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溫柔目送
當人世間隻剩下一個她的時候,也並不孤單。
在錢鍾書離開後,楊絳決定,將他們所得的稿酬版稅全部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勵基金,讀書是她和丈夫共同的誌趣,她希望能用這種方式鼓勵年輕人多多讀書。
平日輕易不出門的楊絳,出現在“好讀書”獎學金的捐贈儀式上,將七十二萬元稿酬及已出版作品的版稅捐贈給清華大學,一位學者傾其所有,隻為一個讀書夢。
到了發言環節,主持人請她坐著說,她卻堅持“我個子小,要站起來說”。她年事已高,卻仍神采奕奕,站起來說道:“這次是我一個人代表三個人說話,代表我自己、已經故去的錢鍾書和女兒錢瑗……在一九九五年錢鍾書病重時,我們一家三口共同商定用全部稿費及版稅在清華大學設立一個獎學金,名字就叫‘好讀書’,而不用個人名字;獎學金的宗旨是扶助貧困學生,讓那些好讀書且能好好讀書的貧寒子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
這筆錢對於清貧的學者而言,已算得上是巨款,向來生活節儉的楊絳,對這筆款項的態度確實怕麻煩,她說:“收到幾十萬元稿費得跑銀行,還要去稅務局交稅,麻煩,著作權拿在手裏更是煩心事,有時難得認真起來還要跟人打官司,不如交給學校管理。”與其在上麵耽誤時間,不如全權交給學校,騰出來的時間,她好看更多的書,做更多的工作。錢鍾書讓她好好活,斷然不希望她將時間耗費在與金錢打交道上麵。
這是他們一家三口共同的心願,此時此刻,她不單單是楊絳,還是錢鍾書,還是錢瑗,他們並沒有走遠,隻是以不同於尋常的方式繼續陪伴著她。縱觀她這一生,“我”隻是小部分時間,“我們”才是最主要的部分。
清華大學向楊絳頒發了書有“功存教育,義聲長孚”的證書,以此肯定她對清華大學的卓越貢獻,這位九旬老人值得擁有這份榮譽,這也是同屬於丈夫、女兒的榮光。
錢財對楊絳而言,皆是身外之物,有或者沒有,對她的生活並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她過著樸實簡單的生活,幾樣實用的家具,剩下的便是成堆的書籍,閱曆和學識才是她的財富。
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在這個浮躁的世界上,楊絳就是“隱市”的智者,在自己的桃花源中自娛自樂。
早在錢鍾書與阿圓住院期間,有朋友建議楊絳將一家人的故事寫下來,這個提議雖好,但那時的她實在分身乏術,有心寫卻無力寫,隻好作罷。虛弱的阿圓知道後,準備由她來寫,名字就叫《我們仨》。她的脊椎癌已到晚期,病情十分嚴重,她隻能仰臥在床上,拜托阿姨舉著紙,一個字接著一個字地慢慢寫。化療的緣故,她已經無法進食,渾身乏力,但她仍強忍著劇痛,回憶著與爸爸媽媽的美好時光。
楊絳來看她時,望著女兒飽受折磨的身體,艱難地進行著寫作,便讓她先養病,以後再寫。阿圓的身體已到了極限,無奈之下隻好停筆,幾天後,她就去世了。
忍著喪女之痛,楊絳繼續照顧臥病在床的丈夫,接著又遭受了喪夫之痛。至親的相繼離開,無疑是一把利器,狠狠插進了她的心窩。
當時《我們仨》的大綱已經列好了,奈何阿圓沒能堅持到最後,為了完成她的遺願,楊絳決定繼續寫下去,由她執筆,記錄下他們三個人的曾經。回憶正在慢慢流逝,已無法記得全部,但楊絳說“要寫一個女兒來陪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