇稱守恒定律。

1957年,31歲的李政道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華羅庚

華羅庚(1910~1985),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麵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算子”、“華—王方法”等。

華羅庚初中畢業後,因家境不好,不得不退學去當店員。18歲時患傷寒病,造成左腿殘疾。華羅庚開始他的數學家生涯時,僅有一本《代數》、一本《幾何》和一本缺頁的《微積分》。

1930年春,他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上海《科學》雜誌上發表,引起當時在清華大學數學係任主任的熊慶來教授的重視,當即作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來。

華羅庚在清華大學一麵工作一麵學習。他用了2年的時間走完了一般人需要8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1935年成為講師;1936年,他經清華大學推薦,派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他在劍橋的兩年中,把全部精力用於研究數學理論中的難題,不願為申請學位浪費時間。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注意。1938年回國後,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從1939年到1941年,他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寫了20多篇論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素數論》。

趙九章

趙九章(1907~1968),著名的科學家、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是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為中國人造衛星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趙九章出身中醫世家,幼年就讀於私塾,預備從事文學。在五四運動影響下改學科學,立誌科學救國。1933年清華大學物理係畢業後,趙九章通過庚款考試,於1935年赴柏林大學師從氣象學家菲克爾。

趙九章1938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西南聯大任教,1944年經竺可楨教授推薦,主持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承擔起繼竺可楨之後中國現代氣象科學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遷往南京北極閣,成為我國現代氣象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衛星設計院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

從1957年起,他積極倡議發展中國自己的人造衛星。1958年8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人造地球衛星研製組,他是主要負責人。在他的領導下,開創了利用氣象火箭和探空火箭進行高空探測的研究,探索了衛星發展方向,籌建了環境模擬實驗室和開展遙測、跟蹤技術研究,組建了空間科學技術隊伍。他對中國衛星係列發展規劃和具體探測方案的製定,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返回式衛星等總體方案的確定和關鍵技術的研製起了重要作用。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表彰“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追授趙九章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錢學森

錢學森(1911~2009),傑出的科學家,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

錢學森1911年12月出生於浙江杭州,1923年9月進入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學習,1929年9月考入交通大學機械工程係,1934年6月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學生,次年9月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係學習,1936年9月轉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係,師從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先後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錢學森在美國從事空氣動力學、固體力學和火箭、導彈等領域研究,並與導師共同完成高速空氣動力學問題研究課題和建立“卡門-錢近似”公式, 28歲時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1950年,錢學森開始爭取回歸祖國,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裏,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由此受到美國政府迫害,遭到軟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錢學森終於衝破種種阻力回到了祖國。自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彭桓武

彭桓武(1915~2007),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氫彈之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

彭桓武,原籍湖北麻城,生於吉林長春。1937年6月清華大學物理係研究生肄業,翌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係,師從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MaxBorn),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1940年和1945年分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1年8月後,曾兩度在愛爾蘭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45年與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麥克杜加爾-布列茲班獎。1947年回國,先後擔任過雲南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並參與創辦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曆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所長等職。1948年被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彭桓武參與和領導了中國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彈、氫彈以及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他在中子物理、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多個學科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對分子結構提出過新的處理方法,在量子多體問題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場的推廣理論,並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錢偉長

錢偉長(1912~2010),中國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力學、應用數學的奠基人之一。國際上以錢氏命名的力學,應用數學科研成果就有“錢偉長方程”、“錢偉長方法”、“錢偉長一般方程”、“圓柱殼的錢偉長方程”等。

錢偉長在學校裏學習非常勤奮,因而成績優異。在報考大學時,被清華、交通、浙江、武漢、中央五所名牌大學同時錄取,1931年獲得了化學家吳蘊初設立的“清寒獎學金”,他按照叔父錢穆提議,進入了清華大學曆史係,同年發生“九一八事變”,錢偉長決定要轉學物理係以振興中國的實力。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會的公費留學生,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習,用50天時間完成論文《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發表於世界導彈之父馮·卡門的60歲祝壽文集內,愛因斯坦看後,感歎:這位中國青年解決了困擾我多年的問題。1942年獲多倫多大學博士學位。

1942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美國國家噴射推進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關於奇異攝動的理論,被國際上公認為是該領域的奠基人。

抗日戰爭結束後,錢偉長於1946年5月回國,應聘為清華大學機械係教授,兼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教授。1948年受錢學森之邀準備去美國噴射推進研究所工作,但終因其拒絕放棄中國而忠於美國,未獲得簽證而未成行,期間他參與創建北京大學力學係——開創了我國大學裏第一個力學專業;出版中國第一本《彈性力學》專著,開設了我國第一個力學研究班和力學師資培養班,該班學員大多成為中國從事力學研究的領軍人物,為我國的機械工業、土木建築、航空航天和軍工事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被後世人稱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

錢三強

錢三強(1913~1992),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中國兩彈之父”。

錢三強少年時代即隨父親錢玄同在北京生活,曾就讀於蔡元培任校長的孔德中學。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7年赴法國留學,師從居裏夫婦(著名科學家居裏夫人的女兒女婿);1940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

曾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導師,並獲法蘭西榮譽軍團軍官勳章。

1948年回國後曆任清華大學物理係教授;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參加中國第一次12年科學規劃的確定,與錢偉長、錢學森一起,被周恩來總理稱為中國科技界的“三錢”。

早年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變”方麵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他發現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並對三分裂機製作了合理解釋,深化了對裂變反應的認識。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為中國科學院的組建和發展,特別是建立和健全學術領導,培養科學技術人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組織和協調重大科研項目等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

吳晗

吳晗(1909~1969),字伯辰,浙江省義烏市上溪鎮吳店苦竹塘村人。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國現代著名曆史學家、社會活動家。

7歲始在鄉村學堂讀書,11歲時讀《禦批通鑒》,成了他學習曆史的啟蒙教材;17歲畢業於省立金華中學後,在本村湖山小學任教;1927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預科;1928年進入國立清華大學史學係;1931年被清華大學史學係破格錄取(數學0分)。

1934年他在清華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因才華出眾,3年之後,年僅28歲的吳晗被聘為雲南大學文史教授,1940年又到西南聯大執教。

1949年北平解放,吳晗參加接管北大、清華的工作,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文學院長、曆史係主任等職,並參加了開國大典。從1949年11月起,他還擔任了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對北京的文化教育、學術活動、古籍整理及文物古跡的保護等方麵,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時,還發表了許多文章,重新改寫出版《朱元璋傳》,主編《中國曆史小叢書》《外國曆史小叢書》,主要著作有:《讀史劄記》《投槍集》《燈下集》《春天集》《吳晗曆史論著選集》等。吳晗創作的雜文,出版了雜文集《曆史的鏡子》《史事與人物》《燈下集》《春天集》《投抱集》《學習集》等。吳晗在明史方麵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早期的研究作品如《胡惟庸黨案考》《明成祖生母考》,都堪稱經典之作。從40年代開始數易其稿的《朱元璋傳》,在史學界乃至現實生活中都發生過重大影響。他提倡編輯出版的《中國曆史小叢書》,在普及曆史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手錄的《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不僅留下了一部方便實用的研究資料,而且留下了嚴謹治學、刻苦鑽研的學術研究之風。

夏鼐

夏鼐(1910~1985),原名作銘,浙江溫州人,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曾主持並參加了河南輝縣商代遺址、北京明定陵、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挖掘工作。對中國各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年代序列做全麵研究,創造性地利用考古學的資料和方法闡明中國古代在科技方麵的卓越成就,並對當時中西交通的路線提出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