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
1991年12月5日是莫紮特逝世200周年紀念日。90年代初的這一紀念性活動是本世紀世界樂壇的一件大事,薩爾茨堡的這位天才人物至今仍使人們感到無比激動。世界各地,從維也納到紐約,從奧地利的小鄉村到中國的大學校園,有關莫紮特逝世200周年的紀念性活動早已展開;而冠以莫紮特名義的商業大戰早在兩年前便已開始了。在擁有足夠資金和技術中心演奏莫紮特所有近600部的作品,總共演出500多場,這可是最激動人心的和最為引人注目的演出活動了。
在音樂史上,沒有哪一位作曲家的葬禮比莫紮特更淒慘的了,如果這位作曲家也有體麵的葬禮的話,那麼一個窮苦百姓也都有葬禮了,這位音樂奇才隻活了35個春秋,生時窮困潦倒,死時葬儀悲慘。
關於莫紮特早亡的研究,僅僅是有根有據的說法,如今不下十幾種,這在音樂史上實屬罕見,他的死亡之謎引起這麼多人們的興趣,大大超過任何一位音樂家。何以出現這種現象,原因不外兩個:一是作曲家在音樂史上的地位極高,而這位音樂神童又僅活了35歲便淒然離世,令人感慨不已;二是作曲家死亡的原因確實很多,哪一種是主要的,存在著爭議;又加上他天生藝術家的氣質和稟性,無疑激發了眾多的後世之人對他及他的死亡之因的興趣。
研究莫紮特死亡的人,包括文學家、傳記家、音樂工作者、曆史學家、醫生和醫學家及其他一般的專家學者等等不可計數。關於莫紮特死亡之謎的種種說法,總括起來,主要包括兩大類:內在原因主要是指他的病疾,外部原因包括社會原因、精神上的原因等,此外還有一些綜合性的說法。
富於浪漫幻想的作家把莫紮特之死主要歸於那個“陰間的索魂者”——索要《安魂曲》的神秘的黑衣人。如作家司湯達認為,自從那個高大陰沉的陌生人出現後,莫紮特便心神不定,疑神疑鬼,結果他的神經大受刺激,最終因勞累過度而早亡。這種說法如今已站不住腳,新的資料表明,黑衣人是附庸風雅的斯圖爾巴赫伯爵派去的人。這位公爵為紀念亡妻,讓莫紮特寫部挽歌,他自己則假以其名。盡管如此,這位黑衣人至少對莫紮特死亡產生了影響。
閱讀過一些有關作曲家的傳記和小說的人也許認為莫紮特是被宮廷作曲家薩裏埃利害死的。曾獲奧斯卡八項大獎的同名影片就是以此來結束莫紮特生命的。這種說法曾在普通的觀眾中有一定市場,但它卻沒有充分根據,影視藝術的虛構有時超過小說,真實的曆史資料表明:莫紮特並非為薩裏埃利所害,更未有被毒死之說。幾年前西德麻醉學教授尤根·瓦維爾費盡心血的研究表明:莫紮特不是中毒死亡。何況,薩裏埃利還是為莫紮特送葬的幾個人之一,後世的種種研究更否認此種觀點。
還有較新而離奇的說法,如美國曆史學家布裏埃爾·傑克遜經過研究,認為莫紮特是遭受政治迫害而死的,這位曆史學家說,莫紮特是位反法西斯主義者、國際主義者和反軍國主義者,他因支持共濟會這一左翼組織而遭到政府的迫害。但這種說法的市場似乎很小。相反,有人認為莫紮特正是死於共濟會之手,因為這個扶貧激進的民間秘密組織對作曲家在歌劇《魔笛》中泄露了該組織的秘密而大為光火,因而派人偷偷下了毒手。同樣類似的社會性原因之說不斷出現,1991年4月1日《參考消息》載文《莫紮特的故事》說,“實際上,莫紮特是被到處是弄虛作假和冷漠者的那個時代殺害的。我們由莫紮特之死想到了莫裏哀之死(莫裏哀至死一直被人喝倒彩)”,這種說法自有其抽象的意義,我們由莫紮特之死則應想到《卡門》作者比才之死,不過這一觀點畢竟不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