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勒斯特裏納
歐洲文藝複興時期後期,意大利藝術領域裏出現了一位人物——喬萬尼·帕勒斯特裏納(約1525—1594年),他被稱為16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他的兩個學生那尼尼和西萊格裏都繼承其師,尤其是後者的彌撒曲被當時認為是“偉大的寶物”,它們被西斯廷教堂嚴控起來,不準其流傳到外部,直到後來莫紮特默寫出譜子才始得流傳,可見帕勒斯特裏納在音樂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20世紀以來研究他的學者更把他列入最偉大的作曲家之列。他的名字——帕勒斯特裏納本是他出生的城鎮名,年輕時他曾用過各種名字,後隨著其聲譽日隆,人們便以其出生地作為他的名字了。當今不少音樂愛好者到羅馬旅遊時,都要親眼目睹羅馬近郊這個風景特異的小鎮。
這位音樂家一生的黃金時期正處於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鬥爭這一特殊時代。當時以及後來的許多音樂大師都曾周遊列國,他卻不同,一生幾乎未曾離開羅馬,甚至未曾離開教堂。這種環境決定了他必然為教會倡導的聖樂服務,教會也千方百計利用他使之成為反宗教改革的典範,他本人在晚年曾為自已創作過褻瀆神靈的愛情歌曲而感到羞愧和不安,而這一點也許成了他“削發為僧”的一個原因。盡管他所處的時代已接近於文藝複興時期之末,人文主義思想和觀念的新氣息已滲入教堂,但他作為音樂藝術的天才和“宗教音樂的救主”,其創作風格卻屬於嚴格的宗教聖樂範疇,其貢獻和成就是文藝複興時期無人可以相比的,這正是一個世紀之前英國大作曲家鄧斯塔布爾所認識到卻未能做到的。帕勒斯特裏納一生作品包括103首彌撒曲、幾百首經文歌及大量的奉獻曲、讚美詩等等,全部都是宗教音樂作品,這也反映了他的創作信念和原則;而且其聖樂都是天主教音樂,所以稱他為反宗教改革派音樂家的代表並不過分。
帕氏生活時代曆經七位羅馬教皇,他曾向六位教皇、兩位公爵、一位公爵夫人和一位親王奉獻過作品,“但這些恩主們遠不夠意思,一點也不慷慨”,他的生活有時簡直很窮,因為他很早就結了婚,為了養活老婆孩子,他一生都在為生活和榮譽而拚命工作,不過最終還是榮耀了一陣子,在最後10年,他的榮譽和地位都達到了頂點。帕氏最幸福的時刻也許是在1500名家鄉親人唱著他的聖歌大步走進羅馬城的時候,當時他在隊伍最前麵指揮著。當他年老時,意大利文化中心地——北方所有最優秀的音樂家都前來看望他,稱他為所有音樂家的父親;他死後被安葬在頗具氣派的羅馬聖彼得教堂內,墓碑上刻著“音樂王子”四個大字,其著名的墓誌銘上寫道:“1594年2月2日,晨間,最偉大的音樂家喬萬尼·帕勒斯特裏納,我們的摯友與聖·彼得教堂的樂師長辭人間,他的葬儀不僅全羅馬的音樂家都到場,市民亦不可計數,同唱著他的《LiberaDomine(寬宏的上帝)之歌》。”
關於帕勒斯特裏納晚年曾“削發為僧”加入修士行列,其原因說法不一。多數人認為他妻子之死即家庭不幸是主要原因。1580年,他所敬愛的結發妻子被瘟疫奪去了生命,在此之前,他的兄弟和兩個兒子也死於這種傳染病。妻子去世當年的12月,“經慎重考慮”,他“削發為僧,一個月後便獲得教士職位”。所以一直認為愛妻的死是直接原因。世所共認他和妻子有和諧美滿的家庭生活。傳記家們認為他們的婚姻非常幸福,妻子“露克蕾茜亞是一位正直少女,身高與丈夫相若”,“她享受了他被選為最初梵蒂岡專任作曲家的快樂。他和妻子一起忍受了最貧苦的日子,也超越最激烈的精神上的苦惱,並且共嚐過悲苦的、堅硬的果實……在他所獲得的榮耀以及因而投射下來的溫暖的陽光中,也和她一起享受了和平的快樂。”。這一對忠貞的情侶,一起度過了約30年的時光。所以露克蕾茜亞的去世也許給了作曲家重要一擊,最終導致了他歸隱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