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可辛:從主流到更主流(3 / 3)

接連兩次的失敗也讓陳可辛看到了內地市場上大片時代終結、中小影片崛起的大勢。於是在2013年,他轉而執導了風格迥異的《中國合夥人》。影片在內地的總票房高達5.5億元,拿遍了內地各類主流電影獎,包括金雞獎的最佳影片。不過這部電影在香港上映三天,票房卻隻有160萬港幣。”替換為“卻隻收入了160萬港幣,其在當地的最終票房也不過500多萬港幣。

采訪中,陳可辛多次談到了他對《中國合夥人》的熱愛。他說自己最初的野心是把該片拍成“中國的《公民凱恩》”,當然現實顯然不允許他這麼做,影片最終還是往《阿甘正傳》式的“勵誌”方向進行了調整。不過,陳可辛並不為自己的“變通”感到遺憾,因為這部電影同樣有他自己的影子,“雖然題材是內地改革開放以來企業家的奮鬥史,但我覺得這部電影分明就是在拍我自己的故事。”例如鄧超扮演的孟曉駿,該角色有幾場戲就來自陳可辛的真實遭遇,甚至台詞都是他當時的原話。

此外,在陳可辛看來,雖然80年代的香港跟90年代的北京並不一樣,但兩個時代的狀態、內在情懷卻不乏相似,“成長、回憶、童真失落,這是我電影永恒的主題。這個主題可以通過不同的故事來呈現,但通常不能完全呈現,但《中國合夥人》做到了百分百。不能說這是我最自信的電影,但肯定是最得心應手的一部。”在陳可辛眼中,《中國合夥人》和北上之初的《如果·愛》是他整個電影生涯中的最愛,這兩部電影“是我最掏心挖肺的電影”,而這也仍是作為導演的陳可辛最為看重的,“我不是一個隨波逐流、賺了錢就走的導演。”

陳可辛“北上”大事記

2005年

《如果·愛》是繼《甜蜜蜜》後的第一部中文片,也是陳可辛在內地公映的首部電影;

內地票房約2500萬元,獲香港電影金像獎6項獎,台灣電影金馬獎3項獎。

2007年

《投名狀》,首次執導武俠大片;

內地票房2.2億元,獲金像獎8項獎,金馬獎3項獎。

2009年

《十月圍城》(監製,導演陳德森), 古裝大片再接再厲;

內地票房2.9億元,獲金像獎8項獎,金馬獎1項獎,中國電影金雞獎2項提名。

2011年

《武俠》 “北上”首次挫折;

內地票房隻有1.8億元,獲金像獎2項獎。

2012年

《血滴子》(監製,導演劉偉強),武俠大片走向低穀,陳可辛的商業價值受到質疑;

內地票房7000萬元。

2013年

《中國合夥人》,首次拍攝內地現實題材電影,

內地票房約5.5億元,獲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編劇獎;中國電影華表獎2項獎;金雞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3項獎;長春電影節“金鹿獎”5項大獎;但香港金像獎、台灣金馬獎均顆粒未收。

2014年

《親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