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佳作

縱觀中國戲曲的曆史,豫劇以其卓越的藝術表現力,奠定了全國四大劇種之一的曆史地位,即使在今天,在戲曲藝術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豫劇仍然能夠一枝獨秀。一個重要原因是,她能夠堅持以編演現代戲為主,在藝術創作中始終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並在每一個特定的時期,都產生出具有轟動效應的劇目,成為時代生活的見證和滄桑變遷的縮影。

說起現代戲,有些人可能以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出現的戲劇樣式。其實,現代戲的出現已經有一個世紀的曆史了。上個世紀初,民主思想在中國傳播,先後爆發了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1911年10月,京劇戲班長慶班就在開封上演了改良文明新戲《黑籍冤魂》。1913年河南新劇團京劇演員於振庭在豐樂園演出《花子拾金》,脫離劇中人物的時代背景,編唱新詞,痛陳時弊,宣傳反帝愛國、民族團結,受到觀眾熱烈歡迎,紛紛向舞台投擲銀元、銅元表示大力支持。這說明,不論是觀眾還是演員,在國難當頭、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時刻,大家都希望戲曲藝術能夠喊出自己最真實、最強烈的心聲。隨後,戲曲界一些有編劇能力的人也開始了創作反映現實生活的劇目。

1911年,改寫中國曆史的辛亥革命爆發後,全國各主要劇種都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反映現實生活的劇目。就豫劇來說,開封上演了《李元慶抗糧》,伊川上演了《中國魂》、安陽上演了《圓明園大火》、太康上演了《孫總理北上》等一些反映現代生活的劇目,這一星星之火一時間在豫劇舞台上形成了燎原之勢。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喚起民眾驅除日本帝國主義的鬥誌,豫劇舞台上出現了更多的現代戲劇目,如《誰是救星》、《打清豐》、《火燒趙家樓》。表演藝術家常香玉也同王鎮南先生合作,演出了《打土地》。

日寇侵略,每一個人都有一腔義憤。這時,王鎮南先生編了一個劇本,叫《打土地》。戲中的一個主要人物是一個瘋女,是東北人,"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軍殺死了她的丈夫和兒子,她因此神經失常,與公婆從東北逃到關內,夜間住在一個土地廟中,把“土地仙”錯聽為日軍將領“土肥原”,一怒之下,打壞了神像,邊打邊罵,控訴日軍的侵略罪行,最後碰死於廟門。公婆也氣憤而死。這對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王鎮南先生擔任導演,我來扮演劇中的瘋女。當時的演出陣容很強大,由趙錫銘先生扮演公公,李門搭扮演婆婆。在開封醒豫舞台首演。觀眾對這個戲的反映非常強烈。演了20多場之後,又參加了“保衛大河南宣傳周遊藝會”的演出。

從宮廷轉入民間,戲曲在掙脫了枷鎖後產生了質的飛躍,也使戲曲表現形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戲曲從反映帝王將相為主,轉為反映時代的變革和人民大眾的生活,使其有了一個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和表現舞台,它的胸懷也由此博大起來!

經受200多年風雨的豫劇,從曆史深處一路走來一路歌。它在發揚傳統劇目和新編古裝劇目藝術光芒的同時,還不斷對現代生活進行提煉、挖掘,創作並演出了一係列富有時代風格的現代戲,使得豫劇在藝術領域不斷綻放新的光彩。一個現代戲的藝術探索階段,正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到來。豫劇在凸現自己的本色,也在迎接屬於自己的未來。

新中國成立之前的現代戲,隻是戲曲現代戲的雛形。因為他們大都是采用傳統戲的表演程式、音樂唱腔,有的還采用傳統戲的服裝化妝。常香玉演出的《打土地》也仍然是傳統戲中青衣的裝扮、唱腔和身段,這還不能說是嚴格意義上的現代戲。

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演的《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等劇目也仍然沒有解決現代戲的表演、音樂唱腔問題。大量地把歌劇的音樂照搬過來。演員唱歌劇,高興了,就來段豫劇。音樂唱腔很不統一。一些民間劇團也存在著完全按照傳統戲演出現代戲的情況。甚至以演帝王將相的服裝、化妝、表演程式表現國民黨、共產黨的領導人。劉伯承出場,帥旗帥盔,唱的是:"一杆大旗豎在空,上寫劉伯承調領兵"。讓觀眾感到很不舒服。創造豫劇現代戲自己的音樂唱腔、表演形式顯得十分緊迫。這項任務曆史地落在了一些新文藝工作者的肩上。

