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以佛心感受快樂,以禪心摒棄煩惱(1)(2 / 3)

佛禪小故事

化緣

小和尚要去化緣,特別挑了一件破舊的衣服穿。

“為什麼挑這件?”師父問。

“您不是經常說不必在乎表麵嗎?”小和尚說,“所以我找件破舊的衣服。而且這樣施主們才會同情,才會多給錢。”

“你是去化緣,還是去乞討?”師父瞪大眼睛,“你是希望人們看你可憐,供養你?還是希望人們看你有為,透過你度化千萬人?”

有理想、信念和責任才會快樂

某日,無德禪師正在院子裏鋤草,迎麵走過來三位信徒,向他施禮,說道:“人們都說佛教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們信佛多年,卻並不覺得快樂,這是怎麼回事呢?”

無德禪師放下鋤頭,安詳地看著他們說:“想快樂並不難,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活著。”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料到無德禪師會向他們提出這個問題。

過了片刻,甲說:“人總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著。”

乙說:“我現在拚命地勞動,就是為了老的時候能夠享受到糧食滿倉、子孫滿堂的生活。”

丙說:“我可沒你那麼高的奢望。我必須活著,否則一家老小靠誰養活呢?”

無德禪師笑著說:“怪不得你們得不到快樂,你們想到的隻是死亡、年老、被迫勞動,不是理想、信念和責任。沒有理想、信念和責任的生活當然是很疲勞、很累的了。”

信徒們不以為然地說:“理想、信念和責任,說說倒是很容易,但總不能當飯吃吧!”

無德禪師說:“那你們說有了什麼才能快樂呢?”

甲說:“有了名譽,就有一切,就能快樂。”

乙說:“有了愛情,才有快樂。”

丙說:“有了金錢,就能快樂。”

無德禪師說:“那我提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呢?”信徒們無言以對。

無德禪師說:“理想、信念和責任並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必須改變生活的觀念、態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變化。名譽要服務於大眾,才有快樂;愛情要奉獻於他人,才有意義;金錢要布施於窮人,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是真正快樂的生活。”

我們為什麼生活得不快樂?是因為我們的人生缺少些必須要有的東西——理想、信念和責任。我們所有的行為應該為理想、信念和責任服務。隻有這樣,我們才會生活得快樂。

全然的快樂來自於得失之間

從前有一位富翁,名字叫白正。白正雖然非常有錢,卻常常覺得自己很可憐,他可憐自己空有錢財,卻從來沒有體會過真正的和全然的快樂。

白正常常想:“我有很多錢,可以買到許多東西,為什麼卻買不到快樂呢?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死了,留下一大堆錢又有什麼用呢?不如把所有的錢拿來買快樂,如果能買到一次全然的快樂,我死也無憾了。”

於是,白正變賣了大部分家產,換成一小袋鑽石,放在一個特製的錦囊中。他想:“如果有人能給我一次純粹的全然的快樂,即使是一刹那,我也要把鑽石送給他。”

白正開始旅行,到處詢問:“哪裏可以民買到全然的快樂的秘方呢?什麼才是人間純粹的快樂呢?”

他的詢問總是得不到令他滿意的解答,因為人們的答案總是庸俗而相似的:

你如果有很多的金錢,就會快樂。

你如果有很大的權勢,就會快樂。

你如果擁有得越多,就會快樂。

因為白正早就有了這些東西,卻沒有快樂,這使他更疑惑:“難道這個世界沒全然的快樂嗎?”

有一天,白正聽說在偏遠的山村裏有一位得道的高僧,無所不知,無所不通。

他就跑進村找那位高僧,高僧正坐在一棵大樹下閉目養神。

白正問高僧:“高僧!人們都說你是無所不知的,請問在哪裏可以買到全然的快樂的秘方呢?”

“你為什麼要買全然的快樂的秘方呢?”高僧問道。

白正說:“因為我很有錢,可是很不快樂,這一生從未經曆過全然的快樂,如果有人能讓我體驗一次,即使隻是一刹那,我願意把全部的財產送給他。”

高僧說:“我這裏就有全然快樂的秘方,但是價格很昂貴,你準備了多少錢,可以讓我看看嗎?”

白正把懷裏裝滿鑽石的錦囊拿給高僧,沒有想到高僧連看也不看,一把抓住錦囊,跳起來,就跑掉了。

白正大吃一驚,過了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大叫:“搶劫了!救命呀!”可是在偏僻的山村根本沒人聽見,他隻好死命地追趕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