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
1893年10月27日聖彼得堡皇家歌劇院座無虛席,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正在指揮他的新作《悲愴交響曲》。第一樂章那緩慢、陰沉的引子和充滿沉思和歎息的音調,立刻就把聽眾深深地征服了:這是飽嚐人世辛酸、臨近人生終點的主人公的內心獨白。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衝突,對幸福的渴望、追求,希望的徹底破滅,死亡的悲慘結局——這一切表現的如此強烈、驚心動魄。但死亡是無情的,它奪去了生命,埋葬了一世美好的希望。樂曲最後結束在冰冷的死寂中。
11月1日,柴可夫斯基與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大師們同去亞曆山大斯基劇場看了奧斯特羅夫斯基的喜劇《火熱的心》,沿途接受了觀眾的致意——這些觀眾正翹首盼望《悲愴交響曲》的第二次演出,該場演出原訂在11月18日。十分不幸的是,第二天傳出了柴可夫斯基病倒的消息。11月6日淩晨3時,柴可夫斯基因患霍亂與世長辭。他的逝世引起了巨大的震動,聖彼得堡有成千上萬的人為他送葬,他同格林卡、穆索爾斯基、鮑羅丁等音樂家安息在同一塊墓地中。
柴可夫斯基逝世12天後,《悲愴交響曲》按原定計劃照常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好友代作者指揮了這部作品。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人們立即就把這部作品和柴可夫斯基之死聯係起來,認為柴可夫斯基在歌頌死亡,《悲槍交響曲》的作曲家柴為自己寫的挽歌。關於作曲家死於霍亂的說法也引起了人們的懷疑。作曲家李姆斯基·科薩柯夫在自己的傳記中評論說,如果柴可夫斯基確係死於霍亂,按照規定就應立即蓋棺埋葬,而死者的遺體卻停在寓所,供人瞻仰,這種作法是夠奇怪的了。因此有不少人認為,柴可夫斯基可能是自殺身亡。從此,柴可夫斯基的死因成為音樂史上的一個難解之謎。
1993年11月,是世界著名的俄羅斯浪漫派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逝世100周年。世界各地的音樂界人士早就開始在準備舉行各種演出和紀念活動。北京音樂廳也從11月5日至11日舉辦音樂周,紀念這位偉大的作曲家逝世100周年。與此同時,有關柴可夫斯基死因之爭也在有關學者中熱烈地進行。
一種說法認為:柴可夫斯基可能是個同性戀者,並因此遭到私人法庭的“榮雀審判”,後來服砷自盡。以戴維·布勞恩為代表的學者們還以此說為據,撰寫了一部紀念柴可夫斯基逝世100周年的傳記。
另一種說法認為:柴可夫斯基是喝了受汙染的水,因而得霍亂醫治無效而去世。這種說法的主要代表者是當今俄羅斯著名社會曆史學家亞曆山大·波茲南斯基,他們也出版了作曲家的新傳記。
以上兩種說法雖不一樣,但有一點則是一致的,那就是,當年柴夫斯基的死訊一傳出,立即全俄國上下引起一片震驚,雖然他的同代人曾描述過他飲用一杯未煮沸的水而得病,導致脫水,腎衰竭而死的細節,並且在他死後也受到了相當隆重的國葬,但對其死因持懷疑態度的仍然大有人在。
盡管人們在柴可夫斯基的死因上有很大爭議,但又都有相同的看法:柴可夫斯基生前的生活確實充滿了坎坷、憂傷,這位與他的去世不可能沒有關係。
據說,這位浪漫派作曲家從小就十分摯愛和崇拜他的母親,但他14歲時就失去了母親。多少年過去以後,他仍然沒有能從喪母的打擊中恢複過來,心靈的傷痛始終沒有愈合。
柴可夫斯基早年曾是一名普通辦事員,經過多年努力,憑著自己的天賦和奮鬥成為專業作曲家。可就在此後不久,他同一位意大利女歌劇演員的熱戀以失敗告終,這一打擊簡直使他的精神幾乎達到崩潰的邊緣。
有資料表明:“這個社交禮儀的需要”,他開始尋找“夫人”了。遺憾的是,他又找錯了人。這位“對象”是他從前的學生,名叫安東妮娜·朱琳柯娃。姑娘真心迷戀於他,可他並沒真心地愛她。為此他很苦惱和痛苦。在他倆一起乘火車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去度蜜月的途中,他竟假造了一份要他速回莫斯科的電報。這以後兩人的關係便開始緊張,以致公開破裂。據有關資料記載,他曾因精神痛苦幾次試圖自殺,其中一次,他站在齊腰深莫斯科河水中,試圖讓自己患上肺炎之類的重病……
在紀念柴可夫斯基逝世100周年之際,人們又爭論起了關於這位大師死因的話題,在這熱烈的爭論中持“自殺”論者似乎要多一些。眼下,爭論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