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營養基本知識(3 / 3)

孩子的這種偏愛細糧,不愛蔬菜的飲食習慣使得父母和營養學家們很著急,認為是一種要不得的壞習慣。其實,這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壞毛病,不過是重犯了人類過去忽略“渣渣”的錯誤而已。

在各種食物中的“渣渣”過去一直不被人們重視,有的營養書上甚至都不提到它,原因是因為這些渣渣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而隻能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很多人都認為這些渣渣沒有什麼用。於是,便從各種食物中盡可能除去它,例如把米的胚牙磨綽,把粗米變成精白米,把麥的鼓皮去掉,做成精白麵粉等。

然而,在近年來對世界上各個地區的調查中,專家們發現了,這些渣渣其實對人體很有用。例如非洲一些地區的農村居民,每天都食用渣渣,很少發生腸癌。

常食用渣渣可以減少冠心病和膽石症的危險,腸道裏的渣渣可以刺激和加強腸蠕動,形成柔軟的糞便,容易排出,因而可防止便秘,肛裂和痔瘡。

其實這些“渣渣”,就是指植物性食物中不能被人體消化的部分,因為人體不具備消化它們的酶。由於這些渣渣的結構像纖維一樣,所以最初被稱之為“鈕纖維”,後來發現有些“渣渣”像果膠,並不是纖維狀的,所以又稱“不能利用的多糖”,現在,國際上通稱為“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有二種,一種吃上去感覺很粗糙,難嚼碎,也不溶於水,這就是糧食、蔬菜、水果中的膳食纖維,又稱為纖維素、半纖維素、本質素等。另一種吃上去很爽口,不用嚼,能溶於水,一點也不像“渣渣”,這就是水果、豆類、海藻中包含的果膠、豆膠、藻膠,工業上常常提取來作膠凝劑或增稠劑。比如孩子愛吃的果醬、果凍、布丁、點心、杏仁豆腐、西瓜糕、金糕、棗羊羹、栗子羹中全都有這類膳食纖維,傳統食品中從石花菜裏提取的瓊脂和近年來問世的魔芋,人造海藍皮也屬於這類膳食纖維。

蛋白質

有蛋白質存在時,才能有生命。現代研究天體的科學家在研究某個星球是否存在生命時,首先探討該處是否存在蛋白質,如果找不到蛋白質,既使有其它幹萬種複雜的物質,也不會存在生命。這就說明蛋白質對於人體的重要性。

人體是由心、肝、脾、胃、腎等器官以及骨骼、肌肉和神經等組織構成的,而這些器官和組織的基本組成單位是細胞,而細胞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質。

蛋白質除了是構成人體的主要成份外,對人體還有以下重要性:

生長需要蛋白質。人由小到大,體重增長約20倍,身長增長是3—4倍。這種增長的主要物質基礎是蛋白質。如果蛋白質供應不足,那孩子的生長就會停頓,還可能消耗自身組織,引起營養不良。蛋白質的供給量是否充足,是衡量人體營養,尤其是幼兒營養的重要標準之一。

某些重要生理功能調節需要蛋白質。人體將食物變成本身需要的物質是要經過複雜的代謝過程的,而代謝中必需有多種酶參加,不然這一係列複雜的代謝過程是無法完成的。生長發育、機體代謝、生殖乃至許多重要生理功能均需要生長激素、胰島素、甲狀腺素、腎上腺激素和性激素等許多激素。抵抗外來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襲,需要各種抗體。而各種酶、激素、抗體,它們最主要成份就是蛋白質。缺乏蛋白質,這些重要生理功能就會受到影響.最突出表現就是,抗體的減少,抵抗力減弱,容易得病。

機體更新和修複,靠蛋白質。人體是在不斷變化著,各種組織細胞總要不斷死亡而又不斷重生,以保持平衡。而人體的這些更新都需要蛋白質。人們常常會受到大大小小的特種傷害,有無意的,也有有意的(如各種手術損害)。人肌體上的這些傷害和損害的修複都需要蛋白質。如果蛋白質供應不足、各種損傷,包括手術刀口都將很難恢複。蛋白質供給熱能。每1克蛋白質可以提供熱能4千卡。

