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生命之火取暖(5)(2 / 2)

當她的百歲壽誕到來之際,錢鍾書的堂弟錢鍾魯曾打電話問她百歲大壽想怎麼辦,楊絳回答說,“各自在家為我吃上一碗壽麵即可。”簡單亦是一種人生態度,刪繁就簡,貴在認真。

楊絳把三裏河的家稱作“人間的客棧”,她不過是此處的過客,她的身心隻是暫時寄住在這裏,至於悲歡離合、愛恨情仇,也終將成為過往雲煙。她的內心早已是波瀾不驚,無可撼動,對於這樣一位老人,任何人都不忍心再去叨擾她的寧靜,對她最好的愛護就是還她以清淨。

這座三層小樓已經很破舊了,政府要出資給她重新裝修一下房子,但被她拒絕了,她的理由是“雖說是國家的錢,到底是老百姓的,所以不要破費”。操勞了一生,奮鬥了一生,吃過苦、受過累,心裏還是惦念著國家和人民。從始至終,都是隨遇而安的處世態度,不論是下鄉還是下幹校,都是如此淡然。

家裏的一切擺設都是舊的,它們都留著錢鍾書和阿圓用過的痕跡,這也算她的一個念想吧。客廳的牆上,依舊是那幅三個人的照片,三個人靠在一起緊緊相依,他們的笑臉沒有變,對彼此的愛也沒有變,一切都是最初的樣子。

楊絳已是百歲老人,身體還很硬朗,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讀書。生活作息很規律,睡得比較晚,醒得卻比較早,大概是上了歲數睡眠時間大大縮短了。她很少出門,但堅持在家鍛煉,每天給自己規定走七千步,身上帶著七支鉛筆,每走一千步就用一支鉛筆做標記。她很在意飲食,平時吃得都很清淡,但喜歡用大棒骨熬湯,然後用湯再煮木耳。曾經和錢鍾書一起學會的大雁功,至今還在堅持做,生活與以往沒有區別。

如今的楊絳,隻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力求過普通的生活。畢竟已是百餘歲了,聽力和視力都有所下降,為了維持安靜的狀態,她已經閉門謝客,不再接受拜訪。有時會有人打電話來詢問她的近況,稍聊幾句,然後說她胳膊有些發酸,任誰聽到這番話都會不忍再多打擾。雖是出於關心,但有時讓她一個人獨享淨,或許才是最好的關心方式。

她常說“錢先生和阿圓都走了,我的路也走完了”,說者淡定從容,但聽者卻久久不能平靜。她愈是說得漫不經心,我卻愈是疼惜這位老人,不過轉念一想,隻有心靈安穩的人,才能如此平靜吧。

世間留她一日,她便認真生活一日,絕不辜負光陰。

一切本就早有定數,2016年5月25日淩晨,她永遠地睡著了,享年105歲。不慌不忙地走向下一個出口,奔赴有丈夫和女兒在的新家,繼續他們的快樂。

楊絳先生生前留有遺言,火化後再發訃告,她不希望自己成為新聞,不願被喧囂叨擾,她一生如此,死後亦然。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她如是說。

楊絳先生,走好。愛她的人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