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懼者為強(2)(1 / 3)

一是他認為自己所設計的服裝隻完成了 “部分”,而把一半創造的空間留給穿衣服的人。這樣,穿衣服的人才能穿出自己的風格,並且使同一件衣服有極大的不同,依這個觀念設計出來的服裝不容易失敗。

二是他選擇衣服布料的時候,總是請布廠拿出沒計、印染、紡織失敗的布料,他則依照這些被公認為 “失敗”的布料找到靈感,裁製出最具獨創與美感的作品,因此他的作品總是獨一無二,領導著世界的服裝潮流。

三宅一生的話給我們許多啟示。他無疑是當今日本最成功的服裝設計師,他的年收入大約 5000萬美元。因為他,日本服裝業得到國際性的尊敬,東京的服飾新潮始能與巴黎、紐約,米蘭抗衡,成為世界流行的中心。

三宅一生的服飾近年也在台北登陸,是台北關心服裝的人所共知的服裝大師級人物。他的 “失敗哲學”頗有值得我們參考的地方。對於一個有創造力的藝術家,生活的進程最重要的是有成功的進取心。但是,成功不是必然的,惟有在失敗的裏找成功的果實,才可能創造真正的成功。

美國現代大畫家路西歐·方達 (LudoFontan),早年畫油畫時受到挫折,心情大為惡劣,有一天坐在畫布前麵竟一筆也畫不下去。他生氣地拿起一把刀把畫布割破了。在畫布破裂的一刹那猶如電光石火,他馬上有了一個靈感:“割破的畫布算不算是一種創作呢?”於是把另外的畫布拿來,一一割破,然後公開展覽,竟使他創造了新的藝術觀,成為一代大師。

當然,像他們這樣在失敗中求取成功的人,曆史上不可勝數,我們可以把這種失敗稱之為 “打在牛頓頭上的蘋果”,因為他們被失敗的蘋果擊中,才碰擊出成功的火花。佛經裏有一句話:“眾生以菩提為煩惱,菩薩以煩惱為菩提。”或說 “煩惱即菩提”,意思不是煩惱等於菩提,而是說有慧心的人總能在煩惱中找到智慧,而且為了治愈更多的煩惱,產生更高的智慧——平順的人通常不會比愈挫愈奮的人有智慧,真正的智者往往能不憚失敗的煩惱。安樂令人沉淪,憂患反而激發生存的力量,也就是這個道理。

在現實生活中,失敗當然是一件可怕的事,幾乎沒有人喜歡失敗;可惜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成功者,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那些在人生後半段成功的人,是由於他們在人生前半段的失敗中找到了成功的靈感。”惟有在失敗中成功,才不隻是形式與事業的成功,而是連心靈也成功了。

生活的葉片

很多的失敗,其實已經向人們昭示了成功的途徑,那些看似失敗的結果,其實也是一種成功。

一次,去一個僻遠的山村 “希望小學”執教。在那兒,翻看學生的作業本,我驚訝地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的作業,都書寫得幹幹淨淨,寫錯的地方幾乎見不到,勾劃、塗抹的痕跡很難找到。這同自己在城市裏看到的不管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其作業中隨處可見的錯別字,以及司空見慣的種種勾劃、塗抹,形成了十分鮮明的對比。

經過問問,我才知道,山裏的日子清苦,學生們沒錢買橡皮,更不要說買塗改液、塗改筆之類的工具了。如果寫錯了,要麼用手指蘸著唾液去擦出一個黑窟窿,要麼幹脆撕掉。第一種方法讓學生把本子弄得很髒,第二種方法讓學生浪費紙張。兩種方法都不可取。於是,逼得他們從小養成了寫字認真、很少出錯的好習慣。而城裏的孩子生活條件優越,各種修改工具一應俱全,出了錯,修改起來也不費力。時間一久,就產生了 “錯了改過來就是了”的不以為然的心理。不許出錯,養成了一種好習慣;允許出錯,反而鑄成了一個壞習慣。前者是近乎苛求的嚴格,後者則是過於放縱的隨意。如此看來,生活中某些看似苛刻的要求,其實對我們的成長是十分必要的。

失敗,也是一種成功好友阿豐從遠方來信告知,他準備寫小說了,要我等候他成功的消息。一年過去了,未見他的一點兒文字。又一年過去了,仍未見報刊上有他的片言隻語。

那日偶得相見,便問他小說寫得怎麼樣了。阿豐高興地說:“離大的成功不遠了,第一年,寫了十五篇小說,都被編輯部退了回來;第二年,寫了十篇小說,結果和上一年一樣。今年已經寫了七篇,挺滿意的,隻是不知能不能發表。”我說: “看來你是失敗了二十多次了,還想堅持下去呀?”

阿豐更正道:“不是失敗了二十多次,而是成功了二十多次。”

阿豐很認真地給我解釋: “雖然二十五篇小說沒發表,可我不是從中發現了許多不該走的路嗎?每一次退稿,都讓我明白了不該怎麼去寫,這樣,就教我一步步地朝向成功的道上走。你說,這怎麼能叫做失敗呢?”

聞此言,我不由想起了 “發明大王”愛迪生的一席妙言。那天,一位富紳嘲笑他:“聽說你尋找電燈絲,已失敗一百次了,看來你並不聰明啊。”愛迪生微笑著答道:“不是失敗一百次,而是成功了一百次,因為我發現有一百種東西不能做燈絲。”哦,愛迪生說得太對了。很多的時候,我們往往隻注意到某些結果的表麵現象,卻忽略了其實質。從某種意義上講,很多的失敗,其實已經向人們昭示了成功的途徑,那些看似失敗的結果,其實也是一種成功。相信我的好友阿豐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