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生命之火取暖(3)(1 / 2)

3.有枝可依

答應他會好好活,就一定不會讓他失望。她的生命已經不僅僅屬於她,還屬於已經離開的錢鍾書和阿圓,她要帶著他們的記憶活下去。

原本就很少出現在公眾場合的楊絳,在錢鍾書去世後,一待在家裏,心無雜念地看書、寫文,有意登門拜訪的人,也被她一一婉拒。

歲月催人老,上了年紀之後,難免會感到力不從心,無論是精力還是精神,都大不如年輕的時候。不過,就算動作遲緩些,反應慢一些,楊絳仍然繼續工作,她要接替錢鍾書的工作,幫他將生前未能整理完的稿子和筆記整理好,然後幫他出版——雖說他人已不在,但精神與她共存。

她的信念是,“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時間緊,任務重,她必須珍惜每一寸光陰,努力過活,努力奮鬥,爭取了卻所有心事。

楊絳接到許多人的電話,說要出版錢鍾書的稿件,但她有一個原則,就是要自己審過才可以。所以,錢鍾書不在了,楊絳則代他審稿,由此她便自稱為“錢辦主任”。

幫錢鍾書整理手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他的手稿繁多,在動蕩的年代東奔西跑,紙張早已支離破碎,楊絳就耐著性子,一點點拚湊起來,仔細粘好,整理完就裝訂起來,最後再從頭至尾審一遍。許多字跡已經很難分辨清楚,她隻好憑借對錢鍾書筆體的了解慢慢複原,盡量保證準確無誤。

手稿數量龐雜,楊絳一個人從天亮忙到天黑,進度仍舊很慢,為此她常常夜不成眠,唯恐來不及完成手頭的工作。最終,經過她整理之後,錢鍾書的外文筆記有三萬四千頁,中文筆記三萬多頁,“日劄”兩千多頁。每一頁內容都凝聚著錢鍾書的心血,同樣,也是楊絳的心血。

外文筆記中包括英文、法文、德文、意文、西班牙文、拉丁文等多國文字,詳細記錄了讀到一本書第幾頁第幾行的想法;中文筆記則夾雜著日記的內容,每天所發生的事情,當天讀過的書,此時此刻的所思所想;“日劄”是讀書心得,所讀書籍涉及古今中外,可見他的閱讀範圍之廣。

在楊絳的努力下,《錢鍾書手稿集》終於得以出版,楊絳還親自為這本書題寫了書名,這也是她與錢鍾書的約定。為了最大限度地還原手稿內容,出版社也竭盡全力,前後兩年的時間中,耗資三百萬元,最終完成了出版。錢是有價的,錢鍾書的手稿卻是無價的,這已然不單單是他個人的學習成果,還是屬於人類的文化遺產。

一位八十餘歲的老人,埋首於案前,專注於他的每一個字。他不在了,能夠為他做的事不多,這便是最重要的一項。

《錢鍾書手稿集》中,收錄了錢鍾書的全部著述,對《塞上》《柳枝詞》《對雪》《寒食》和《村行》等宋詩做了全麵翔實的注釋,全書以繁體橫排的形式呈現內容,為了不讓錢鍾書失望,楊絳同樣盡心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