蛋白質是腦的重要組成成分,是維持腦功能的重要物質。腦功能複雜的部位含蛋白質很多。如大腦皮質含蛋白質重量占其幹重的1/2,皮質下的白質中蛋白質隻占其幹重的1/3,周圍神經如坐骨神經中蛋白質占其幹重的1/4多—點。在神經細胞中也不斷合成新的蛋白質。學習和記憶可以誘發腦內形成核酸,在這些核酸參與下構成新的有特殊性能的蛋白質。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把受過訓練的鼠腦中這種特殊蛋白質取出給未經訓練的鼠,後者也能像受過訓練的鼠一樣行動。如果某動物腦內合成蛋白質的能力90%被破壞,它的記憶力就全部喪失。學習和訓練可以使腦內細胞的樹突增加,形成新的神經回路網,但生長樹突也需要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神經細胞、細胞上的突起所必需的物質,腦內還需要合成新蛋白質來鞏固記億。所以蛋白質是與智力發展最有關係的營養素。在胎兒期或嬰兒期蛋白質缺乏的人中,有1/3—1/2的人可能在學齡期出現精神異常或智力異常、反應遲鈍、記憶力差、不活潑或多動症。

人類需要多少蛋白質才能達到最佳的生物學效果之一--最有利於生長、發育建康和長壽等,這是一個涉及很多方麵的複雜課題,因為食物蛋白質的質和量以及食用的方法等,都能影響研究的結果,而且人類的環境與活動又是千差萬別,使這個問題更加複雜化。有兩個常用的術語,即蛋白質供給量與蛋白質最低生理需求量,它們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別。最低生理需要量是指維持身體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最低數量,低於這個數量將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供給量則是在正常生理需要的基礎上,再考慮群體中存在的個體差異,以確保群體中的絕大多數人都能得到所需的營養素。顯然供給量要比需求量充裕。每口膳食中營養素供給量是作為保證正常人身體健康而提出的膳食質量標準,供作設計和評價群體膳食的依據,並作為同家和地方製定發展食品經濟計劃和指導食品加工參考。

幼兒所需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乳類、米麵、豆類、和肉魚蛋類食品。其中米麵和豆類等含有植物性蛋白質。乳品、肉魚和蛋類等含有動物性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所含氨基酸較接近人體,因此營養價值比植物性蛋白質要高。同時消化和吸收率也高於植物性蛋白質。在動物性食品中以瘦肉和蛋類含蛋白質為最多,而雞肉、牛肉蛋白質含量要高於豬肉。植物性食物中豆類蛋白質含量較高,如黃豆蛋白質含量相當於豬肉的3倍還要多,但黃豆中的蛋白質營養價值要低於動物蛋白質,而且黃豆中還存在的一些可抑製人體消化酶的物質,因而妨礙其被直接食用。

氨基酸

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食物中的蛋白質必須進行消化,然後才能被吸收利用,所以氨基酸組成是極其重要的。人類的八種必需氨基酸中有幾種經常限製著人類飲食蛋白質的質量,它們是賴氨酸、含硫氨基酸、蘇氨酸和色氨酸(FAO/WHO/UNU,1985)。

腦組織中有很多遊離的氨基酸、較多的有穀氨酸、門冬氨酸、絲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牛磺酸等。腦組織傳遞信號時需要神經遞質,例如通過一條神經向肌肉成其他組織傳遞信號時由神經末梢放出一種神經遞質將信號傳到肌肉或其他組織,使後者進行某種活動。神經遞質有很多種、有一些是氨基酸衍生物,如酪氨酸、色氨酸、穀氨酸、甘氨酸等,是經過多種轉化形成的。蛋白質攝入量達到需要,就可以有生成這些神經遞質的原料。牛磺酸與幼兒的記憶與學習能力有關,嬰幼兒發育過程中需要牛磺酸的量較多。嬰兒奶粉和配方奶中,都加有一些牛磺酸,因牛奶中牛磺酸的含量很少,但人奶中尤其是產後三個月內的人奶中含量較高(2.5—6.01毫克/100毫升),所以應以人奶為首選,其次是嬰兒奶粉和配方奶,牛磺酸也可以在人體內由胱氨酸轉化形成。

