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音剛落,眾女尼便哄笑:“居然隻會一首啟蒙偈,我們早就倒背如流了,還用你來講解?”
般特不動聲色,從容講下去,說得頭頭是道,新意跌出。一首普通的偈,說出了無限深邃的佛理。
眾女尼聽得如癡如醉,不禁感歎道:“一首啟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倒這種程度,實在是高人一等啊!”於是對他肅然起敬。
雖然般特隻學會了一偈,可他學得精通並懂得運用,於是一偈也得道了。
學了再多的知識,如果沒有精通或不懂得運用,等於沒學。所以,學習知識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真正學會了,在於是否能學以致用。
佛禪小故事
退步是向前
有一天,在某一座禪院中的學僧們,正在很認真地在寺前的圍牆上,臨摹一幅龍爭虎鬥的壁畫。臨摹的畫中,龍在雲端盤旋將下,虎踞山頭,作勢欲撲。整體看起來已經有了爭頭的感覺,但是卻總看起來動態不足。雖然修改了很多次,但也沒有很大的改觀。
於是,大夥便你一句我一句的評論起來,有人說:“色彩不對。龍身的青不夠真。”另一人反駁說:“不!不!是虎的眼睛點得不傳神,差那麼一點兒。”
這時碰巧無德禪師從外麵回來,學僧們就趕緊請教禪師:“師父,您瞧瞧,這畫是哪裏不對勁了,為什麼瞧著總是對不上味兒呢?”
無德禪師看後說:“龍和虎的外形畫得不壞,但龍與虎的特性你們知道嗎?龍在攻擊之前,頭必須是向後退縮的;虎要上撲時,頭必然是壓低的。龍頸向後的屈度愈大,虎頭愈貼近地麵,它們也就能衝得更快,跳得更高。”
學僧們恍然大悟:“老師真是一語道破天機!我們不僅將龍頭畫得太向前,而且虎頭也太高了,難怪總覺得動態不足呢。”
無德禪師趁機啟發道:“為人處事和參禪修道的道理也一樣,退一步的準備之後,才能衝得更遠,謙卑的反省之後才能爬得更高。”
學僧們不解,問:“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謙卑的人怎能更高?”
無德禪師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道:“你們且聽我的禪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明白了其中道理,自然一切就好解釋了。”
及時改正偏離的目標
北野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年輕時喜好四方雲遊。二十歲那年在行腳途中,遇到一位嗜煙的行人,兩個人結伴爬過一條山路後,來到一株樹下休息,那位行人供養北野一袋煙,因為當時他非常饑餓,所以也就接受了。
抽過煙後,北野稱讚煙味甚佳,於是,那人便送他一根煙管和一些菸草。
那人走後,北野想道:“這樣令人舒服的東西,也許會侵擾禪定,我應立即停止,以免積惡成習。”於是他拋掉了菸草和煙具。
三年之後,他開始研究易經。時值冬季了,他需要一些寒衣,便寫了一封信,托一位旅人帶給數百裏外的一位老師。但冬季幾乎都快過去了,既沒有衣服寄來,也沒有音信傳來。好不容易挨過冷酷嚴冬的北野,於是利用易經之理,占卜此事,卜出信並未送達。不久後,他的老師寄來一信,信裏果然沒提到寒衣之事。
“如果我以易經去做如此準確的占卜工作,也許會毀壞了我的禪學課程。”北野對此又起了警惕之心。於是,他又丟棄了這個不可思議的易經之術。
到了二十八歲那年,北野愛上了書法和漢詩,對此兩者每日鑽研,日有進境,居然獲得了老師的讚賞。但北野想到:“如果我不及時停止,我就要成為一位書法家或詩人而非禪師了,此非我願。”
從此,他不再舞文弄墨、習字賦詩,終於成為一代禪門大師。
在向自己的目標進軍時,要抵抗住紛繁世事的誘惑,拋棄那些會妨礙自己的因素,堅定信念不動搖。同時,一旦知道了自己的所為與目標相悖,便要立刻改正,這是達到目標的最佳方法。隻有這樣的人,才可以成就大事。
形式上的客套沒有任何意義
從前,有位居士到一所有名的禪院去拜訪一位老禪師。兩個人見麵,談話甚是投機,不知不覺間就到了午飯時間,於是,禪師就留他用餐。
侍者端上來兩碗麵條,聞起來很是鮮美,隻不過一碗大一碗小。兩個人坐下後,禪師看了一眼,就將大碗推到了居士麵前,說:“你吃這個大碗。”
要是按常理,居士應該謙讓一下,將大碗再推回到禪師麵前,表示恭敬。沒想到居士居然連看都不看禪師一眼,自顧低下頭吃麵。禪師見狀,雙眉緊鎖,有些不悅。居士並未覺察,一個人吃得津津有味。
等他吃完麵,抬起頭來,卻見禪師的碗筷絲毫未動,於是,笑著問道:“師父,你為何不吃?”
禪師歎了口氣,一言不發。
居士又笑道:“師父生我的氣了?嫌我不懂禮儀,隻顧自己狼吞虎咽?”
禪師沒有答話,又歎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