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節錄)(2 / 2)

卜辭言王亥者九,其二有祭日,皆以辛亥,與祭大乙用乙日,祭大甲用甲日同例。是王亥確為殷人以辰為名之始,猶上甲微之為以日為名之始也。然觀殷人之名,即不用日辰著,亦取於時為多。自契以下,若昭明,若昌若,若冥,皆含朝莫明晦之意,而王恒之名亦取象於月弦。是以時為名或號者,乃殷俗也。夏後氏以日為名者,有孔甲,有履癸。要在王亥及上甲之後矣。

卜辭人名,於王亥外,又有王。其文曰:“貞之於王。”(《鐵雲藏龜》第一百九十九頁及《書契後編》卷上第九頁)又曰:“貞之於王。”(《後編》卷下第七頁)又作王。曰:“貞王□。”(下闕,《前編》卷七第十一頁)案字即恒字。《說文解字》二部:“,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恒也。古文,從月。《詩》曰:‘如月之恒’。”案,許君既雲古文從月,複引《詩》以釋從月之意,而今本古文乃作,從二從古文外,蓋傳寫之字,當作。又《說文》木部,“,竟也。從木,聲,古文”。案:古從月之字,後或變而從舟。殷墟卜辭,朝莫之朝作(《後編》卷下第三頁),從日月在間,與莫字從日在間同意。而篆文,不從月而從舟。以此例之,亙本當作。《曶鼎》有字,從心從,與篆文之從者同,即之初字,可知一字。卜辭字,從二從(卜辭月字或作或作),其為互二字或恒字之省無疑。其作者,《詩·小雅》:“如月之恒”。毛傳:“恒,弦也。”弦本弓上物,故字又從弓。然則二字確為恒字。王恒之為殷先祖,惟見於《楚辭·天問》。《天問》自“簡狄在台嚳何宜”以下二十韻,皆述商事(前夏事,後周事)。其問王亥以下數世事曰:“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於有扈,牧夫牛羊?幹協時舞,何以懷之?平脅曼膚,何以肥之?有扈牧豎,雲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恒秉季德,焉得夫樸牛!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昬微遵跡,有狄不寧,何繁鳥萃棘,貞子肆情?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後嗣而逢長?”此十二韻以《大荒東經》及郭注所引《竹書》參證之,實王亥、王恒及上甲微三世之事。而《山海經》、《竹書》之有易《天問》作有扈,乃字之誤。蓋後人多見有扈,少見有易,又同是夏時事,故改易為扈。下文又雲:“昬微遵跡,有狄不寧”,昬微即上甲微,有狄亦即有易也。古狄易二字同音,故互相通假。《說文解字》辵部,逖之古文作逷。《書·牧誓》:“逖矣西土之人。”《爾雅》郭注引作“逖矣西土之人”。《書·多士》:“離逖爾土”。《詩·大雅》:“用逷蠻方”。《魯頌》:“狄彼東南。”《畢狄鍾》:“畢狄不龔”。此逖、逷、狄三字異文同義,《史記·殷本紀》之簡狄,《索隱》曰:舊本作易。《漢書·古今人表》作簡逷。《白虎通·禮樂篇》:狄者,易也。是古狄易二字通。有狄即有易。上甲遵跡而有易不寧,是王亥弊於有易,非弊於有扈,故曰扈當為易字之誤也。狄易二字不知孰正孰借,其國當在大河之北,或在易水左右(孫氏之騄說)。蓋商之先自冥治河,王亥遷殷。(今本《竹書紀年》:帝芒三十三年,商侯遷於殷。其時商侯即王亥也。《山海經》注所引真本《竹書》亦稱王亥為殷王子亥,稱殷不稱商,則今本《紀年》此條,古本想亦有之。殷在河北,非毫殷。見餘撰《三代地理小紀》。)已由商邱越大河而北,故遊牧於有易高爽之地,服牛之利,即發見於此。有易之人乃殺王亥,取服牛。所謂胡終弊於有扈牧夫牛羊者也。其雲“有扈牧,雲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者,似記王亥被殺之事。其雲“恒秉季德,焉得夫樸牛”者,恒蓋該弟,與該同秉季德,複得該所失服牛也。所雲“昬微遵跡,有狄不寧”者,謂上甲微能率循其先人之跡,有易與之有殺父之仇,故為之不寧也。“繁鳥萃棘”以下,當亦記上甲事,書闕有間,不敢妄為之說。然非如王逸章句所說解居父及象事,固自顯然。要之《天問》所說,當與《山海經》及《竹書紀年》同出一源,而《天問》就壁畫發問,所記尤詳。恒之一人,並為諸書所未載。卜辭之王恒與王亥,同以王稱,其時代自當相接。而《天問》之該與恒,適與之相當。前後所陳,又皆商家故事,則中間十二韻自係述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世之事。然則王亥與上甲微之間,又當有王恒一世,以《世本》、《史記》所未載,《山海經》、《竹書》所不詳,而今於卜辭得之。《天問》之辭,千古不能通其說者,而今由卜辭通之,此治史學與文學者所當同聲稱快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