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研究的方法
任何一門學問、學科,都是研究一種特殊的對象的,因而也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研究方法。自然科學是如此,社會科學也是如此。曆史學研究是將人類社會發展演變作為對象,當然有它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除了這個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外,還有各種層次以及最高層次的研究方法。大體講有以下幾種:1.最基本的方法:搜集與考訂材料的方法,即考據。2.曆史比較法。3.統計方法。4.計量方法。5.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
一、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訂史料的方法
古往今來的曆史學著作,凡足以名家的,都有其共同點,即:具有豐富的內容,這種豐富的內容一是材料多,二是材料的準確。因而搜集更多的材料,以及對使用材料的考訂,成為曆史學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在觀點分歧甚大的情況下,隻能求同存異,評論史學著作的優劣得失,不能不集中在材料的多少以及對材料的使用方麵。這樣,曆史學的考據方法不能不成為古今中外共同承認的一個基本方法。
一提到考據,人們總是不自覺地認為考據之學來自於清代的乾嘉學派,或清代考據學。其實自從有了曆史學,也就存在對史料的搜集和考訂的問題。孟夫子就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對《書》的材料的真實性提出了懷疑。惟其如此,所以史學家們首先注意的就是這個問題。
大史學家司馬遷就極為重視這個問題。他不僅充分利用他能夠見到的任何材料,而且還想盡辦法擴大他的材料來源——這個辦法就是調查訪問方法。
人們常說,司馬遷曾經遍遊祖國的名山大川,因而開闊了他的神思,形成了他峭拔雄健的文風。這僅是事情的一個方麵。司馬遷之遍遊名山大川,是在有意識地從事調查訪問,一麵親自觀察遊曆所在以及社會的各個側麵,一麵從遺老口中和曆史遺跡中對個別事物進行細致的訪查。司馬遷的調查訪問,教導人們不能單純滿足文獻記載,而要從對社會廣泛接觸中獲得更多活的知識材料。
對材料真偽準確與否,司馬遷是否也很關心?當然注意。他對各類文獻材料中一些荒誕不經的內容,是“不敢言”的,亦不加使用.他提出了一個考訂材料的標準,就是“考信於六藝”。這個標準是否恰當是另一問題,但考訂材料之要有標準卻無疑是對的。而且,以這些較為古老的文獻做考信的標準,也不能說毫無價值。司馬遷的許多調查訪問,就是對文獻材料的一個訂正。總之,司馬遷既開辟了廣事搜集史料的路徑,又認真考核使用的材料,以其生花之筆,寫出了《史記》這部千古名著!
宋朝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同樣是既注意材料的搜集,又注意材料的考訂。他將搜集來的史料,以年係月,以月係日,將材料分別列於年月日當中,按時間先後將材料排列起來。先做長編,然後又對所使用的材料,考核其異同,做了《通鑒考異》。考異就是對材料真偽的辨別,對材料的分析。這種辨別和分析,是史家必具的一個基本功。史學著作成就高低,同這個基本功是分不開的。
史家這種對史料的辨析,到明末清初形成為考據學,乾嘉尤為興盛,因而有乾嘉考據學之稱。考據學開始是對經學的章句訓釋,從明末陳第開始的。經過顧炎武、閻若璩等,形成考據學的吳、皖兩大派,吳派以惠棟為首,皖派以戴震為首,戴震成就為當時之最,此外還有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考據學大盛。清考據學講章句訓詁之學,恢複了漢儒治經的方法,而否定宋代義理之學,因而在經學發展史上形成漢學、宋學、清考據之學的發展曆程,大體上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曆程。考據學的主要內容和成就,在於音韻,因而清代音韻學成就甚高。前麵說王引之認為訓詁的中心在於字音而不在文字,所以清人對古音韻分析至為細密,到清末章太炎弟子黃季剛(侃)而告終結。
對清代考據學,後人應當加以繼承和發揚,因為考據方法是史學工作者的基本功的組成部分,應當讀他們的書,核對他們是正於原書的地方,由此來掌握他們的考據方法。但應當認識到,這種考據方法,隻是點,不是麵;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隻能從個別的細微之處窺探史學,而不能從這種方法中取得對史學的係統知識和對史學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隻是由於這種考據方法,重視實實在在的考究,從個別、小地方下手,因而吸引人們從事這方麵的工作。但這種方法的局限性很大,乾嘉之學要繼承,要發揚,但絕不能倒退到乾嘉考據之學的老路上去。
西方與中國乾嘉考據之學有相通之處的,是普魯士蘭克(LeopoldvonRanke,1795—1886)學派,德國普魯士學派亦即曆史語言學派,就是由重視考據,重視信史而馳譽於世界的。該學派的重要創始者蘭克RankeL.V.(1795—1886)的主張,簡單說,即是“赤裸裸的記述往事;不加任何藻飾。詳細研究各個史事,不知道的存疑,切戒加以臆造與雜以浮辭,再由各個史事的連貫中,了解他們間相互的關係。……”蘭克與喬治·尼博爾(1776—1831)創立了“語言文字的批評方法”,瑞士費特爾(1876—1928)曾稱譽尼博爾對史學的貢獻:“從前的學者,拘守舊聞,不知搜求材料,征引古書,也常說明出處;但他們誌在誇示博學,拉古人替自己圓謊,並不注意批評選擇的工夫。誌在欣賞文辭的優美,情節的新奇,並不問記事是否可信與可信的程度。語言批評派的史學家,受近代科學的指示,完全不是如此。他們對史料,不但不雜宗教、種族與文學的偏見;並且對史料常持尋源、懷疑與批評的態度。第一,要問材料的來源如何?即是史料本身是否是原手的史料?第二,要問所用材料是否摻雜有後人的意見?曾否被人修改?第三,原手史料不存,方許用最早的副料(轉手的史料),但副料不能代替原料。第四,原料與副料價值的判斷,依時間、地域、親見或傳聞為主;不偏重文辭的是否優美與形式的是否完備。第五,要注意記載人記載事實的動機與態度。尼博爾即是這一派的開創人。”從曆史語言批評學派主張來看,要廣泛搜集材料,重視原手材料,對材料進行審查,注意其真實性,其方法同樣是考據的方法,同乾嘉考據學派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