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派學者真可謂各抒己見,各不相讓。1978年,倫敦一家書店出售奧克教授撰寫的《泰姬·瑪哈爾是一座印度教神廟聖殿》一書。此書問世後,世人頗為驚訝。於是,爭端複起。少數學者開始尋搜論據,試圖論證奧克教授之說的正確性。同時,它也使對此陵懷有濃厚興趣的人們再次陷入迷津。1986年,一個名叫戈德博爾的學者又寫了一本小冊子——《泰姬·瑪哈爾?》。它以一問一答的對話方式,對泰姬陵是否沙·賈漢下詔建造一事,提出種種疑義,並進行了新的探討。其中最有名的一點是:一些史書記載的建造泰姬陵“動用10萬勞力,曆時22年”的說法,出於法國一位珠寶商人塔維尼埃之口。他在17世紀對印度作了5次訪問。其間於1640年和1665年兩度訪問了亞格拉。回國後他寫了《印度之行》一書。但令人奇怪的是,他在書中既沒有看到泰陵的破土動工,也沒有目睹它的大功告成,更何況他不會講波斯語和印地語。因此,他的道聽途說之言,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疑義之二是,與塔維尼埃同時代的另外一些歐洲旅行家,在他們的遊記和報告中,均未提及此陵。唯一例外的是,一位葡萄牙人教士雖有所提及,但說隻有1000人勞動,這一數字實在差距太遠了!此外,在東印度公司卷帙浩繁的文獻檔案中,也沒有一處講到沙·賈漢建陵一事。疑義之三是,英國的一些考古發掘報告書中,亦無專門考證泰姬陵的記載。甚至連當時就任印度考古總監的坎寧安勳爵也不曾訪問過泰姬陵。疑義之四是,考慮到亞穆那河水的漲落,早在建陵前就已經有人修築了河堤與城牆,它們決非沙·賈漢所建。疑義之五是,根據印度編年史《帝王本紀》的記載和穆斯林史學家·穆·拉蒂夫撰寫的《曆史上和記述中的亞格拉》(1896)一書的說法,“選擇墓陵的遺址,原是曼·辛格王公的一座聖殿,但現今已歸屬其孫子賈因·辛格的財產了”。綜上所述述,戈德博爾得出的結論是:沙·賈漢從未建造泰姬陵,他隻是在印度教王公的聖殿的基地上,拆除和搬遷了不符合他需要的東西,僅僅進行了改建而已。此說頗為新奇。然而,為何世人至今未能接受呢?
因為在印度人心目中,泰姬陵一直是純潔與堅貞的愛情的象征,而一些學者卻認為這隻是一座神廟聖殿,而非陵墓,或者建造者並非沙·賈漢國王,這當然是印度人民無法接受的。更何況,真實的情況還未查明,人們唯有期待,期待將來某一天真相大白於天下,到那時泰姬陵的神秘麵紗便會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