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可辛:從主流到更主流(1 / 3)

陳可辛:從主流到更主流

特別策劃

作者:喻若然

從《如果·愛》到《親愛的》,陳可辛“北上”已經九年。

這九年時間裏,他從完全不懂、不適應內地的市場規則,到如今遊刃有餘地拍攝題材、班底完全本地化的電影,之間也曆經了幾番浮沉。在香港,他擅長現實生活題材和小人物故事,到了內地卻趕上了轟轟烈烈的大片時代。順勢而為並不容易,他曾形容那段時間自己是“掙紮著適應”,“武功全廢,束手束腳”。其間既有《如果·愛》《投名狀》等成功,卻也遭遇了《武俠》《血滴子》的失敗。

終於,在內地中小製作於市場上起勢之際,陳可辛回到了自己最擅長的當代現實題材,《中國合夥人》的大獲全勝讓他迎來了“最好的時光”。9月26日,他的新作《親愛的》即將在內地全麵上映。這是一部根據內地社會新聞改編的親情倫理片,從題材到風格內地化之徹底,堪稱當下的香港導演之最。由此可見,陳可辛和香港電影的“北上”,目前似乎也迎來了一個新的階段。

《親愛的》的“高點”

采訪陳可辛,記者的第一個問題是:“行李找到了嗎?”

就在前一天,《中國合夥人》在長春電影節拿了5項大獎,包括他的最佳導演獎。但是陳可辛不僅因為飛機誤點沒趕上頒獎典禮,而且還被航空公司弄丟了行李,一番周折之後才終於找回。他苦笑著說:“每件事都比預料的還糟糕,真是不能再無奈了。”

生活中丟行李,電影裏“丟孩子”,陳可辛也在不知不覺中生動詮釋了其新片“人算不如天算”的主題。《親愛的》講述了一對離異的父母因為不慎丟失孩子,生活由此發生巨變;等到好不容易找到了孩子,卻又徹底破壞了另一個家庭的生活。據影片主演之一的郝蕾透露,拍攝過程中,演員們都說看這部電影需要在影院門口派發紙巾。而提前看過該片的媒體及觀眾也紛紛證實其確是一枚“催淚彈”。

陳可辛說拍攝《親愛的》的緣起是在2013年,當時一位內地的同事給他推薦了一個電視紀錄片,“說這是個好的電影題材。”紀錄片講述了一個微博“打拐”的成功案例。平時並不怎麼關注社會新聞的陳可辛被這個故事感動了,“它最有力量的地方,在於裏麵沒有一個壞人,就是太倒黴,被老天爺捉弄。”

感動歸感動,拍攝一部這樣的電影卻是一個不無冒險的決定。當下,嚴肅的現實題材電影並非商業領域的主流,悲劇風格更是與目前喜劇盛行的市場環境不太相符。更何況這個故事本身帶有鮮明的地域、時代特征,要求導演對本地現實文化生活有長期深入的了解。當然,陳可辛有底氣拍這部電影。畢竟,他最駕輕就熟的本就是現實題材,此外通過《中國合夥人》,他也證明了自己已能完全融入內地市場,“難道內地導演真的比我更了解農民嗎?難道我拍《甜蜜蜜》的時候真的體驗過新移民到香港的狀況嗎?拍電影需要的是觀察力和對細節的敏感度,而我就是對細節很敏感的導演。”

《親愛的》從今年農曆年後開始籌備,整個製作過程進行得異常順利——影片於4月4日開機,6月6日關機,9月26日就將正式上映,用陳可辛的話說,“簡直毫不費力”。他也將此歸功於自己的合作夥伴,“拍電影要講天時、地利、人和,我周圍有一群厲害的人,劇本非常優秀,演員也好得不得了。”

《親愛的》編劇是來自內地的張冀。通過之前《中國合夥人》的合作,其與陳可辛培養出了深厚的默契。由於原型故事提供了足夠豐富的創作素材,影片的劇本進行得也很順利。不過按照張冀最初的設想,影片的主人公、農村婦女李紅琴應由非職業演員扮演。然而向來隻用大明星的陳可辛此次還是選擇了趙薇。雖然承認這是一次賭博,但他說趙薇的表現令人喜出望外,“她的表演完全沒有痕跡,像紀錄片一樣,從第一天開始就是如此。我也不知道她是怎麼做到的,隻能慶幸我在趙薇最好的時候遇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