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以佛心勤勉奮進,以禪心保持謙卑(2)(2 / 3)

對於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作了一個比喻:“現在有一把火鉗,它被燒得火燙,但肉眼卻看不出來。如果要你去拿這把火鉗,是知道它燒得火燙受害嚴重,還是不知道它燒得火燙受害嚴重?”

弟子想了想回答:“應該是不知道它燒得火燙受害嚴重。因為不知道才沒有一點心理準備,被燙的時候就來不及采取防範措施。”

釋迦牟尼和藹地說道:“是啊!如果知道火鉗燒得火燙而去拿,就會心驚膽戰,深懷戒心,不敢絲毫大意,拿的時候不會用力去抓。如果不知道火鉗燒得火燙而去拿,就會用力去抓。可見並不是不知者無罪,而是不知者受害最大。人類就是因為不明真理,所以才會在苦海孽浪裏翻騰沉淪。”

不知就是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會在苦悶中迷失自我,就會做錯事。所以說,不知者受害最大。為了不做一個受害者,我們應該做一個知者——有智慧的人。

佛禪小故事

其實回頭並不難

一天,有兩個和尚結伴一起去山下的鎮上,購買寺院一周必需的糧食和生活用品。從寺院去鎮上的路有兩條:一條是近路,隻需要沿山路下得山來,再過一條大河就可以到達鎮上;而另一條是遠路,需繞過一座大山,趟過一條小溪,來回需要近一天的路程。然而讓這兩個和尚拿不定注意的是,近路的那條河上隻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獨木橋,不知道哪一天便會橋斷人翻。

兩個和尚仔細想了一想,還是選擇了走近路。他們輕鬆下得山來,正準備過橋的時候,突然細心的大和尚發現獨木橋的前端有一絲斷裂的痕跡。他趕緊拉住在前麵走著的小和尚:“慢點,這橋恐怕沒法過了,今天我們得回頭繞遠路了。”小和尚經大和尚的提醒,也看到了橋的斷痕,但他甚是遲疑:“回頭?我們都走到這兒了,還能回頭嗎?過了橋可就是鎮上了啊?”

大和尚知道小和尚性格倔強,便不再言語,隻是搶道走到了小和尚的前麵,並隨手撿了塊石頭扔到木橋上。隻聽到“砰”的一聲,腐朽老化的獨木橋應聲而落,掉入三四丈下湍急的河水中,破碎的木塊很快不見了蹤影。

在回頭的路上,小和尚感激而又疑惑地對大和尚說:“師兄,剛才幸虧你的投石問路,要不然,我可要小命不保了。”大和尚不無深意地說:“隻要懂得放棄,其實回頭並不難。”

對於學習,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

有一次,慧能禪師在別人家借宿,中午休息的時候,忽然聽見有人在念經。

慧能傾身仔細一聽,感覺有些不對,於是起身來到那個念經的人身邊說道:“你常常誦讀經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

那個人搖搖頭說:“有一些實在難懂!”

慧能就把剛才那個人朗讀的部分,為他作了詳細的解釋:“當我們在虛名浮譽的煙灰裏老去,滿頭白發的時候,我們想要什麼?當生命的火燼將熄,心跳與呼吸即將停止的時候,什麼是我們最後的期盼?當墳墓裏的身體腐爛成骸,塵歸塵,土歸土,生命成為毫無知覺的虛空之後,我們在哪裏?”

一時間,天清地明,那個人混沌頓開,似乎隱約能看見生命的曙光了。

接著,那個人問慧能佛經上幾個字的解釋,慧能大笑說道:“我不認識字,你就直接問我意思吧!”

那個人聽了他的話感覺到十分吃驚,說道:“你連字都不認識,怎麼能夠了解意思呢?怎麼能夠理解佛理呢?”

慧能笑著說:“諸佛的玄妙義理,和文字沒有關係。文字隻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騎馬的時候,不一定必須要有韁繩,那是給那些初學者準備的,一旦入門,就可以擺脫韁繩,在想去的地方自由馳騁。”

那個人終於有所領悟。

我們的一生,是不斷學習的一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隻注重文字的表述,文字隻不過是一種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學有所成——掌握所學知識的實質。

知識不在於多少,而在於精通

釋迦牟尼有個叫般特的徒弟,他生性愚鈍,佛祖讓500名羅漢天天輪流教他,可是般特仍然不開竅。佛祖把他叫到麵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說:“你不要認為這首偈稀疏平常,你隻要認真學會這一首偈,就已經是不容易了!”

於是般特翻來覆去地就學這一偈,終於領悟了其中的意思。過了一段時間,佛祖派他去給附近的女尼講經說法。

那些女尼早就聽說這個愚笨的人了,所 以心中都不服氣,她們想:“這樣的愚笨之人也會講經說法?”雖然心裏是這樣想,但是她們表麵上仍然用應有的禮遇對他。

般特慚愧而謙虛地對眾僧尼說道:“我生來愚鈍,在佛祖身邊隻學得一偈,現在給大家講述,希望靜聽。”

接著便念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