酪氨酸和半胱氨酸/胱氨酸被列為半必需氨基酸,如果食物中缺乏苯丙氨酸或蛋氨酸就不能合成足夠數量的酪氨酸或半胱氨酸/胱氨酸。雖然精氨酸和組氨酸對幼兒是必需氨基酸,但成年人可以合成它們。成年人攝取的總蛋白質中的20%應該由必需氨基酸組成,嬰兒大約有35%的食物蛋白質必須由必需氨基酸提供。成年人正常的蛋白質周轉率約為3.5—4.5克/(千克.d),青少年約為6—7克/(千克.d)。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每天需要利用240克蛋白質。然而人類對蛋白質的需求量不容易確定,因為在個體發育的不同階段,需求量是不同的,所以不可能測定出必需氨基酸的絕對需求量,同時也應當指出攝取過量的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組氨酸和蛋氯酸是有毒的。

脂肪及其功能

脂類包括中性脂肪和類脂質。中性脂肪通過代謝被分解為脂肪酸和甘油而被吸收利用,脂肪酸義可以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其中飽和脂肪酸在營養中很重要。類脂質包含磷脂和膽固醇等類化合物。

脂肪是人類營養基本要素之一,它對人體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脂肪能給人體供熱。在各種營養物質中脂肪的供熱量是最高的,每克可產生熱量9千卡。同時,中性脂肪能以體脂的形式而貯存在皮下,當人體需要時便可利用,成為人體的一個備用“燃料庫”。

2.脂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重要成分。磷脂和膽固醇是構成人體細胞膜的重要成分,腦和神經組織均含有磷脂。

3.脂肪是某些維生素的溶劑。維生素A、D、E、K均需脂肪溶解攜帶才能為人體所吸收。飲食中如缺乏脂肪,那前麵所說的維生素就會因缺少溶劑而無法被人體吸收和利用。人體便會因這些維生素的缺乏而影響健康。奶油、花生油、豆油和菜籽油都是這些維生素的良好溶劑,食用這些油類不僅能使人體攝入脂肪,同時也有利於這幾種維生素的吸收。

4.脂肪是某些激素的合成原料。與血管、肌肉活動有關的前列腺素合成需要的脂肪,膽固醇是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主要原料。

5.脂肪能保護機體。內髒之間的脂肪可以減少內髒所受的震動和損傷,而皮下脂肪可以緩衝外來的撞擊,從而對肌體和內髒起到保護作用。

6.脂肪保存體溫。皮下脂肪就好像給人穿上了一件皮襖,可以減少體溫的散失。

腦組織中含脂類比蛋白質還要多,但大部分不是我們通常說的“脂肪”,而是類似脂肪的“類脂”,包括磷脂、膽固醇、糖脂等。脂類分布的部位和蛋白質相反,功能高的部位含量少些,如大腦皮層含脂量少於蛋白質,脊髓中含量多於腦組織。脂類是腦發育所需的原料,在胎兒期應充分供給。構成脂類需要脂肪酸,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後者又可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因為飽和脂肪酸可以引起血脂增高,進一步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及冠心病,而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脂,因此中年以後以少吃飽和脂肪酸多的食物為好。但腦組織中尤其磷脂和髓鞘內含飽和脂肪酸,所以孕婦、乳母、嬰幼兒應該吃入—定量的飽和脂肪酸。另外,不飽和脂肪酸中還有亞油酸、亞麻油酸二種,特別叫作必需脂肪酸,人體不能合成,必須從外界攝入。沒有適當量的必需脂肪酸就可能推遲腦細胞的分裂增殖。除海魚的油以外一般動物脂肪中以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多。不同食物中之間的脂肪酸與膽固醇含量不同。孕婦、乳母、嬰兒則要滿足需要的脂肪總量、必需脂肪酸及適當的膽固醇和磷脂。大豆和蛋黃中含磷量較多。