1952年成立的河南省歌劇團,在現代戲音樂唱腔創作設計方麵做出了突出貢獻。所謂歌劇團,當時的宗旨就是以地方戲曲為基礎發展河南新歌劇。實際上承擔了創作演出豫劇現代戲的任務。

這個歌劇團也就是河南省豫劇三團的前身。他們成立後不久演出的《新條件》、《羅漢錢》已經具備了豫劇現代戲的藝術形態。1953年演出的《小二黑結婚》在表現現代生活、現代題材戲曲化方麵取得了重大突破,劇中主要人物小芹受到觀眾熱烈歡迎。

1956年3月,河南省豫劇院成立,為豫劇現代戲的發展已經做出突出貢獻的河南省歌劇團並入該院。以其原班人馬為主體成為河南省豫劇院三團。長期以來,豫劇三團堅持上演現代戲。在全國成為上演現代戲的“紅旗團”。提起豫劇三團,人們自然就會想起著名現代戲《朝陽溝》。

《朝陽溝》創作演出於1958年。《朝陽溝》的創作過程,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當時的文化局長馮紀漢到楊蘭春家找到他,希望他一個禮拜內創作一出現代戲。1958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代,幹什麼事情都講高速度。馮紀漢局長要楊蘭春一個禮拜創作一出戲已經是非常保守的要求了。就這,楊蘭春也沒有答應。但是,馮局長沒等楊蘭春回答,給他撂下一盒香煙就走了。楊蘭春嘴裏不答應,但對領導交給的任務從來不含糊。楊蘭春有豐富的生活積累,種過地,要過飯,做過學徒,當過和尚,演過戲,參過軍,扛過機槍,當過幹部,還到中央戲劇學院學習過戲劇創作和導演。他調動自己的生活素材,邊排演,邊寫劇本,有的唱詞,就記在紙煙盒上。上演時,劇名還沒有確定。多虧楊蘭春,從寫劇本到演出,還真的隻用了一個禮拜!

《朝陽溝》是我國現代戲發展史上一個裏程碑式的作品,在一出戲中能夠塑造出那麼多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就是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創造。劇中銀環、栓保、銀環媽、栓保娘、栓保爹、二大娘等人物個個形象鮮明,生動感人。這些藝術形象,即便是在優秀傳統劇目中亦不多見。

戲劇是現實生活藝術化、形象化、概括化的寫照,每一部優秀的劇目,都是與之相對應的時代最強音的抒發。

《朝陽溝》的音樂唱腔既有傳統神韻,又有新的音樂語彙,令人百聽不厭,至今在民眾中廣為流傳。一部《朝陽溝》,有以它命名的商店,有以它命名的商品,還有以它命名的旅遊區,這是一個耐人尋味、值得研究的文化現象。

二十世紀中葉,是豫劇現代戲的成熟時期,也是豫劇現代戲的豐收季節。豫劇三團演出的《劉胡蘭》、《冬去春來》,商丘豫劇團演出的《社長的女兒》,許昌豫劇團演出的《人歡馬叫》等,都贏得了觀眾的喜愛。人們驚奇地發現,周圍活生生的生活和人物並沒有隨著時間流失,而是被移植進了現代戲中。豫劇現代戲為人們增添了一份可供咀嚼的記憶,多了一份人生的參考,多了一些生活的色彩!有的劇目現在雖然已不在舞台上出現,但是,它的一些精彩唱段仍然在群眾中傳唱。這一時期,豫劇現代戲的興旺,不僅表現在創作演出了一大批優秀劇目,也表現在現代戲演員隊伍日益壯大,他們具有較高藝術素養,享有很高威望,其中高潔、馬琳、柳蘭芳、王善樸、魏雲被稱為河南豫劇院三團的"五大主演",每逢演出時,他們的名字在字幕上一出現,觀眾就會立刻報以熱烈掌聲。

三團的音樂設計,有一個強有力的創作集體,特別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王基笑、魯本修、薑宏軒、梁思輝、馬鳴昆等都是非常知名的專家。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豫劇現代戲創作很注意人物性格的塑造。《朝陽溝》是一個典範,塑造了一群生動鮮明的河南農民形象。《李雙雙》的編劇以李雙雙這個人物貫穿全劇,沒有生動的性格塑造,就很難采用這樣的結構塑造人物形象,是戲曲藝術表達思想、傳播感情的基本手段。豫劇現代戲注重人物塑造,注重對時代精神麵貌的反映,是它在藝術上取得成功的籌碼。豫劇現代戲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賦予它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