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草自幼以乞討為生,10歲學習豫劇,勤奮好學,功力深厚,曾受京劇名醜蕭長華指教,其表演醜而不俗,唱腔風格獨特,注重體驗人物,唱念做舞俱佳。演出的劇目《卷席筒》、《做文章》、《仨願意》等,在觀眾中深有影響。20世紀50年代他的表演藝術飲譽中原。在他主演的《七品芝麻官》搬上銀幕之後,更是受到國內外觀眾的歡迎。國外觀眾把他稱之為“東方卓別林”。
在豫劇醜角中,任宏恩的藝術表演也獨樹一幟,他的表演詼諧本色,貼近生活,為豫劇醜角行當藝術增添了新的表現形式。
在豫劇藝術的田園裏,淨行的表演藝術也堪稱一絕,該行當運用本嗓和氣泡音發聲,其道白與唱腔深厚豪邁,有氣吞山河之勢,其風格源自中原人粗獷、耿直的性格。
李斯忠先生是豫劇淨行的代表人物。他主演的“黑頭戲”《下陳州》、《跪韓鋪》、《包龍圖坐監》、《司馬茅告狀》等劇目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他的嗓音寬厚洪亮,唱功深厚,人送綽號“八裏嗡”,意思是,他的唱腔能夠傳送八裏之遙。
從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眾多享有較高威望的演員,彰顯了豫劇最鮮亮的藝術風格。當然,這一時期,有成就的藝術家枚不勝舉。這裏隻能是選取不同行當的代表,把他們最主要的成就和藝術特點作以粗線條的勾畫。
時代進入20世紀80年代,豫劇的發展迎來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這一時期,豫劇為了適應審美心理發生了重大變化的觀眾,不斷推陳出新,因而,也不斷有耀眼的藝術新星出現在豫劇舞台上。
20世紀80年代,隨著香港金馬影業公司與河南省合拍的豫劇藝術片《包青天》在全國放映,豫劇演員張寶英的名字為更多的觀眾所熟知。在劇中扮演秦香蓮的張寶英,拜師崔蘭田,繼承了崔派藝術,唱腔深沉細膩,表演含蓄大方。
王希玲是一個具有多方麵才能的演員。以其婉轉流暢的唱腔和瀟灑的做派,在《胭脂》、《陸遜拜師》、《春秋出個薑小白》等劇中塑造了典型的小生藝術形象,被人稱為“風流才子”。
這時期,王青芬也是一個具有創造精神的豫劇演員。
王清芬扮演的白素貞、林黛玉、黃桂英等古代和現代的人物形象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在唱腔上,她學習科學發聲,吸收民歌唱法;在表演上,她刻苦學習程式,同時又把民間舞、芭蕾舞、踢踏舞等舞蹈語彙融入戲曲表演。表演中,使用的大滑步、跪蹉步、拋蓋頭、轉扇子等動作大大增強了藝術表現力,有的堪稱絕活。她曾以《大祭樁》、《抬花轎》的精彩表演飲譽北京舞台。獲得了第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梅花香自苦寒來”,榮獲第七屆中國戲曲梅花獎的演員虎美玲,繼承常派藝術並融彙各家之長,以委婉曼妙、清越高遠的演唱特點和含蓄雋永、俊逸高雅的表演風格,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色。
虎美玲扮相嫻雅,嗓音甜美明亮。主攻閨門旦,兼演青衣、刀馬旦。先後塑造了花木蘭、穆桂英、黃桂英、周鳳蓮、秦香蓮、李鐵梅、海霞、武則天等藝術形象。她的演唱風格俊逸高雅,在豫劇界獨樹一幟。
在眾多豫劇演員中,穀秀容的藝術經曆具有傳奇色彩。戲曲大師張庚稱她“表演惟妙惟肖、歌聲穿雲烈石”。
在當今的豫劇隊伍中,一批青年演員脫穎而出,他們充滿朝氣,充滿活力,成為當今豫劇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也將成為豫劇第三代藝術家。首屆“香玉杯”得主汪荃珍,是河南省豫劇三團的演員。她主演的《香囊記》參加了香港舉辦的地方戲曲展覽演出。主演的現代戲《香魂女》獲中國藝術節大獎。汪荃珍是中國戲劇梅花獎的獲得者,由於她參加過一些電視劇的拍攝,具有很強的體驗角色的能力。她唱腔俏麗動聽,身段規範優美,把握人物性格準確,是一個藝術功底深厚的演員。
改革開放以來,豫劇雖然與其它戲曲劇種一樣比較困難,但是,豫劇界的有識之士仍在拚搏、奮進,並致力於豫劇的改革和創新。在豫劇隊伍中,一批青年演員表現出了可貴的創造精神和敬業精神,已在觀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990年,豫劇演員李金枝在現代戲《風流女人》中扮演主角,赴京參加第二屆中國戲劇節演出,一舉奪得《中國戲劇》梅花獎和中國文化部“文華表演獎”。她還在傳統戲《燕燕》、《淚灑相思地》等劇中塑造了生動感人的燕燕、王憐娟等人物形象。
在新時期排演的傳統戲中,《程嬰救孤》一劇名噪一時。
在當代青年豫劇演員中,陳淑敏、楊紅霞、王紅麗、黨玉倩、王海玲、章蘭、周樺等一大批演員,在繼承傳統和探索藝術的過程中,都綻放出了恒久彌香、色彩繽紛的藝術之花!
這是個色彩斑斕的藝術世界,這個世界是豫劇表演藝術家以及編劇、導演、音樂家、舞台美術家共同鑄造的。這是一個豫劇藝術的大花園,它絢爛在昨天,盛開在人們的新生活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