如孕婦對脂肪吸收的不好,那她所生的子女可能智能較低。幼兒如果食用脂肪或碳水化合物過多,導致肥胖時,可能會出現少動貪睡等行為異常的症狀。

脂肪來源主要動、植物兩部分供給。人們經常食用的植物油有花生油、豆油、芝麻油(香油)、菜籽油等,植物油溶點較低,高溫下為液體狀態。動物脂肪有豬油、肥肉、羊油以及乳類、蛋類和魚類等。動物脂肪溶點較高,約在40一50℃之間,平時室溫下為固態。溶點低的植物油比動物脂肪易消化,吸收得也相對較好。

人體需要的脂肪酸中大多可以在體內合成,即使飲食中缺乏,也不會影響人體健康。但有幾種不飽和脂肪酸在人體內不能合成,必須得從飲食中攝取。如果不經常食用,就會影響人體健康。食物脂肪成分中不飽和脂肪酸所占比例愈高,其營養價值愈好。人乳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要比牛乳高,其脂肪就比牛乳中脂肪容易被吸收利用。植物油較動物脂肪營養價值局也是因為植物油中的脂肪酸含量高,易被人體吸收和利用。人們在生活中應以食用植物油為主,同時減少動物脂肪的食入量。

碳水化合物及其來源

碳水化合物又稱糖類或糖,是由單糖、雙糖和多糖組成。單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雙糖包括蔗糖、麥芽搪和乳糖;多糖包括澱粉、糖原、果膠和植物纖維素等。

糖類是人體重要器官時刻不可缺少的養料。神經係統時刻都需要血中的葡萄糖來維持其生理功能;心髒在工作時要靠磷酸、葡萄糖等物質供給能量,各種原因引起的血糖降低部有可能使人發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在某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上,醫生會用高濃度葡萄糖靜脈注射來保護心肌,其實這就是額外供應一些葡萄糖來保證心肌工作時所需要的能量。

糖類還可以糖原的形式貯存於肝髒和肌肉之中,分別稱肝糖原和肌糖原。人在進行體力勞動和運動時,主要是肌肉的活動。有時參加重體力勞動、進行足球比賽或長跑時,肌肉活動量大,此時消耗的熱能也不多,這時熱能的供給主要是來源於肌糖原。糖原是人體的另一種能量貯備,可供人體的不時之需。

糖類是構成機體的主要物質、同時參與許多生命過程。糖蛋白、粘蛋白和糖脂是細胞膜、結締組織和神經組織的重要組成成分,而它們正是由糖類構成的。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是生命所不能離開的重要物質,而它們的組成也是需要糖類物質的。脂肪代謝需要糖代謝參與。如果隻有脂肪而沒有糖類物質,那麼脂肪是無法被肌體所吸收利用的。蛋白質代謝也需要糖類物質協助,當蛋白質糖類物質—起攝人時,蛋白質消耗便能減少,即糖類可以節約蛋白質。

糖類物質必須經體內代謝轉化為單糖後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單糖經過代謝變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供給機體使用。乳糖是乳類食品巾主要營養成分之一,麥芽糖是澱粉代謝的土其中間產物。果膠和纖維素則是水果、蔬菜中的主要成分。

糖類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每克糖可產熱4千卡,雖然比脂肪低,但因食物中糖類的含量高於脂肪和蛋白質,因此成為人體熱能供給的主要來源。中國漢人多以穀物為主食,一般糖類占全部飲食中供給熱能的—半或—半以上,動物性食品所占比例較少,因此糖類的營養作用更為重要。

