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的豫劇現代戲創作,還是具有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那是一個充滿憧憬與理想的時代,整個社會心理,都具有浪漫色彩,廣大觀眾的欣賞心理同樣具有很強的理想成分。
《劉胡蘭》的作者與導演楊蘭春是一個十分重視聽取觀眾反映的藝術家。有一次,解放軍戰士看這出戲時,有位戰士竟然說"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渺小"。作者聽到戰士的反映大吃一驚,細查原因,原來是演員表演劉胡蘭犧牲時,平平常常地走向鍘刀口,躺下就義,這是一種很簡單地處理方法,索然寡味。聽了戰士的意見,作者就將其改為:匪軍殺氣騰騰地掀起鍘刀劉胡蘭在激昂雄壯的音樂聲中,昂首挺胸走向鍘刀,一腳把掀起的鍘刀踩下、甩發,劊子手猛地一驚,向後退了幾步。劉胡蘭大義凜然地唱:"任憑你千方百計都用盡,也難動我半毫分!"這樣一改,每次演出,觀眾總是報以熱烈的掌聲。
一次,在北京演出《劉胡蘭》,演出結束時,有人不小心碰到了畫有紅旗的天幕,天幕搖動,造成了紅旗翻卷的效果,氣勢雄偉,引起台下觀眾雷鳴般的掌聲。從此,就形成了此劇固定的結尾處理模式。二十世紀中葉,豫劇現代戲所表現出的理想色彩,從根本上說是觀眾的心理需求。
豫劇現代戲在20世紀中葉,已經完全形成了有別於傳統戲曲樣式的戲曲新種類。但是,這一時期豫劇現代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功利意識過強,劇目出現嚴重的概念化、雷同化,缺乏以情感人的藝術力量。在作品的內容方麵,過分強調反映階級鬥爭,人物形象難以豐滿起來。1971年底,隨著方城縣自編的《泅渡之前》的演出,豫劇現代戲才重新有了自創劇目。
現代豫劇的創作,麵對的是稍縱即逝的繽紛奪目的生活,捕捉、提煉起來的難度較大,不但存在是否有勇氣麵對現實的問題,還存在是否能夠藝術化地處理現實素材的棘手難題。
沒有創作思想的自由,就不可能創作出生動感人的豫劇現代戲作品。隨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豫劇現代戲創作也走進了陽光明媚的春天。
豫劇三團演出的《倔公公偏遇強媳婦》是改革開放之後,河南省出現較早、影響較大的一出戲。
這出戲反映的是改革開放初期,一個家庭的兩代人在思想觀念上的衝突。老公公要維護原有的家庭秩序,兒媳婦偏偏要打破舊秩序,互不相讓,以至於分家,最後老公公離家出走。
該劇矛盾衝突尖銳,時代氣息濃鬱,人物性格鮮明,不少戲劇場麵熱烈紅火。1983年在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年會上首演,獲優秀獎。兩年時間內演出400場,並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為戲曲電影片。
《朝陽溝內傳》是河南省豫劇三團1982年初上演的一出現代戲,獲得了文化部1982年優秀劇本獎。曾創下在鄭州連演近百場的紀錄。
楊蘭春到洛陽去的時候,遇見了一個上山下鄉的女青年。這位女青年在農村安家落戶,已經有了孩子。她堅持在農村生活,嚐盡了酸甜苦辣。楊蘭春聽了她的敘述,感慨萬千,夜不能寐,寫出了一段唱詞。但這位女青年的形象一直在眼前揮之不去,使楊蘭春浮想聯翩,想起了他創作的《朝陽溝》中的那些人物,漸漸地他把這位女青年的形象與銀環的形象連在了一起,以那段唱詞為核心,寫出了《朝陽溝內傳》。
無論是從社會效益還是從票房價值來判斷,改革開放初期,最具有時代印記,最能夠折射時代光彩和廣泛影響的豫劇現代戲,當數《倒黴大叔的婚事》。有評論指出《倒黴大叔的婚事》是繼《朝陽溝》之後,豫劇現代史上又一座裏程碑式的作品。
著名劇作家齊飛厚積薄發,以改革開放和黨的富民政策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為背景,以敏銳的生活觀察力和深厚的藝術功底,創作出了常有福、魏淑蘭、候圈等鮮活的人物形象,該劇幽默而又生活化的語言、親切濃鬱的鄉土氣息,傾倒了億萬觀眾。《人民日報》曾在頭版發表了《一出鄉間戲、傾倒萬人心》的消息。該劇還創造了連演三千場久盛不衰的曆史性記錄。
