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曆經困苦(2 / 2)

法國著名作家、貝多芬的同時代人阿爾方斯·卡爾在《在椴樹下》一書中,對貝多芬之死的原因和具體情況提供了新的線索,談了自己的觀點。他記敘道:作曲家死前不久的一天,他的侄子來信說自己在維也納牽連進一樁麻煩的事件中不能擺脫,隻有伯父出麵才能幫他脫離困境。貝多芬接信後立即動身,為了省錢,他徒步上路。夜幕降臨時,他停在一家簡陋的小房子前,請求主人留宿。那晚,他疲憊不堪。主人接待了他,並邀他共進晚餐。之後,一家人彈起了貝多芬的樂曲。作曲家雖不能聽見樂聲,但看著主人愉快的神情,便走前去看譜,沒想到竟是自己的交響樂章。貝多芬驀然坐在舊鋼琴前,即興彈起了不少曲子。這便是他最後的一次演奏。入夜,貝多芬輾轉反側,難以成寐。他感到渾身發燒,覺得氣悶難忍,於是爬起身,赤著雙腳到田野裏徜徉。貝多芬在外麵滯留了很久,夜的寒氣砭人肌膚,回來時他已冷得發抖。他們(主人)從維也納請來一位醫生,經醫生診斷是肺積水。醫生說,即使精心護理,也隻能維持一二日,他的生命已危在旦夕。這時,知道貝多芬病重的德國著名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胡梅爾來看他,但貝多芬已不能和老友交談,僅用飽含感激的目光凝視著他。胡梅爾彎身俯視著貝多芬,用聽音筒對他喊,表示他在這種情況下會見老友的悲傷之情。貝多芬從聽音筒依稀聽見幾句大聲的喊叫之後,頓覺暢然,他兩眼奕奕閃光,對老朋友說:“胡梅爾,我果真是個天才嗎?”說完這句最後的話,他兩眼直勾勾的凝望著,張大了嘴,猝然斷了氣。

最近幾年來,有的研究專家還試圖從貝多芬的家庭關係上來揭開作曲家的死亡之謎。我國學者趙鑫珊在《貝多芬之魂》一書中認為:貝多芬過早地離開人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忘恩負義的侄兒造成的。長期的煩擾,大大損害了他的健康,給他的精神帶來了莫大的痛苦。比如他的侄子卡爾居然在別人麵前管貝多芬叫“老傻瓜”,隻要人家看到他同貝多芬這個“老傻瓜”在一起,他便覺得丟臉。隻要貝多芬對他嚴加管教,言語過重,這個無賴就會再度用自殺來威脅。但是盡管這樣,貝多芬對他慈父般的愛還是有增無減,並且一再遷就他。1826年12月1日,卡爾不聽貝多芬之勸,硬要去軍隊服役,貝多芬隻好陪他上路。那天貝多芬衣著單薄,在旅途上得了嚴重風寒,從此一病不起。據當年44歲的醫學博士瓦魯特的報告說,那晚貝多芬隻好落腳在一個鄉村客店裏過夜,房子年久失修,破舊不堪,既沒有爐子取暖,也沒有過冬的窗戶。第二天將近中午,他開始發寒熱,渾身不住地發抖。12月2日,當他回到維也納時,完全是個死去活來的老人。可卡爾獲得伯父臥床不起的消息,竟無動於哀,依然在咖啡館裏打彈子。嚴重的肺炎過後,接著便是肝硬化,最後引起水腫。3月23日,貝多芬立下了僅一句話的遺囑:“無條件地將自己的一切留給我的侄子。”翌日早晨,人們為他舉行了最後一次洗禮儀式。有的學者更明確的說:貝多芬實際上是被侄兒氣死或逼死的,沒有他,作曲家還可活上好多年。

或許,探究貝多芬耳聾和死亡的原因已顯得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病痛的折磨和與塵音隔絕的狀態下,仍創作出了一曲曲世界名曲的精神,令人無限敬仰。他的“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這句名言,不知激勵了多少後來人。貝多芬是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