腦組織進行記憶、思維等活動要消耗熱能。腦主要靠葡萄糖作能量來源,而腦中葡萄糖含量很少,要從血液中含的血糖來補充,饑餓時血糖降低,腦中糖份的含量也減少,如糖量太少就會發生休克。在糖很低時,腦組織也可以用脂肪分解的中間產物“酮體”來作能源,但腦功能受損害後,酮體不能恢複其功能,因此每日膳食中必有適量的碳水化合物。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主要是糧食,每百克糧食中含碳水化合物75克左右,其次是綠豆、紅小豆等豆類,土豆、藕等根莖類蔬菜。蔗糖不宜多吃,以防血中甘油三酯升高。人乳中含有較多乳糖,乳糖可分解為半乳糖。可構成腦苷脂,是神經髓鞘的組成成分,因此,母乳對嬰兒神經係統發育有益。

水與小兒生命

生命是在水中開始的。陸地上的動物都是來源於水生物種。胎兒也是生活在羊水之中的。人體各種成分中含量最多的就是水。懷孕2個月時的胎兒含水量高達97%,居然比嫩黃瓜含水還多。新生兒含水占體重75—80%,嬰兒約占70%,幼兒約占65%,成人也約占60%之多。人的血液、唾液、乳汁.尿液、汗液等90%是水分,心、肝、腦、腎、肌肉和皮膚中也含水70一84%,就連最堅硬的骨骼中也含水30%左右。可見.水在人體中的重要作用。

雖然人體內已含很大比例的水,但維持生命還需要隨時補充水。沒有食物,人的生命還可維持2個星期左右,甚至有維持1個月以上的實例。但是.如果沒有水,幾天之內便會死亡。人對缺少食物的抗禦能力超過對缺水的抗禦本領。沒有食物時,人體還可消耗自身組織,要等到肝糖原消耗完,蛋白質消耗到50%,人才會死亡。而人體失水超過5%便會發生煩渴、少尿、心跳加快、血壓降低等脫水症狀。失水量超過體重的l5%時,人便會很快死亡。足見生命對水的依賴;可以說,水即生命,沒有水便沒有生命。

生命活動離不開水。人體的心髒、肺、腎髒、腦以及胃腸道都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然而它們的少理功能元不是在水環境中進行的。心髒外麵是心包,心包中不是幹燥的,其中存在一些心包液,以利於心髒的運動。肺外麵的胸腔液,胃腸外麵的腹腔液等都是這些相應髒器運動的必要條件。可見,水作為身體內一種潤滑劑,是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

食物是人賴以生存的必備因素,但食物變為營養物質以利機體利用,其間邊一個程序都離不開水。食物消化要靠多種消化酶,而這些消化酶都存在於各種消化液中,如唾液、胃液、腸液、胰液和膽汁等。成人每天有7000毫升左右的消化液分泌。消化液中主要成分是水。沒有水,消化酶是無法存在的,而人體對食物的消化作用也就無法進行。

營養物質要想變為自己的成分和生命必須的能量,要經過一係列的複雜的化學過程,這些化學過程都需要在水環境中進行。沒有水人體代謝便無法進行,人的生命也便無法維持。

代謝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廢物。這些廢物要通過尿液和肛腸排出體外。沒有水,這些廢物就無法溶解,尿液也無從產生,人體中必然廢物堆積而無法生存。

水分能調節體溫。人是高等動物,許多生命活動都要在相對恒定的溫度下進行,體溫增高會危害健康.超高熱還會致人於死地。體溫調節的要過程是通過皮膚蒸發來散熱,有時還通過出汗來協助體溫調節。當然呼吸時由於水分呼出也會協助散失一定熱量。這些都是需要水分的。沒有水,體溫調節是很難進行的。

