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香港電影“北上”嬗變(1 / 1)

香港電影“北上”嬗變

特別策劃

作者:馬巍

內地與香港的關係無疑是近期的熱門話題之一。就電影而言,自2003年的CEPA協議簽署之後,兩地電影業的合作、合拍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北上”一時成為了香港電影的主題。不過,最近兩年的情況似乎有所改變。一方麵是內地創作新人和各類中小製作在市場上的崛起。另一方麵,隨著武俠、警匪等港片“長項”陷入市場低穀,香港電影在類型、明星、技術等領域的資源優勢也被極大削弱。

然而,就此斷言香港電影“北上”已到頭卻遠非事實。實際的情況或許恰恰相反:相比前幾年,兩地電影界的合作方式似乎又有了新變化。這一點從最直接的產品形態中能夠看到端倪——幾年前的兩地合拍片怎麼看都更像港片,但如今很多雙方深度合作的影片,其外在形態卻幾乎是標準的內地電影,“港味”很大程度上內在化了。

去年大獲成功的《中國合夥人》是個典型例子:完全是內地題材,主演、幕後班底均以內地為主,但香港電影的成熟經驗在作品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卻依然不可或缺。陳可辛無疑是當前融入內地最為成功的香港導演。今年國慶檔,他又有一部《親愛的》即將上映,依然是從題材到班底的全麵內地化,市場表現值得期待。

這樣的影片現在越來越多,以即將開鑼的十·一檔為例,除了《親愛的》,類似的電影還有《黃金時代》。作為“香港電影新浪潮”元老,許鞍華的這部新片雖有合拍之名,但台前幕後的內地化同樣運轉得爐火純青,該片也是近來少數有可能在市場上有所作為的文藝型電影。

新形態的產品,意味著兩地電影合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當然,也有選擇合而不同者。例如香港動畫的代表《麥兜》,雖然幾年前曾憑借內地化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但其最近的兩部電影版卻選擇了回歸“港味”。不過時至今日,市場的水乳交融已是既成事實。今年10月1日,《麥兜》係列的最新電影《麥兜我和媽媽》將在內地和香港同步上映。當前看似保守的選擇,誰又敢說不是麵向長遠的以退為進?

應該說,隨著內地中小製作挑起大梁,香港電影對於華語電影市場的直接影響力確實是減弱了。相比以往,其在整個華語電影產業中的位置也似乎從主力變成了先鋒。在電影圈高呼“娛樂至死”的當下,無論是《中國合夥人》《親愛的》的現實關注,還是《一代宗師》《黃金時代》對中國曆史和傳統文化的深情回顧都顯得是那麼的難能可貴。在將賣座的重任交給內地新人之後,來自香港的大導演們倒是肩挑起了文化與現實的擔子,以及為產業探索未知疆域的使命。

所以說,香港電影的“北上”仍在進行中。對於華語電影,香港依然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