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與戲曲聯姻、往往也是出於一種文化的情結,是對於豫劇的一份敬重。
在時代的大潮中,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出現越來越多醒目的浪花。觀眾的欣賞趣味和戲劇的藝術創作,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豫劇的演出方式,也隨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廣場演出、自娛自樂演出、戲曲茶座演出、電視廣播傳播等形式都比較活躍。這說明,民眾的現實生活離不開豫劇的滋養和撫慰。
廣場式的戲曲演出,具有民間性,民俗性。沒有嚴格規範,比較鬆散,隨便出入,兼有其它活動,如貿易活動,遊藝活動等等。劇場非常熱鬧。在這裏,中國民間的戲曲的多種功能性體現得淋漓盡致,例如滿足湊熱鬧、會親友的心理,滿足參與某種活動儀式的“共享”心理等等。
這些心理的滿足,能夠給人以美的心靈享受。兒童們在這樣的劇場中隨便出入,有時也停下來看一看舞台上的演出。久而久之,使他們從小形成了戲曲審美習慣。
在城市正規劇院的演出,給觀眾提供一個淨心欣賞的理想環境。但是,它的許多規範,把一切不利於純粹審美的成分都淨化掉了,所以,廣場式演出是不應忽視的一種戲曲演出樣式。
不同規模的自娛自樂形式的豫劇演出,在河南各地都有。演出者純粹是出於對豫劇藝術的鍾愛。他們不僅把豫劇作為一種欣賞對象,而且成為了自身生活甚至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
近年來,豫劇興起一種戲曲茶座式演出,這種演出形式實際上是明清時代茶樓、酒樓的演出樣式的翻版。今天的戲曲茶座的演出,有的接近正規劇院的演出,買票進場,座位規整,有小型舞台。
西安距鄭州900多公裏,其地理位置似乎已超出豫的範疇,可豫劇在這裏依然紅火醉人。
在落後於時代潮流的尷尬處境中,傳統的豫劇藝術與現代媒體聯姻,成為突破自身局限性的又一藝術追求,這很快成為豫劇與觀眾交流的主要方式。此後,豫劇藝術的天空中出現了新的靈光。傳統藝術與現代最優秀的文化形式融合了。
河南電視台的《梨園春》欄目是豫劇與現代媒體結合走進大眾精神生活的成功範例。該欄目擴大了豫劇的影響,拉動了消費,培養了大批豫劇觀眾。豫劇通過電視的傳播“飛入”尋常百姓家,棲落在更多觀眾的情感枝頭。
電影電視家協會秘書長張誌功:去年,我們舉辦了一次讓“《梨園春》錦上添花征文比賽”,活動。比賽正值非典時期,比賽的宣傳力度很小,就是這樣,仍然收到論文千篇左右,不管是讚美,還是批評,他們都是希望《梨園春》長興久旺。一位小姑娘在文章中說,她在看《梨園春》時看到了常香玉奶奶,她想把那一期的《梨園春》錄下來,可惜機器出了故障,她急得哭了起來。夜裏,她一直睡不著,在她睡著後,她夢見自己到了《梨園春》,那是一個很高很高的大樓,她也看到了《梨園春》的主持人,主持人允許她錄下這期節目,她高興得說不出話來……。
河南電視台之所以開辦《梨園春》這個欄目,就是看到了戲曲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很多人看不到戲曲與民眾之間那種割舍不開的關係,很多電視節目拒絕戲曲。老百姓整天看電視,卻滿足不了對戲曲的欣賞需求。我們以一種最現代化的傳播手段把老百姓需要的傳統藝術送到千家萬戶。而且對戲曲進行了適合電視傳播的處理,例如觀眾參與、比賽手段等等,一下子就贏得了觀眾,不少市台,乃至縣台紛紛效仿,辦了許多類似的欄目。可以說中華民族在,戲曲就在,中原人在,豫劇就在。《梨園春》或與其類似的電視欄目就會辦下去,就會有觀眾。
在曆史的某一個時期,生長於大陸的人們到了台灣,他們也把豫劇的種子和對於豫劇的情懷帶上了這個美麗的島嶼。2002年,當河南電視台《梨園春》欄目把豫劇送給這些思鄉的人們的時候,這裏的人哭了,又笑了。
為了使豫劇盡快適應新的社會文化環境,豫劇界的有識之士以建設精神文明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高度責任感,努力探索,大膽實踐,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豫劇界在積極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方麵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表現在劇目生產方麵注意適應當今觀眾注重觀賞和娛樂追求,舞台比較美,比較好看。
