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勒斯特裏納(2 / 2)

但另一種觀點認為,他加入修士行列應與其天主教信仰這種宗教情感和宗教精神聯係起來,這也可從其創作生涯和創作原則中反映出來。帕氏1580年之前不是一個教士,但卻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堅定地創作天主教聖樂,他的音樂聖潔而莊嚴,動人心弦,許多有宗教信仰的音樂愛好者及其他了解這類音樂的人聆聽他的音樂時,常常被感動得不知所措。其旋律的沉思美和神聖性是任何別的音樂家望塵莫及的。如羅馬西斯廷教堂是以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壁畫聞名於世的,但在演唱帕氏音樂的這天,教士們都穿上嘩嘰法衣,沒有香料;不要燭光,整個教堂都是陰沉的、苦痛的,信徒們兩個一排地走進去,在十字架前低首,悲哀而莊嚴的聖樂就在這教堂圓穹上盤旋。因此,從他創作的內容和鮮明的風格來看,這種創作一方麵反映了他自已的靈魂早已融入了耶穌之愛中;另外說明了世俗的生活滿足不了他藝術上強烈的宗教情感。前麵已說過,他晚年曾為年輕時創作的愛情歌曲而懺悔,這時的他“一直被疲勞與貧窮所迫,隻能加入仰賴保護者喜惡而度過可憐日子的音樂家之列”,然而這種苦惱多屬精神上的,因為他一生的經曆反映了他創作藝術上濃鬱的宗教精神,因而也很容易理解他為何奉獻給教皇格雷高利八世《歌之歌》,在這裏他為曾把世俗詩歌融入音樂中這一行為而懺悔,這種真誠坦白不應簡單理解為是愛因斯坦所言的“清白的偽善”,後來的李斯特和今日尚在人世的白蘭度都是在晚年時逃避世俗生活的,其精神和信念上的原因不是偶然的。

還有的認為帕氏“削發為僧”的原因在經濟方麵。因為在他服務於西斯廷教堂期間,當寵護他的兩位教皇去職後,繼任的保羅四世卻嚴格履行教規:服務於教會合唱團的成員必須符合條件,一是修士,二是要單身漢。帕氏這兩個條件都不符合,因而被去職。盡管他後來再次得寵,但當時的物質生活並不富裕,有人認為他晚年很窮,掙錢是生活的本能,這一原因迫使他加入了修士隊伍。

關於帕勒斯特裏納加入修士行列的原因,也許還有別的方麵。但有一點不能令人理解,這就是在他妻子剛剛死亡6個月之後,這位聲名顯赫的作曲家又與一位意大利皮貨商遺孀結婚,那時他已56歲。這在當時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這樣做既違背了教士之規,又令其前妻亡魂不安,難道這位沉緬於宗教聖樂的作曲家竟是如此貪戀於世俗的誘惑嗎?這又如何來解釋他為什麼要“削發為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