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研究的視野和思路問題
一、史學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取決於這個時代、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知識的積累狀況,即科學文化水平,歸根到底,取決於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這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要通過多種學科的建立和發展來實現。
史學,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史學研究對象,主要的不是現實社會生活的問題,而是人類社會的曆史,是人類社會運動中已經成為過去的那一部分。今天的中國和世界是曆史的中國和世界的發展。人類曆史長河是由過去、現在和將來連接起來的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人們要真正認識現在,預見未來,就不能不認識過去,認識過去就要研究曆史。史學是一門智慧之學。曆史是人類過去一切實踐的總彙,薈萃了人類的智慧。史學研究就是通過記載人類的實踐活動,發掘提煉出豐富的曆史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這就要求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曆史,深入認識曆史上各國各民族為什麼會出現興衰治亂,各國各民族之間為什麼會出現戰爭與和平、富裕與貧窮,世界曆史進程為什麼會出現曲折多變、前進與倒退交錯,等等,從中總結豐富的曆史經驗教訓。這對我們觀察和思考國內外的重大問題,解決國家麵臨的各種挑戰和難題,都將受到深刻的啟迪。尤其應該看到,20世紀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個世紀,也是提供曆史智慧最多的世紀。對它的研究更將推動中華民族的複興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可見,史學研究的作用在於,第一,深刻認識過去和它與現在的聯係,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提高對社會的認識能力;第二,把握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趨勢,提高對社會發展的預測能力和治理能力;第三,幫助人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曆史觀和方法論,對人們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第四,培養人們自身的理論思維能力,提高對曆史和現實的觀察和分析綜合能力。總之,史學研究,是人們認識生活,積累知識,增長聰明智慧和才幹的重要源泉,是各國各民族尋求解決發展中碰到的重大問題的重要源泉。
史學能否永遠成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呢?回答是肯定的。史學研究,同其他學科一樣,是一個不斷發展開拓前進的過程,認識人類社會的過去這個客觀事物,是永遠不會完結的。因為,中國和世界都是發展中的社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認識能力會不斷提高,促使人們站在新的認識高度去思考今天中國和世界的由來及其與過去的聯係,這就要求史學研究不斷深化,對已認識過的曆史進行再認識,對已評價過的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進行再評價,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提出新的研究課題,擴展新的研究視野,打開新的研究局麵。這樣,人們就能不斷克服曆史認識中的片麵、表層、偏頗和謬誤,使曆史認識不斷擴展、全麵、深化和更新,從而使史學永遠成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那麼,史學研究怎樣才能成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呢?首先要弄清楚史學是一種什麼樣的學科,它具有什麼樣的特性。
曆史科學是一門具體的綜合的社會科學。具體性表現為:一切曆史都是具體的存在,一切曆史事件、人物、製度、思潮、組織都存在於特定的時間,空間和環境,都有自己特定的內容。曆史上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事件,也沒有完全一樣的曆史人物,每個事件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自己的個性。由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等構成的各國各民族曆史當然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和自己的麵貌。這就要求對曆史事件曆史人物作具體分析,沒有具體分析,取消了曆史的具體內容,抹煞了各國各事件的個性和彼此的差異性,就沒有曆史科學。這是史學的一大特性。
