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懼者為強(1)(3 / 3)

漸漸地近了,近了,老人看清,那是一個魁偉英俊、朝氣勃勃的年輕人。年輕人著一身牛仔服,穿一雙登山鞋,背一個旅行包,拄一根鐵拐杖,正急急地向老人靠近。年輕人來到老人麵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老大爺,我要到山那邊去,該走哪條路?”

老人緩緩地抬起右手,伸出三個指頭,反問道: “左、中、右三條路,你想走哪一條?”

年輕人躊躇了一會。說:“左邊。”

“左邊的路坎坷不平!”

老人說完,閉上了眼睛。

年輕人二話沒說,拄著拐杖,走了。

不知過了多久,年輕人又來到老人麵前。

“老大爺,我必須到山那邊去,但怎麼也走不出那些坎坷,您老人家能告訴我出山的路嗎?”

老人又緩緩地抬起右手,伸出三個指頭:“左、中、右,你想走哪條路?”

“右邊的。”年輕人聲音很輕,似乎不好意思。

“右邊的路,布滿荊棘!”

老人說完,又閉上了眼睛。

年輕人呆呆地望了老人一會,拄著拐杖,一步一步地走了。

不知過了多久,年輕人再次來到老人麵前。他放下背包,席地而坐,喘了幾口粗氣,才說:“老大爺,我一定要到山那邊去,但走來走去,老在原地打轉,走不出迷惑的荊棘,您老人家能幫幫忙,告訴我出山的路嗎?”

老人還是緩緩地抬起右手,伸出三個指頭: “左、中、右,你想走哪一條路?”

“我想走一條平坦的路!”年輕人毫不猶豫地回答,臉上掠過一絲笑容。

“平坦的路是沒有的啊!”

老人說完,眼光卻似乎充滿了鼓勵。

年輕人用沉思的目光掃了老人一眼,似乎突然明白了老人的用意,背起背包,拄著拐杖,一步一步堅定地向前走去。

紙簍和牆

準備失敗的人必然會成功,一心想成功的人總是屢屢摔倒,這就是失敗得失辯征法。

有兩個愛畫畫的孩子。

第一個孩子的媽媽給兒子一疊紙、一捆筆,還有一麵牆。她告訴他:你的每一張畫,都要貼在牆上,給所有來我們家的客人看。

第二個孩子的媽媽給兒子一疊紙、一捆筆,還有一個紙簍。她告訴他:你的每一張畫,都扔在這個紙簍裏,無論你自己對它滿意還是不滿意。

三年以後,第一個孩子舉辦了畫展:一牆的畫,色彩鮮亮,構圖完整,人人讚揚。

第二個孩子沒法展覽,一紙簍的畫,滿了就倒掉,所有的人都隻看到他手頭尚未畫完的那一張。

30年以後,人們對第一個孩子的畫已不感興趣,第二個孩子的畫卻橫空出世,震驚了世人。

困難和挫折,是老天賜予我們的往深紮根的機會,未來的道路將會風雨無阻。

春耕時節,連續下了幾天雨。我遇到了一位老農,便對他說,有這樣充足的雨水,莊稼一定能長好。他卻說:“不,現在看起來像是風調雨順,但隻會使莊稼的根長在表麵一層土上,大風一刮就會立刻將它們毀掉。相反,如果現在天氣幹旱,莊稼就會將根紮到泥土深處去吸收水分和養料。這樣,即使將來的風再大、天再旱,它們也照樣能夠活得下去。”

現在,每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把它當做往深處紮根的機會,使自己能夠茁壯成長,使自己能夠頂得住未來的任何風暴幹旱。

彈性自救

麵對已無可挽回的災難,與其痛不欲生,萬念俱灰,不如想開些,多點彈性,承認現實,然後奮鬥下去,殺開人生的另一條生路。

話劇演員波爾赫特是位傑出的藝術大師,她風靡四大洲的戲劇舞台達50多年。可當她71歲在巴黎期間,卻突然發現自己因為破產已經是一貧如洗;更糟糕的是,她在乘船橫渡大西洋時,不小心摔了一跤,腿部傷勢嚴重,引起了靜脈炎、醫生認為必須把腿部切除,但他不敢把這個消息告訴波爾赫特,怕她忍受不了這個打擊,可他錯了。波爾赫特注視著這位醫生,平靜地說: “既然沒有別的辦法,就這麼辦吧。”

手術那天,她在輪椅上高聲朗誦戲裏的一段台詞,有人問她是否在安慰自己。她回答:“不,我是在安慰醫生和護士。她們大辛苦了。”

後來,波爾赫特繼續在世界各地演出,又重新在舞台上拚搏了七年。

小說宋達克頓曾認為除雙目失明外,他可以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擊,但當池60多歲,雙目真的失明後,卻說:“原來失明也可忍受。因為我們可以憑措著心靈而生活下去。”並非主張逆來順受的人生態度,隻想告訴朋友們:麵對已無可挽回的災難,與其痛不欲生,萬念俱灰,或強求不可能的美好結局,不如想開些,多點彈性,承認現實,轉求其他,然後備鬥下去,殺開人生的另一條生路。

失 敗

那些在人生後半段成功的人,是由於他們在人生前半段的失敗中找到了成功的靈感。

聞名世界的日本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在被訪問到他如何成功地設計出獨創一格的服裝時,談到兩個頗值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