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生命之火取暖(3)(2 / 2)

楊絳說:“錢鍾書六十年前曾對我說他誌氣不大,但願竭畢生精力,做做學問。六十年來,他就寫了幾本書。本集收集了他的主要作品。憑他自己說的‘誌氣不大’,《錢鍾書手稿集》隻能是菲薄的貢獻。我希望他畢生的虛心和努力,能得到尊重。”

他無法感知身後的世界,但有楊絳在,她就不會輕易丟棄他的思想結晶。曾經付出的心血,如今都會由她一一幫他流傳於世。

窮其一生專心做學問是主要旋律,楊絳夫婦不驕不躁,一心隻讀聖賢書。他們所追求的生活,是平靜的,也是單純的。正是因為有一顆通透的心,不為繁華蒙蔽了雙眼,不被苦難扭曲了心靈,他們才得以守住內心的一方淨土,安安靜靜讀書,安安穩穩生活。

楊絳談到英國作家奧斯丁時說:“沃爾波爾有一句常被引用的名言:‘這個世界憑理智來領會,是個喜劇;憑感情來領會,是個悲劇’,奧斯丁是憑理智來領會,把這個世界看成喜劇。”她既有理性的一麵,也有感性的一麵,很難說到底哪一方才居於主導地位,但就人生態度而言,她也同奧斯丁一樣,以喜劇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所遭遇的一切。

英國詩人蘭德有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楊絳對此深表讚同,這也可以說是她的心聲。

楊絳曾寫過一篇名為《隱身衣》的文章,說起他們夫婦有時候說笑,便問“給你一件仙家法寶,你要什麼”,他們都要“隱身衣”,“各披一件,同處遨遊。我們隻求擺脫羈束,到處閱曆,並不想為非作歹。”他們之所求,不關乎名利榮辱,隻是一場心靈的旅途,在於內心世界的充實與完整。

她說:“我愛讀東坡‘萬人如海一身藏’之句,也企慕莊子所謂‘陸沉’……消失於眾人之中,如水珠包孕於海水之內,如細小的野花隱藏在草叢裏,不求‘勿忘我’,不求‘賽牡丹’,安閑舒適,得其所哉。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誌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這就是楊絳,這也是錢鍾書,兩個誌趣相投的人,果然更容易快樂地相伴一生。作為一家三口之中唯一留下來的人,她隻願遵從他的囑咐,好好活,將還未完成的事一一完成,至於其他喧囂熱鬧,她甚至連旁觀者都不屑於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