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以佛心勤勉奮進,以禪心保持謙卑(3)(1 / 2)

居士問道:“請問師父,我們這樣推來推去,目的是什麼?”

“讓對方吃大碗。”

“這就對了,讓對方吃大碗是最終目的。那麼爭相推讓,何時才能將麵條吃進肚裏。如您所想,我吃了大碗,難道您不高興嗎?”

禪師聽了居士的話,心中頓悟。

在日常交往中,我們謙虛禮讓是應該的,但如果過了頭,反而成了虛假的客套,讓人覺得不真誠。因此,應該刪除那些多餘繁瑣的形式,以坦率的心對人,在簡簡單單中更能體會到人間的真誠。

佛禪小故事

感謝

主持鐮倉圓覺寺的誠拙大師,深感目前用來教學的地方太狹小,不能滿足各地前來求學者的要求,因此想謀求更大的場所。

江戶的富商梅津聽誠拙大師提起此事,便決定捐獻五百兩黃金,建一座較為寬敞的講堂。

一天,他親自帶著這筆捐款送到誠拙大師的手裏,大師一邊接錢,一邊隨口說道:“好吧,我接受。”

梅津雖將一袋黃金交給了誠拙,但對大師這種態度十分不滿。三兩黃金足夠一個人過一年舒服日子,而他捐了五百兩黃金,卻連一個“謝”字也沒有得到。

梅津不由得提示說:“大師,那隻袋裏裝的是五百兩黃金啊!”

誠拙依舊平淡地回答:“數字你已對我說過了。”

梅津被大師的平淡激惱了,憤憤地說:“即使我是個富翁,五百兩黃金對我來說也不是個小數目呀!”

誠拙大師聽後淡淡一笑,問:“梅津先生,因此你要我向你致謝是嗎?”

梅津脫口而出:“那當然了。”

誠拙不由得板起麵孔,說:“我為什麼應該感謝?施主才應該感謝!因為我幫你實現了布施。”

放底自己的姿態

有一個對自己的老師深感失望的年輕人,千裏迢迢來到法門寺,對住持釋圓和尚說:“我一心一意要學習丹青,但至今沒找到一位令我滿意的老師,許多人都是徒有虛名,有些人的畫技還不如我。”

釋圓聽了淡淡一笑:“老僧雖然不懂丹青,但也頗愛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畫技不比那些名家遜色,就煩請施主為老僧留下一幅墨寶吧。”

年輕人問:“畫什麼呢?”

釋圓說:“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茗,尤其喜歡那些造型古樸典雅的茶具,施主可否為我畫一幅茶杯與茶壺?”

年輕人爽快答應,便鋪開宣紙、寥寥數筆,一個傾斜的水壺和一隻造型典雅的茶杯就畫成了。那水壺嘴正徐徐流出一道茶水來,注入杯中。

年輕人得意地問:“這幅畫你滿意嗎?”

釋圓微微一笑,搖了搖頭:“你畫得是不錯,隻是將茶壺和茶杯的位置弄顛倒了,應該是茶杯在上,茶壺在下啊!”

年輕人聽了,笑道:“大師為何如此糊塗,哪有茶杯往茶壺裏注水的?”

釋圓說:“原來你懂得這個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裏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總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茶壺高,香茗怎麼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澗穀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脈清泉,人隻有把自己放底,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驗。”

年輕人翻然醒悟。

茶杯隻有低於茶壺,才能被注入香茗;隻有謙虛才能使才智增值,而自負則使才智貶值。做人做事也是這樣,很多時候必須放低姿態,才能夠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賣弄自己的人終會自取其辱

一個年輕人自認為對“空”的意義理解得很透徹,於是對眾人誇下海口:走遍天下,也沒人能夠難倒他。

確實,這個年輕人的確天資過人,在與他人論禪時,從未遇到敵手,這使得他在當地小有名氣。也因此,這位年輕人每經過一座禪林,當地禪師都會以特別的禮儀接待他,這就更使得這位年輕人目中無人,心高氣傲了。其實,也不能怪他自大,他能一口氣把《大品般若》裏的“二十空”講述十來個小時之久,這樣的本事非一般人可以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