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3章 季羨林拍公益廣告(1 / 1)

如果有一天,我能夠對我們的公共利益有所貢獻,我就會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 果戈理(俄國作家)

在一則以“尊師重道、薪火相傳”為主題的公益廣告片中,季羨林先生充滿感情地懷念他的母親和他的老師們——胡也頻、胡適、陳寅恪、湯用彤、馮友蘭、朱光潛,還有他的德國老師。…

季羨林先生說:“科技發展,本來靠理工科,不過你沒有中國文化的基礎、世界文化的基礎,對將來的發展就會有限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還是得有文化基礎、文化底蘊。我們現在對人文科學的重視不太夠。”季先生說:“中國人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能做到的話,那國家也能安定團結,世界也能和平。”

公益片的導演張會軍說:“現在的公益廣告還沒有純粹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人們會反思中國在世界上靠什麼立足的問題。我們想用象征的手法,主要是用季老的形象和動作來表現,不用現代的動畫,實拍才最能體現人文關懷。”

點石成金

要有“中國特色”就必須有中國自己的風格、氣派和文化底蘊,建設“和諧社會”首先要實現人的和諧,而所有這些都需要通過文化建設和人文關懷來實現。做不到這一點,即使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社會也極有可能危機四伏。科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科技與人文並重,社會才能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