人的肌膚要保持清潔,沒有水是不行的。沒有水便很難談到“消毒”。沒有水人會灰塵滿麵、全身汙垢.細菌、病毒、寄生蟲卵會遍及全身。沒有水,人們無法烹調食物,也無法對食物和餐具進行洗滌和消毒,傳染病就很難避免了。

被忽視的營養——氧

在對頭腦有益的物質中,還有一種容易被人忽視的物質――氧。其實氧是大腦中最不可缺少的營養。大腦靠著氧的不間斷供應而存在,隻要稍稍切斷一會兒氧的供應,大腦就會死亡。

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以看不見的方式存在著,而我們每時每刻呼吸著氧也毫不覺得。但是,在現代城市中,實際上存在著對孩子頭腦發育不利的缺氧環境。

首先,是地球上製造氧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天空中每天飛過的噴氣式飛機也在耗費大量的氧。其次,城市裏密集的工廠中不斷燃燒的鍋爐,街道上來回的汽車,也在耗費著寶貴的氧。更不用說家裏的煤氣、爐子和大城市密集的人口。因而,苛刻一點地說,在交通繁忙的大城市裏是不適應養育健康孩子的.原因就是,大城市缺氧。

在擁擠的大百貨商場裏擠上一會,人會感到頭昏、呼吸不暢,原因就是缺氧。

在海拔二千以上的高山頂上,人會感到胸悶透不過氣來反應遲鈍,也是因為缺氧。

在空氣惡劣的環境裏,頭腦的思維能力就會降低,反應就會遲鈍,注意力就會不集中。

而在茂密空曠的草地上,在樹林中,在山裏,人會感到精神飽滿,頭腦會感到很清晰,就是因為這些地方氧的濃度很高。

為了孩子頭腦的健康,應該設法給孩子多呼吸高濃度的氧氣。

每天早上起床以後,晚上睡覺之前,最好把窗打開一會,讓戶外的新鮮空氣進入室內。有的家庭不喜歡開窗,屋子裏空氣總是很混濁,長期這樣的環境就會對孩子的頭腦產生不利的影響。

冬天戶外氣候寒冷,不開窗的家庭更多了。尤其是在北方,有不少家庭在戶內生火取暖,使得室內本來不多的氧變得更少,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做到開窗讓空氣流通的話,就要設法讓孩子多作一些戶外活動,如溜冰,跑步等。

現在的孩子學習很緊張,生活中又有電視機這樣有理的東西,因此,除了正常上課之外,課餘時間不是趴在課桌上複習功課,便是坐在家裏的沙發上看電視,一點也不接觸樹林、草地這些富氧的環境,結果人變得整天頭腦昏昏沉沉,這都是因為缺氧的關係。長期如此,必然影響大腦活動能力,降低學習成績。因為不運動,身體會變得虛弱。因此,做爸爸媽媽的要想辦法,每天至少每星期讓孩子到有樹木、有草地的地方多活動,做遊戲。

有的媽媽星期天喜歡帶孩子到擁擠的大商場去,其實擁擠的大商場是城市個空氣最混濁最缺氧的地方,帶孩子到那裏去,對該於的頭腦一點好處也沒有。相反,星期天和假日有條件,倒不如帶孩子到郊區一些人口較少、樹木較多、空氣新鮮的地方去。放寒暑假時,能把孩子帶到鄉下住一段時間,則更理想、

各營養素之間的比例關係

蛋白質與氨基酸、脂類、碳水化合物、維生素不可缺少亦不可過多,否則皆影響健康與腦功能。各營養素之間要有一定比例,主要是三類能盧生熱能的營養素,在不問年齡所占比例不同。每克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後,在體內可生16.7千焦熱能,每克脂肪可產生37.6千熊熱能。每日所食各類供熱營養素所生熱能占全日食入食物供給總熱能的百分比叫做熱比。出生到半歲脂肪攝入量要多些,脂肪熱比約45%,半歲到1歲可降到40%,1歲到17歲可降到25%一30%,成年以後為20一25%即可。譬如一個成年男子,作極輕體力勞動,每日要消耗10兆焦熱能,脂肪熱比20一25%,就是6g日肪供熱2兆焦一2l5兆焦,折合53—67克脂肪。成人蛋白質熱比是12%,折合蛋白質每日70克。幼兒蛋白質熱比可到13%,其餘的62—68%熱能由碳水化合物供給,成人每日要用碳水化合物372—408克。人腦重量雖然隻有全身重量的2%.但腦的代謝率比其他器官肩,消耗的熱能也多,所以三種供熱營養素要充分,熱能不足首先影響到腦的功能。

