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以佛心贏取成功,以禪心化解失敗(4)(3 / 3)

他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麼道理?”

大師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

眾人越發不解。

大師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穀裏打了兩滿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還少嗎?”大師說。

“那麼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怎麼估計呢?”

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眾人看去,桶裏畫了一條線。

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以後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有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量力而行,而不要好高騖遠。”

眾人又問:“那麼底線應該定多低呢?”

大師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這樣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好高騖遠,想一蹴而就,不但違反自然規律,而且寸步難行,隻會使自己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所以,凡事還是應該量力而行,千萬不要好高騖遠,以免適得其反。

佛禪小故事

點心

德山,四川劍南人,俗姓周,童年出家,精研律藏,通各種大乘經論,常常講《金剛經》,時稱周金剛,名噪一方,並很自負。後來他聽說南方有禪教興起,心想:出家人要經曆千劫時間學習佛的威儀,要經萬劫時間學習佛的細行,既如此都不能成佛。南方竟有敢稱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豈不是謗佛?我一定消滅他們這些魔鬼以報佛恩!

於是他挑著裝有《青龍疏鈔》的擔子到了湖南,路遇一位老太婆在賣點心,所以放下擔子,想買點心吃,老太婆指著擔子問:“這是什麼書?”他答道:“《青龍疏鈔》。”老太婆又問:“講什麼的?”他又答道:“是講解《金剛經》的。”老太婆又說:“我有一個問題,你若能回答,我送你點心,如回答不出,就請你去別處買吧!《金剛經》上講:‘過去之心不可得,現在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亦不可得。’不知你點的是哪個心?”

德山沉默很久,無言以對,隻得忍饑到別處去買吃的。

不要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

從前,有三個和尚早上出門時,一個和尚帶了一把傘,另一個和尚拿了一根拐杖,第三個和尚什麼也沒有帶。

晚上歸來,拿傘的和尚淋得渾身是水,拿拐杖的和尚跌得滿身是傷,而第三個和尚卻安然無恙。前兩個和尚很納悶,問第三個和尚:“你怎麼沒有事呢?”

第三個和尚沒有正麵回答,而是問拿傘的和尚:“你為什麼淋濕而沒有摔傷呢?”

拿傘的和尚說:“當大雨來到的時候,我因為有了傘,就大膽地在雨中走,卻不知怎麼淋濕了;當我走在泥濘坎坷的路上時,因為沒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細,專練平穩的地方走,所以沒有摔傷。”

然後,他又問拿拐杖的和尚:“你為什麼沒有淋濕而摔傷了呢?”

拿拐杖的和尚說:“當大雨來臨的時候,我因為沒有帶雨傘,便練級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沒有淋濕;當我走在泥濘坎坷的路上時,我便用拐杖拄著走,一時大意,不知道怎麼搞的摔了好幾跤。”

第三個和尚聽後笑笑說:“為什麼你們拿傘的淋濕了,拿拐杖的跌傷了,而我卻安然無恙?這就是原因。當大雨來時我躲著走,當路不好時我非常小心,所以我沒有淋濕也沒有跌傷。你們的失誤就在於你們有憑借的優勢,自以為有了優勢便可大意。”

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因為缺陷常常給我們以提醒,使我們小心翼翼,而優勢和經驗卻常常使我們忘乎所以,麻痹大意。所以,我們不能依賴自己的優勢,能正確看待自己的優勢、懂得如何利用經驗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