有的劇團注重采取多種演出形式,劇目生產也趨於多樣化。小皇後豫劇團既能適應城市現代化的劇場演出,又能適應茶座演出。在劇目生產上有適應知識分子觀眾的《美女涅盤記》,有適應比較保守的觀眾的《五鳳嶺》,還有適應老年觀眾的定向劇目《花喜鵲》等。
有些劇團在多渠道籌資方麵,在產品推廣,拓寬市場方麵努力探索,初步收到一些成效。例如省豫劇一團,利用與企業聯姻、互利互惠的方法多方籌集資金,加強產品推廣拓寬市場方麵有了良好的開端。他們還實行適合市場規律的管理,提高了劇目生產能力。
豫劇是優秀的民族藝術,繼承與嗬護她,是今天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禹州市在繼承和創新豫劇藝術方麵,有了一定的突破。2003年該團演出的《青山情》參加全國映山紅藝術節,受到好評,獲得演出優秀獎,劇本一等獎。
豫劇團體在今天必須有市場意識,就是說,排演一出戲,要考慮觀眾的需要,有沒有市場,市場有多大,市場在哪裏等等。要考慮支出和收入,有無利潤。
我們也是從教訓中清醒的,有一年我們拍了一出戲。號稱“五個一”,投入一百萬,請的是一級編劇、一級導演、一級音樂設計、一級舞美設計。目標是省戲劇大賽大獎。結果,大獎沒拿到,參加了大賽也偃旗息鼓,無法進行營業演出。從這一失敗中我們得到教訓,劇團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有市場意識,觀眾意識。
有人說劇團的編劇、導演是戲的根基,那麼著名演員,往往就是劇團的旗幟,隻要這麵旗幟在藝術的天空中飄揚,劇團的生命力就會變得頑強。多出戲,出好戲,用好的產品改善劇團生存狀況,是目前豫劇團體的方向。
我們注意到豫西觀眾與豫東觀眾的藝術趣味是有不同的地方的。豫西觀眾比豫東觀眾更喜愛悲劇。但是,我們就想填補一下這方麵缺空,生產一些悲劇。創作了《程嬰救孤》、《竇娥冤》等。我們心目中始終裝著觀眾。這個劇目在改編、排練過程中,一直考慮著市場問題。因此,既在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又在觀眾中受到了歡迎。
戲曲演出市場在一定的時期,也需要人為的引導和培育。現在,戲曲在城市劇場的演出比較困難有多種原因。藝術形式多樣,競爭激烈。戲曲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當今的中青年對戲曲的知識積累是很貧乏的,缺乏欣賞這種獨特藝術的興趣和熱情。
對此,戲曲界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對民眾普及戲曲知識,培養他們的欣賞興趣。這在事實上也就是對戲曲市場的培育。在發達地區,對在城市劇場演出的團體給予優厚的補貼,就是一種培育市場的方法。前些年,人民劇院采取了一些培育市場的手法,如利用戲迷把劇場搞紅火起來,給他們優惠戲票,組織他們舉辦戲曲活動。搞得熱熱鬧鬧。人民劇院的戲曲演出場次也迅速增加。
凝固的黃土地和流淌的黃河水,塑造出中華民族的靈魂,從中也孕育了極富鄉土氣息和文化底蘊的豫劇。豫劇從農耕文明的土壤中崩濺出它慷慨有力的音符,在堅韌平和的中原人心中開花,既而盛載著真善美的藝術芬芳傳遍神州大地。
曆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人類迎來了信息時代,瞬息萬變的時代生活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社會模式,對豫劇的生存和發展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置身豫劇事業的藝術家們,隻有不斷汲取生活的營養,提升藝術的品位,放大心中的夢想,才能挺立潮頭,水擊千裏、讓豫劇這顆藝術明珠,永遠綻放奪目的光芒。
豫劇披掛著幾百年的曆史星雲,承載著無數代人的歡歌與悲愁,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支,在未來的日子裏,她還將散發出時代的青春氣息,依然無數人依然仰慕她的美麗與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