無機鹽之間也要行一定的比例,如鈣與磷攝入量以1:1及磷過高會影響鈣吸收,鋅與鐵的攝入量應各自接近各自約供給量標準,二者之間一種過多會抑製另一種的吸收率。

嬰幼兒的營養素需要特點

由於嬰兒生長發育較快,所以他們的基礎代謝和活動量均相對地比成年人要高,因此熱能的需要量也就多,我們一般可以按每公斤體重100一120卡來計算供給量。嬰兒全身組織細胞的增長和發育都需要蛋白質,所以蛋日質需要量也在增加,一般按每公斤體重3.5克的供給量就可以了,由於嬰兒的骨骼和牙齒的發育以及血液的增多,對鈣、磷、鐵的需要量也增加,鈣每日應保證供給600—1000毫克,磷1000—1500毫克。飲食中的鈣往往不足需要,可以用鈣糖片、魚骨粉來補充。5個月以後的嬰兒應每日從食物中汲取鐵6毫克,因為母乳中含鐵量甚少,根本滿足不了嬰兒的要求,應供給蛋黃、肝泥、菜泥等含鐵豐富的食物。

維生素的供給方麵,一般來說,人奶已完全可滿足嬰兒的需要。但如果是以牛奶喂養嬰兒,那牛奶中的維生素A和抗壞血酸的含量較少,就應適量補充魚肝油和果汁,嬰兒則應多曬太陽,可保證吸收維生D的營養。

幼兒生長發育非常快,所以身體代謝得也比成年人多,熱能和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按體重來計算的話也比成年人多,幼兒對熱能的需求量,一般每公斤體重每日需要80一100卡,蛋白質每公斤體重平均每日需要3克左右,此外,還應注意鈣、鐵和各種維生素的供給,以維持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另外,還可給孩子準備一些幼兒輔助食物,如兒童餅幹,兒童麵包,小兒糕等。

什麼東西對嬰幼兒最有營養

一位年輕的父母問營養學家,在各種各樣的食品中,什麼員有營養?

營養學家想了一下回答說,最有營養的食物應該是能滿足人體所需全部營養的食物,除了初生到6個月的母乳以外;沒有什麼東西是員有營養的。因為隻有這一期間的母乳,其所含營養與嬰兒所需的營養幾乎是分毫不差,即使是本身缺鈣的母親,也無私地犄自己身體裏的鈣融化在給嬰兒的奶裏。

除此之外,沒有一種食物能夠完全滿足人體的全部營養需要,任何食物,即使再有營養的食物,也隻能具有某幾種營養素。各種食物具有各種不同的營養素,如蔬菜含的維生素礦物質多,魚肉含的蛋白質多,因此,要滿足人體的營養需要,就要吃各種不同的食物。

能滿足人體營養需要的就是最有營養的食物。

嬰幼兒的消化特點有哪些

嬰幼兒期,尤其是嬰兒期小兒生長旺盛,但胃容量小,消化器官還沒有發育成熟,各種消化酶的活性較低,小兒的消化功能與成人相比明顯不全,對乳汁以外的食品不容易消化,如果喂養不當,容易發生腹瀉,導致營養素丟失。1歲以內,雖然可以添加輔食但仍以乳類為主要食物。隨著年齡的增長,胃容量的增大,消化功能的增強,對各種食物耐受性的提高,再給予更豐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