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快樂在心,煩惱亦在心。佛是快樂的,以佛心感受快樂,則快樂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人生有快樂,當然也會有煩惱。禪是超脫的,以禪心澄淨心靈,則能摒棄煩惱,怡然自樂。
快樂一直在我們身邊
從前,有一位財主,擁有萬貫家財,卻不知快樂是何物。他看自己家的長工,整天樂嗬嗬的,他對此百思不得其解。於是財主決定請教惠虛禪師快樂是何物。
當他眉頭緊鎖的來到禪院的時候,院裏有一隻野貓愁眉苦臉,懶洋洋的走過,恰逢一隻小貓在快樂地轉著,想要咬住自己的尾巴。
財主歎了口氣問惠虛禪師:“你說它累不累呀,幹什麼咬自己的尾巴呢?”惠虛禪師笑著說:“你看它這樣多快樂呀,其實,要想要咬著自己的尾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這個過程你看它有多快樂呀!人又何嚐不是呢,人也是需要生活在快樂中的。有快樂就有希望,如果一個人連一點希望都沒有的話,快樂怕是談不上了,恐怕他連‘快樂’這個詞都不敢去想。正是因為有了希望,看透了人生,不論身處什麼環境,都會抱著那份希望勇敢堅強地活下去;正是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會在希望中找到快樂的方向呀。”
財主突然明白了什麼,原來快樂一直就在自己身邊,需要的是一雙發現快樂的慧眼和一顆慧心。
有的人處於貧困艱難之中,仍不改其樂;但有的人處於優裕的環境,卻憂鬱寡歡。客觀環境並不是決定歡樂與否的主要因素,個人的主觀意識與態度才是最重要的。其實,快樂一直就在我們身邊。
佛禪小故事
煩惱是佛
一天,禪師說:“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便有人問道:“不知道佛是哪家的煩惱?”
禪師說:“佛和一切人的煩惱分不開。”
僧人又問:“怎麼才能避開煩惱?”
禪師反問道:“為什麼要避開?”
一件小事中也會有快樂
從前,有一個小和尚生活的不快樂,於是他向禪師請教快樂之道,禪師對他講了莊周夢蝶的故事。
有一天黃昏,莊周一個人來到城外的草地上,他很久都沒有這樣放鬆了,他一直被迫在痛苦中生活,因為沒有人能夠了解他。他必須強迫自己摒除雜念,因為隻有那樣他才能不去想別的事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狀態中。
莊周仰天躺在草地上,聞著青草和泥土的芳香,盡情享受著,不知不覺就睡著了。他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變成了一隻蝴蝶,身上色彩斑斕,在花叢中快樂地飛舞。上有藍天白雲,下有金色土地,還有和煦的春風吹拂著柳絮,花兒爭奇鬥豔,湖水蕩漾著陣陣漣漪―――他沉浸在這種美妙的夢境中,完全忘記了自己。
突然間,莊周醒了過來,完全不能區分現實和夢境。當他認識到這隻是一個夢的時候,他說:“莊周還是莊周,蝴蝶還是蝴蝶。”
過了很長時間後,莊周終於幡然省悟:原來那舞動著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蝶兒就是他自己。然而現在他還是原來的莊周,和原來沒有任何的變化,隻不過現在,他的心態和原來不一樣了。但就是享受那片刻的夢境,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故事講完後,禪師對小和尚說:“一隻小小的蝴蝶飛入了莊周的心,這樣的小事也能讓他快樂,還有什麼事能讓他擔憂的呢?”
小和尚聽完禪師的話後,終於明白了快樂的道理。
快樂是一種心態,很多人之所以缺少快樂,是因為缺少一種快樂的心態。其實,人生處處有快樂,隻要我們有一種快樂的心態,哪怕從一件小事中也能找到快樂。
隻看到自己是不會有快樂的
有一個人擁有很多財產,但他非常吝嗇,從不進行施舍。
他感到自己很痛苦,沒有一天是快樂的,所以就去求教一位禪師。
禪師聲明,在回答他的問題之前,富人必須回答幾個問題。
富人答應了。
禪師讓這個富人站在窗前,隔著窗玻璃,指著外麵的街麵,問:“你看到了什麼?”
富人說:“一群忙碌的人。”
禪師又拿來一麵鏡子,讓他看,問:“現在你又看到了什麼?”
富人說:“我看到了我自己。”
禪師又問:“窗戶和鏡子是什麼做的?”
富人說:“都是玻璃做的啊。”
禪師再問:“它們有什麼不同?”
富人說:“鏡子的玻璃上鍍了一層銀子,而窗戶上沒有。”
禪師於是說:“這就是你要尋找的答案——單純的玻璃能讓我們看到別人,而鍍上銀子的玻璃就隻能讓我們看到自己。你的眼睛全部被金錢所蒙蔽,隻見自己而不見別人,又何談快樂呢?”
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並把金錢看得太重的人,一定是個自私自利的人。這樣的人,眼中隻有自己而沒有別人,這不僅不會給自己帶來快樂,反而會為自己增添無盡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