河南省豫劇三團演出的《紅果紅了》,也是新時期的一部力作,這出戲由鄧州市豫劇團首演,後來,劇本經過加工修改,由三團再演,獲得觀眾好評。該劇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麵貌的變化和人們觀念的變化,展現了新一代農民的情感世界和愛情生活,以及他們拚搏進取的時代精神。在舞台表現上注重了形式美,此劇獲得中國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河南省豫劇三團演出的《香魂女》,都是新時期河南豫劇現代戲創作的重大收獲。這個劇目贏得了中國藝術節大獎。在創作過程中,打破了以一個劇團為單位選拔演員的方式,公開在全省範圍招聘演員,競爭上崗。劇目創作注重了人物內心情感的揭示,情感刻畫得十分鮮明,音樂唱腔精雕細刻,既有傳統韻味,又有時代氣息。
新時期以來河南豫劇現代戲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類型,就是以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紀實性戲劇。這類劇目發展到今天,基本上都是著重表現多個時期的英模人物。開封市豫劇團演出的《焦裕祿》、駐馬店市豫劇團演出的《搶來的警官》、河南省豫劇三團演出的《村官李天成》的藝術特色都比較突出。這些劇目,有的曾到中南海演出,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肯定,有的被確立為文化部精品工程劇目。
豫劇現代戲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裏,由產生到發展,再到成熟,以致蔚為大觀,走過了一段又一段不平凡的曆程,它折射了幾個時代的變遷,其獨特的藝術品質,確立了在全國戲劇藝術領域的不爭地位。她憑著生動的人物形象、濃鬱的鄉土氣息、強烈的時代精神,感染著觀眾和我們這個世界。
麵向未來
追溯曆史,豫劇是依靠人民的哺育和自身變革不斷發展壯大的劇種。展望未來,它也必將繼續保持其人民性的品質,堅持改革創新,在新時代的曙光中,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山東人闖關東,但未能把呂劇帶到東北,川劇也不出川。可河南人走到哪裏,哪裏的大地上就留有豫劇的芬芳。黃河文明圈內的人群及社會,是養育豫劇的廣袤厚土。
中華人共和國和國成立之前,豫劇曾經隨著逃避戰亂的河南民眾向陝西、甘肅等西北地區發展。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豫劇在藝術上更加成熟,迅速向周邊省份和邊遠省份發展。河北、山東、湖北、江蘇、安徽、西藏、黑龍江、台灣等16個省區都建立了豫劇表演團體。據前幾年的統計,全國有豫劇專業表演團體130多個。還有難以統計清楚的業餘豫劇表演團體,據說有3000多個。由此可見,豫劇在全國各地都受到歡迎。
豫劇是中原的,又是中國的,可它還以酣暢淋漓、粗獷毫放的風格一洗歐洲人耳目。
改革開放之後,豫劇麵臨的是一個嶄新的社會和文化環境。豫劇需要借助藝術的自我調節來適應這一環境。在調整過程中,豫劇與其它劇種一樣,一度陷於困境之中。在黨和政府文藝政策的指引下,豫劇麵向人民大眾,改革創新,在困境中出人出戲,碩果累累。
河南戲劇大賽從1985年開始,至今已經舉辦了9屆。推出了一些劇目和演員。如《西湖公主》、《兒大不由爹》、《紅果紅了》、《老子兒子弦子》、《程嬰救孤》、《斬誥命》、《春秋出個薑小白》、《新版白蛇傳》等都是戲劇大家賽推出的。除了戲劇大賽,我們和一些熱心於戲劇活動的團體,組織其它戲曲的比賽活動,如豫劇十大名旦選拔賽,豫劇醜角大賽,青年演員演唱比賽等。這些都給演員的成長提供了機會。
戲劇大賽是對戲劇創作的有力促進,利用比賽,引進競爭機製,調動了無數文藝工作者戲劇創作的積極性。每次大賽,藝術工作者互相學習,互相觀摩,大賽成了廣泛的藝術交流活動。每一次戲劇大賽還是一次具有聲勢的戲劇評論活動,大家直抒胸臆,評說劇目,從而引導戲劇創作的方向。
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劇團體製開始向多樣化發展,國營戲曲團體仍然大量存在,同時出現了私人辦團、企業辦團等不同體製的豫劇表演團體。由於適應了社會發展和大眾的審美需求,一些私營劇團和企業劇團開始掀起他們的紅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