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教育主張以學生為中心,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將學生的成長、成功與社會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Bloordale Middle School的圖書室裏,一群八年級的女生作為主人負責接待我們,她們幫我們搬椅子、拿飲料、遞糕點,很有禮貌,很安靜,也很靦腆。她們為我們唱了兩首校歌,一首叫《不要嘲笑我》,告訴大家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另一首叫《在哪裏我都知道你的名字》,是說學校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她們的歌聲純淨而美好。學校關愛服務每一位學生,使每位學生得到發展。學校讓所有學生感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
加拿大的課程也體現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如低年級體現出綜合性,主要適合低年級學生興趣廣泛的特點,小學社會學課程中有曆史、地理、民族學、公民學等學科內容,科學課程包含有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內容。編寫者充分考慮到兒童的興趣、經驗、學習方式、交往方式、能力,不斷變化多元文化教育的教材,營造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的文化氛圍的情景,使學生能把積極的情感體驗與多元文化教育聯結起來,認識到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
楓葉為什麼那樣“紅”?安大略省乃至整個加拿大的教育都能堅持“一切為學生發展服務”的理念,他們的理念時時刻刻得以踐行,教師的眼睛裏有學生,校長的眼睛裏有學生,學校的眼睛裏有學生,加拿大的教育眼睛裏有學生。就如多倫多教育局(TDSB)的目標宣言一樣:“我們的目標是讓所有學生達到高水平的成就並且通過獲取他們所需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去成為民主社會有責任的成員。”
三、以空間營造尊重個性的氛圍
在多倫多市,我們參觀了多倫多大學,氣勢恢宏,古堡林立,體現了19世紀理查森·羅馬風格,宛如現代城市中的伊甸園。而中學截然不同,我們所看到的中學一般都不大,隻有一幢教學樓和一大片綠草坪,與社區融為一體。
中學生在學校沒有固定的教室,走廊裏有許多的櫃子,提供給學生存放物品。教室是教師備課、授課、批閱作業的地方,教師根據學科的特點布置整理教室,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上課的教室。教室設有不同的功能區,如圖書閱覽區、作品展示區、教具標本區、教師辦公區、公共授課區。教室裏必不可少的是書櫥,或大,或小,上麵陳列的書籍,明顯被學生翻看過。課桌形狀不一,有圓形的、方形的、梯形的、菱形的……課桌的擺放也是各式各樣,有圓桌式的、口字式的、秧田式、對麵式的……根據需要,隨意組合,學生通常4-5人一組,圍坐在一起,這樣便於合作學習,而在國內常見的秧田式的排列方式隻看到一次。教室裏還有在國內絕不可能放在教室裏的沙發、靠墊、玩具等,教師和學生可以圍坐在沙發上,也可以席地而坐,仔細聆聽,總之是怎麼舒服就怎麼學,無拘無束。在這樣的環境中,在這樣的氛圍下,在最放鬆的狀態學習,學習便不再是件痛苦的事,而且其樂無窮。
不隻是教室,校園內走廊的牆壁,也是一種無聲的語言,發揮著潛移默化的育人的功能。我們的走廊文化往往是學校統一策劃,整齊劃一,以標語、口號為主。加拿大學校的走廊文化和我們有很大的區別。進得學校的門廳,學校將所有畢業生的照片掛在醒目處,幾百個孩子有著一樣自信的表情和眼神,照片底下是他們的學號和感言,學校留下每一個在此學習者的印痕。走廊上,手抄報、繪畫就釘在走廊的牆壁上,麵具就放在走廊的桌子上,小製作就掛在教室的外門上……這些作品並不是精選出來的優秀的作品,但每一幅都個性迥異,在加拿大沒有優劣之分,隻有個性與獨特。獨特的、個性的就是最好的。我們的授課老師譚雷美丹說:“每個孩子都是一顆星,都有著自己的獨特的光芒。”
楓葉為什麼那樣“紅”?校園、教室是孩子們成長的重要空間,也是師生教學活動的核心場所,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著學生的行為。這裏既是一個知識的“樂園”,又是溫馨的“家園”,體現了一所學校的精神氣質。
其實,楓葉之國教育給我們的啟示不僅僅這些。加拿大的校長選拔機製,教師聘用培訓機製,學校和社區有效融合機製,學生評估機製等,都給我們以強烈的思想碰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取別人的長處,是為了更好地前行,是為了基礎教育越來越關注生命,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更加自由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雲港市新海實驗中學東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