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在冰與火之間
品牌
2014年7月12日0點30分,首都機場T2航站樓,距離飛往斯裏蘭卡的班機起飛隻有不到20分鍾。
此時,在候機大廳,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魅力斯裏蘭卡》攝製組一行8人,依然在焦急等待。
直到起飛前的最後一刻,幾張薄薄的紙片終於送到我們手上,這是赴斯裏蘭卡拍攝的記者簽證。急匆匆登機、落座,安全帶扣上的同時,飛機已經緩緩地滑向跑道,準備起飛。環顧四周,攝製組其他人都像我一樣,露出如釋重負的表情——斯裏蘭卡,我們總算沒有遲到。
此時我們還不知道,即將開始的這次拍攝,將成為我們所有拍攝經曆中最與眾不同的一次。
措手不及
時間緊,是所有“魅力”係列片子需要麵對的共同問題。但像我們這樣最後一刻才拿到簽證,恐怕是頭一次。
在攝製組出發的11天之前,我們接到頻道通知,製作“魅力”係列的最新一部紀錄片《魅力斯裏蘭卡》。“魅力”係列是國際合作的紀錄片項目,是中國紀錄片實現多元化國際傳播的一個重要品牌,對影片質量有極高的要求。同時,“魅力”係列作品屬於國家之間簽訂的文化交流協議的一部分,對播出時間有明確的限定。因此,時間緊、高要求是創作“魅力”係列需要麵對的共同問題。這次的《魅力斯裏蘭卡》,要求在9月初完成製作,9月中旬播出。雖然早已立項,但從接到出發通知到完成播出,隻有短短兩個半月。
接到通知的當天下午,我們的前期籌備便立刻開始。經過倒推計算,攝製組的出發時間定在7月12日。然而,在7月10日下午,我們突然接到斯裏蘭卡駐華使館通知,之前給我們辦理的簽證有誤。辦理記者簽證通常需要3天,這個變故來得實在讓我們措手不及。
在外交部和斯裏蘭卡駐華使館的共同努力下,7月11日晚上11點半,我們終於拿到了攝製組的簽證。製片人拿著簽證,從使館到機場,一路狂奔,也就出現了開篇那緊張的一幕。
無盡的假期
7月12日,當地時間清晨5點20分,經過7個小時的飛行,我們踏上了這片陌生的土地。斯裏蘭卡距離赤道隻有880公裏,氣候炎熱。和7月初的北京相比,多一份潮濕,別的都比較相似。這樣的氣候,讓初來乍到的我們並未感到任何不適,反而有種熟悉的感覺。
我們到達的日子恰逢斯裏蘭卡每月一次的月圓節。從機場前往科倫坡的路上,交通的擁堵便提前讓我們“感受”了一把節日的氣氛。不過和國內不同,這裏的擁堵並不是因為車多,而是為了禮讓過馬路的行人。幾乎沒有車鳴笛,司機們的眼神中也看不到一點急躁。車窗外,成群結隊的學生,統一身著白色校服,前往寺廟參加節日慶典。有眼尖的孩子看到我們的異國麵孔,隔著老遠就蹦蹦跳跳地向我們打招呼。車窗裏的我們也被孩子們的天真無邪感染,堵車似乎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
在科倫坡,我們與兩名先期前來踩點的導演彙合。麵對《魅力斯裏蘭卡》這種時間緊張、信息匱乏的項目,迅速而高效的踩點工作,得益於我們之前曾經承擔過“魅力”係列拍攝所積累的經驗。攝製組先將手頭所有能獲得的信息進行整合,適度聯想,搭建整部片子的結構框架,將可能需要的內容詳細列出。大結構定下來,立刻安排踩點,踩點人員隨時向國內彙報所見所聞。與原先設想基本相符的,立刻尋找拍攝對象,敲定拍攝時間;與原先設想不符的,立刻提供修改意見,對原始框架進行修訂。7月4日列出框架,兩名踩點導演出發,到7月12日攝製組出發前,拍攝腳本和拍攝計劃每時每刻都在完善。
據踩點導演反饋,我們的拍攝周期正好遇到斯裏蘭卡三個比較大的節日——月圓節、伊斯蘭教的開齋節,以及斯裏蘭卡最隆重的節日佛牙節。在斯裏蘭卡,當地人有周末和節假日不工作的習慣,商店都會關門,很難聯係到拍攝對象。當然,盛大節日有慶典相伴,會給片子提供極具當地風情的大場麵,具有較好的視覺表現力。攝製組的選擇是將故事段落集中安排在工作日進行,節假日則拍攝城市空鏡、慶典儀式的場麵、參加儀式活動的人物故事、表現宗教的信息段落以及有關野生動物的故事。
事後我們算了一下,24天的拍攝周期裏,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斯裏蘭卡人都在放假,多麼幸福!
冰與火的考驗
“魅力”係列的創作並不是依靠深入挖掘,而是大信息量的傳遞和對典型人物的捕捉,全麵展示國家的魅力。這決定了我們的拍攝對象,幾乎遍布斯裏蘭卡各地。加上這裏的交通狀況並不理想,全國隻有一條高速公路,鐵路運輸的效率也比較低。如何合理規劃拍攝線路,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另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