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驚歎的泰姬陵(1 / 2)

令人驚歎的泰姬陵

印度最有名的世界性奇跡是什麼呢?那就是矗立在亞穆那河畔的泰姬陵。這座瑰麗無比、壯麗輝煌的雄偉建築,自建造那天起一直在人們中間留下了一個個疑問,而且至今仍無答案。

對於這座被稱為“世界建築史上第七大奇跡”泰姬陵,人們一直注意的兩個問題是:第一,究竟是誰建造了這座陵墓?建造時,歐洲文藝複興時代的大師們是否參與設計?第二,泰姬陵究竟是伊斯蘭建築藝術的典範,還是一座印度教神廟聖殿的遺址呢?這兩大疑團總是縈繞在今天的人們的腦際,久久無法散去。

讀過印度古代史的人一提起泰姬陵,自然會聯想到數百年前印度莫臥兒王朝的一段愛情浪漫史。眾所周知,泰姬陵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漢為思念其寵妻阿柔曼巴紐皇後而建造的一座陵墓,皇後原名蒙泰姬瑪哈爾,後來被稱為泰姬·瑪哈爾,意為“宮中首選”或“宮廷的光豔”。據傳,年輕貌美的泰姬19歲就為皇帝生兒育女,前後共生了14個。但在1631年,當她生最後一胎時,不幸因難產而去世。沙·賈漢悲痛已極。在病榻前,泰姬用最後一絲氣力要求皇上答應她兩項遺願:一是不再續娶;二是為她建造一座陵墓。所以,自從該陵建好後,世人一直把泰姬陵視為印度人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一個象征,更把它看成是印度伊斯蘭文化中的無價瑰寶。

關於泰姬陵的建造經過,一般史書的記載是:泰姬陵始建於1631年(也有人說是1632年),當時由來自中亞各地、土耳其、波斯、印度和歐洲國家的一流建築師和優秀工匠參加營造。在建造過程中,國王每天動員10萬勞力,耗費4000萬盧比,前後曆時整整22年。峻工後的泰姬陵全長583米,寬304米,四周是紅砂石牆緊緊包圍。整座陵墓占地17萬平方米。陵寢居中,東西兩側各建有式樣相同的建築:一是清真寺,一是答辯廳。陵的四方各有一座高達40米的尖塔,內有50級階梯。此塔專供穆斯林教徒們每天拾級而上,登高朗誦《可蘭經》,以及祈禱朝拜之用。從大門到陵寢之間有一條用紅石築成的甬道,兩旁則是人行道。中間還有水池和噴泉,所有的這一切和池水倒影、奇花青草、灌木濃蔭相互映輝。在甬道末端就是陵墓所在。整座陵墓建在一座高7米、長95米的白色大理石底基上,陵高74米。上部為一高聳重疊的穹頂,以蒼天為背景,輪廓優美;下部為八角形的陵壁,四麵各有一扇高達33米的巨大拱門。兩邊的門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鑲有《可蘭經》經文。這些鑲嵌的經文中,以“邀請心地純潔者,進入天堂的花園”這句最負盛名。陵寢內還有一扇精美的門扉窗欞,傳說是出自中國明代雕刻工匠的。在中央的宮室裏則設有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圍樣。裏麵放著的就是世界聞名的沙·賈漢和泰姬的兩座大理石棺槨,但這兩座石棺卻不是真的,因為真棺安放在地底下的另一間地下室內。棺槨上以翡翠、瑪瑙、水晶、珊瑚、孔雀石等20餘種價值連城的寶石鑲嵌出精致的茉莉花圖案,其工藝之精細、色彩之華麗,可謂巧奪天工,無與倫比。從外表上看,由於整座陵墓係純白大理石砌成,因此,一日之中,隨著清晨、正午和傍晚三時陽光強弱的不同,照射在陵墓上的光和色彩就會變幻莫測,呈現出不同的奇景。每逢花好月圓之夜,景色更為迷人。正如沙·賈漢在建好之初所說:“如果人世間有天堂與樂園,泰姬陵就是這個樂園。”

由此不難發現,陵園無論構思還是布局都是一個完美無比的整體,它充分體現了伊斯蘭建築藝術莊嚴肅穆、氣勢宏偉的獨特魅力。凡到此陵參觀過的遊客,無不感歎沙·賈漢的一往情深,同時也禁不住會提問:“是誰設計和建造了這一傑作?”目前,有關這座建築物的設計者和藝術風格流派問題,大致有三說:一曰“伊斯波蘭斯說”。近百年以來《大英百科全書》的作者一直認為,泰姬陵的建造者是沙·賈漢國王。主要設計者是波斯人烏斯泰德·伊薩,由他總攬其事,其中沒有一個印度人參與構思;二曰“歐亞文化結合說”。這一說法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牛津派的印度史學家史密斯。他堅持認為,泰姬陵是“歐洲和亞洲天才結合的產物”——因為當時歐洲文藝複興時代的一些建築大師,如意大利人吉埃洛米莫·維洛內奧、法國建築師奧斯汀·德·博爾金均參加了設計,因而在藝術風格上受到西方的影響。但此說一提出立即遭到印度穆斯林史學家莫因·艾哈邁德的駁斥。後者在1904年寫的名為《泰姬的曆史》一書中,完全否認這座具有典型的伊斯蘭藝術風格的建築物出自西歐文藝複興時代大師們的構思這一“奇談怪論”;三曰“主體藝術印度說”。堅持這一看法的學者中,最有名望的是印度著名史學家馬宗達。他說,在探討這一設計功勞歸於誰時,不應忘卻印度自身的因素。即:首先,泰姬陵的平麵圖和主要特點不完全是新的。它與古印度蘇爾王朝舍爾沙的陵墓以及莫臥兒胡馬雍的陵墓在建築風格上有前後繼承的關係;其次,就建築材料(純白大理石及其上麵的寶石鑲嵌工藝水平)而言,這一材料及方法早在西印度的拉檔普特藝術中便已存在,因此不能把此陵的設計和建築完全歸功於波斯的影響和支配作用;最後,考慮到莫臥兒時代對西方已開放,東西方人文化交流日趨擴大,西方藝術的某些因素的確對印度建築風格帶來影響,這也是完全符合曆史發展的邏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