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靜心等待
楊絳把走到生命的盡頭稱作“回家”,閱遍人世滄桑,經曆過跌宕起伏,送走了丈夫和女兒,似乎再也沒什麼事可以擾亂她內心的平靜。
她是世間這個家的最後守護者,終歸有一天,她也會與塵世作別,可她不怕也無悔,在另一個地方,有錢鍾書和阿圓,那也是她的家。
2005年新春之際,楊絳發起了高燒,經過醫院治療,兩天便好了起來。在醫院的病床上,她構思《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這本書,從醫院回到家,她便提筆開始將腦海中的事落在紙上。兩年半的時間,九十六歲的她將對人生的思考一一寫進了這本書中。
錢鍾書生前曾感歎:“人生據說是一部大書,這書真大!一時不易看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留下好多空白。走到人生邊上,直視生死的大問題。人在世間走一遭,總會走到這一天,有的人渾渾噩噩也是走完,有的人便要思考我為什麼來?我怎麼證明我來過?”
該如何證明呢?或許將故事化作文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誰也不敢妄言自己參透了生與死,楊絳曾說:“人生四苦:‘生老病死’。老、病、死,姐姐都算懂一點了,可是‘生’有什麼可怕呢?這個問題可大了,我曾請教了哲學家、佛學家。眾說不一,我至今該說我還沒懂呢。”
《走到人生邊上》中,楊絳將自己對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問題的思考做了詳細的闡述。其中有一句話,“過去的悲歡、希望、憂傷,恍如一夢,都成過去了。”讀罷令人回味許久,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卻不知包含著多少人生的奧義。
洋洋灑灑四萬餘字,能夠真正讀懂的人,怕是並不多。
楊絳始終堅持創作,但凡身體無礙就會坐下來寫一寫,若是身體不允許她提筆,她就好生休養,靜靜思考。那個家依舊是原來的樣子,她在那裏平淡卻又充實地生活著,不浪費一分一秒,做著自己愛做的事。
這是一位慈愛的老人,有著一顆仁愛之心。她的版稅及稿酬都已經捐贈給了清華大學,所以隻能靠退休金維持生活,雖說不多,但他人有難時,卻總是慷慨相助。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隻行善舉不問回報的楊絳,定是積攢下不少福報。
阿圓和錢鍾書相繼離開的那段日子,是楊絳最受煎熬的時候,心裏的痛摧殘著她的身體,走起路來顫顫巍巍,甚至隻能扶著牆慢慢挪著步子。再難過,都很少當著外人的麵失聲痛哭,人們看見的永遠是那個淡定從容的楊絳,隻是夜晚來襲時,她隻能靠安眠藥獲取睡眠。
在她還接受拜訪的時候,前來的賓客需要提前跟保姆約好時間,而且不能太早,雖說上了年紀,但她仍注重自己的儀表。衣服雖是舊的,但勝在整潔,樣貌雖不似從前青春靚麗,卻有著一種獨特的美,這是經歲月沉澱而成的氣度芳華。
在她獨處的日子裏,外麵的世界再熱鬧,她都很少去關心,她在意的是自己的生活。年輕時不喜喧囂嘈雜,人老了,更不願再去繁雜的世界中攪擾自己的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