史學又是一門綜合性科學。綜合性表現為:曆史是過去人類社會各方麵(經濟、政治、社會、軍事、科學文化、意識形態等)的活動。唯物史觀全麵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基本曆史內容,即人類曆史內容包括三個基本方麵。第一個基本方麵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們相互間的生產關係是人類曆史的現實基礎。第二個基本方麵是反映人們相互關係的家庭和各種社會聯係,在私有製社會中,人們社會關係主要表現為階級關係,階級和階級鬥爭成為階級社會曆史的突出內容。第三個基本方麵是人們社會意識的發展。這三個基本方麵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構成人類曆史的整體,隻有對它進行綜合研究,才能揭示人類曆史的發展進程。因此,對曆史進行綜合研究,是史學的又一大特性。
對史學進行科學研究,應該達到的基本目標,可以表現為三個大的階段性要求。
第一,弄清基本曆史事實。按照曆史順序包括對史料的搜集、校訂,史實的考證等具體問題的研究。這是史學研究的基礎,需要認真下功夫,才能取得成果,但對整個史學研究來說,還隻是基礎性工作。
第二,找出曆史事實之間的聯係。這裏講的聯係主要是曆史的縱橫聯係。縱向聯係指時間上的,即事件本身的發生發展及它與前後事件的關係,世界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曆史的發展及其演變;橫向聯係指地域上的,即這個國家(地區)發生的事件與其他國家(地區)同時發生的事件的關係,或牽涉各國(地區)的事件的相互聯係。隻有弄清了曆史事件前後左右的聯係,才能認識各個事件的共性和特性,揭示曆史的發展演變及其原因結果。這是史學研究中的重要一步。
第三,說明曆史事件曆史運動在曆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了解各個時代的全貌,揭示曆史的本質和發展趨勢。這是史學研究的最高層次,也是史學成為科學的決定性一步,使史學真正發揮它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的史學研究,不能停留在第一、二步,因為這不是其最終目的,不能實現史學研究的任務。隻有實現這三步,才能完成史學研究的目標,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提高史學研究水平,關鍵在於提高對史學的認識水平認識能力,而這種認識水平認識能力決定於正確曆史觀和科學方法論。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就無法揭示曆史的本質聯係和內在規律。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對理論思維的重要作用做了透辟分析,"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曆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對於現今的自然科學來說,辯證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維形式,因為隻有辯證法才為自然界中出現的發展過程,為各種普遍的聯係,為從一個研究領域向另一個研究領域過渡,提供了模式,從而提供了說明方法。"[1](第284頁)"沒有理論思維,的確無法使自然界中的兩件事實聯係起來,或者洞察二者之間的既有的聯係。"[1](第300頁)這些論述對史學研究也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要有正確的理論思維能力,就要學習辯證法,學習曆史唯物主義,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
二、視野開闊是開創史學研究新局麵的關鍵
從科學的高度進行史學研究,是有很大難度的。那些認為史學就是一些具體曆史知識,就是一個一個曆史故事的看法,是一種誤解,是對史學的淺薄認識。科學的史學研究,視野開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視野,指看問題的角度,就是站在什麼角度看問題。這個角度可以是很小的,小到自己的家庭、學校或小地區,也可以是很大的,大到全國、全世界、甚至宇宙。角度不同,看事物的結果也不同,可以是事物的全部、整體,也可以是局部、部分;可以是事物的本質,也可以是一些表象。任何人,不管承認不承認,自覺不自覺,看問題,研究事情,都有自己的視野。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視野開闊,才能看得全麵、深刻。英國大科學家法拉第隻上過兩年小學,小時賣報當學徒,由於求知欲望強烈,22歲時當上大化學家戴維的實驗助手,他跟隨戴維到歐洲大陸國家參觀訪問,大大擴展了眼界,開闊了視野,為法拉第奠定了電磁學的實驗基礎,因而,有人說歐洲是法拉第的大學。觀察一座山脈,隻有站到山顛之上才能看清它的走向。認識複雜的曆史事件,也應盡量站到時代的高度,才能洞悉它產生和發展的必然趨勢。要獲得對國內國際重大事物的正確認識,需要超越自身的局限,拋棄個人恩怨,排除感情用事,站到維護國家利益與安全的高度,把握時代的特征,拓展觀察整個事態演變的視野。史學研究,如果隻看到局部、部分、表象,其曆史認識就往往狹隘、偏頗、表麵和謬誤。視野不開闊,容易固步自封,抱殘守闕,排斥新的或相異的東西,在學問上難有大的突破。視野開闊,就會感到知識不足,需要不斷充實提高,吸取各種新知識新見解,使曆史認識不斷擴展、全麵、深化和更新。在研究中碰到困難時就可找到新的途徑,形成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提出新見解,即,在山窮水盡疑無路時,由於視野開闊,往往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視野開闊不開闊,不是指研究的事物本身的大小,而是指觀察事物的角度。研究的問題有大有小,但看問題的角度要大,站的要高。看小事物,也要站在大角度,愈是大事物,愈要大角度,才可能看清楚事物的本來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