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倫坡與踩點導演彙合後,攝製組10人分成A、B兩組,按照計劃分別前往不同城市。A組向東,挺進中部山區,之後轉向西北,拍攝努瓦勒埃利耶——阿努拉德普拉一帶。這一帶,有斯裏蘭卡最重要的茶葉產區,也是宗教文化、曆史古跡比較集中的地區。B 組沿海岸線行進,拍攝加勒——亭可馬裏一帶,主要拍攝熱帶島國的風土人情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這樣的路線設計,一方麵能夠保證拍攝到斯裏蘭卡最有特點的各方麵,不會遺漏內容;另一方麵,A、B攝製組一組偏重曆史文化,一組偏重自然地理,內容上更有針對性,創作人員的前期調研功課也會更集中,現場更容易保持持續的創作狀態,保證最高效的創作。
不同的線路,也讓攝製組分別經受了冰和火的考驗。
A組的第一個目的地努瓦勒埃利耶,位於斯裏蘭卡中部山區。這裏海拔近1900米,是斯裏蘭卡最早的茶葉產地。當攝製組的車還在沿山路盤旋而上的時候,一場大雨就殷勤“歡迎”了我們。上山的公路隻有兩車道,很多U型拐彎。兩側的山坡雖種滿茶樹,但依然陡峭。我們所乘中巴車的體型行駛在這裏本來就略顯笨拙,突如其來的大雨又讓我們幾乎看不清前方道路。尤其是在前往“斯裏蘭卡茶葉之父”詹姆斯泰勒的莊園的路上,我們換乘了一輛運茶葉的貨車。原始的石子路異常顛簸,坐在拖鬥裏的攝影師趙博淵、張海寧隻能一隻手緊緊摟著攝影機,另一隻手牢牢抓住欄杆,不讓自己掉下去。鏡頭中的努瓦勒埃利耶終年雲霧繚繞,宛如仙境。最美的時刻,恰恰趕上風雨交加,隻能把機器架在貨車的拖鬥裏,在山風撼動貨車的間隙開機拍攝。由於海拔高,這裏的氣溫白天在20攝氏度左右,晚上可低到10攝氏度,加上山風和雨水,著實讓我們記住了這個熱帶島國“冰”的一麵。
沿海而行的B組,也在出發當日就體會到了斯裏蘭卡的“火”。正值斯裏蘭卡西部迎來雨季,白天一會兒陽光暴曬,一會兒陰雨連綿,一天之內重複4-5次之多。攝影張合很快就曬爆皮兒了,另一位攝影張哲也中暑。塗一點防曬霜,喝一罐藿香正氣水,椰子樹下坐一會,就爬起來繼續堅持。到了東部的雅拉國家公園,這裏卻是旱季,強烈的陽光直射,很快就會讓人體的水分蒸發。補水,成為最重要的問題。然而由於要追蹤拍攝動物,攝製組沒有時間去補充飲用水。原備的4箱水不到兩天就見底了。對於攝製組來說,回到車上吹一下冷氣,抿一口已經不多的水,實在是一天最愜意的時刻。
誰讓最真實、最具魅力的斯裏蘭卡,就隱藏在這冰與火之後呢。
人人都是多麵手
在國外拍攝,人員花費是非常大的一筆開銷,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要精簡拍攝團隊,用最少的人實現最多的拍攝功能。而“魅力”係列遇到的時間緊、條件有限等困難,也對創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意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魅力斯裏蘭卡》此次選擇的創作人員,此前都有“魅力”係列的拍攝經驗,而且是熟悉多工種的多麵手,有一定的英語基礎,而且經曆過多次合作,彼此非常熟悉。導演苟博、導演助理範肇碩、B組的副攝影張哲,同時也是本片的後期剪輯。而在拍攝現場,導演往往要身兼攝影助理的角色,有的時候甚至需要親自操機。
斯裏蘭卡地處熱帶,炎熱潮濕的天氣,讓蚊蟲成為攝製組躲不掉的困擾。出發前,每個組都配備了很多驅蚊液,依然無法阻止每個人身上被叮滿紅紅的疙瘩。時間一長,我們也都習慣了。除了蚊子,攝製組還遇到了水蛭和蜜蜂。在努瓦勒埃利耶拍攝采茶工人時,導演助理範肇碩被水蛭咬了腿,直到拍攝完畢才發現,一個褲腿幾乎都被血染紅。燈光孫高勇被蜜蜂刺到了手指,腫得老大,由於附近沒有醫院,為了不耽誤拍攝,一直咬牙堅持。晚上回到賓館,攝製組幾個人,打著燈,用瑞士軍刀幫他割開手指,取出毒刺。拍攝寶石礦的時候,攝影每一次下井,背上都會爬滿水蛭,其他組員趕快幫忙清理。
挑選適應性強、能承擔多種前期拍攝工作的攝製組成員,在有限的條件下保證最佳的影片質量,也是我們在多次“魅力”係列的拍攝中,總結出的一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