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營養基本知識(2 / 3)

正因為現代孩子用身體的時間減少,而用眼睛的時間增加,那麼,為了保護孩子的眼睛,應該大聲呼籲加

強孩子眼睛的營養。經眼科專家朗誕寧證實,營養水平與青少年近視眼發病串密切相關。上海市的衛生科研人員曾對上海閘北區5363名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三的學生進行營養水平調查,發現營養水平越高,近視眼發病率越低。

營養與牙齒

看到孩子長看一口又白又整齊的牙,會計父母感到驕傲,覺得自己的孩子長得又健康又美麗,可是,要是

不注意保護,那麼*你的孩子的牙齒就會變得殘缺不齊。

遺憾的是,現在的孩子牙齒不好的很多。1982年至1984年,中國口腔衛生醫務人員對全國29個省市自治

區7歲、9歲、12歲、15歲、19歲5個年齡組的191340人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城市孩子乳牙齲齒率占79.5%,恒牙齲齒率占40.54%,農村孩子乳牙齲齒率占54.48%,恒牙齲齒率占29.7%。

由於患齲齒的人數多,聯合國衛生組織(WHO)已將齲齒列為世界第三種主要疾病。

父母一般都比較注意孩子的身體,胖啦、瘦啦、是不是有病啦,關心孩子的智力發展,可是對孩子的牙齒,

卻不怎麼放在心上,覺得反正是要換牙的,即使現在牙齒不好,等長大換牙時再注意也來得及。

一位幼兒特級教師就碰到過一個這樣的孩子。一天,這位老師發現新來的孩子在吃飯時不像別的小朋友那

樣快活,而是皺著眉頭,咬著嘴唇,怎麼也吃不下去,仔細一檢查,才發現這孩子的一口牙齒中竟有十七顆是蛀的,她趕緊打電話結孩子的媽媽,要她帶孩子去醫院治療,同時詢問孩子蛀牙的原因。原來,孩子的媽媽喜歡給孩子吃糖,而又缺乏營養,隻孩子一哭就給奶糖,半夜醒裏哭鬧也給奶糖。

這位媽媽不知道,如果孩子的乳牙齲齒出現的早,會使孩子的咀嚼功能減遲,影響消化,同時還會影響恒牙生長,造成牙齒排列不齊,甚至引起錯位。牙齒的發育早在胎兒6—8周時就在母親腹中開始了。嬰兒一般從出生後六個月開始長乳牙,到二歲半左右長齊20個乳牙,5歲開始萌生恒牙,到14歲左右把乳牙全部替換完。因此,從出生到14歲,牙齒發育一直受全身營養的影響。

無機鹽與微量元素

人體是由化學元素所組成。存在於人體的各種元素除氫、氧和氮這些以有機化合物形式出現外,其餘各種元素無論含量多少,統稱無機鹽,共約60種。其中含量較多的有鈉、鉀、鈣、鎂、磷、氯、硫等;含量較少的稱為微量元素,有鐵、銅、碘、鋅、硒、氟、錳和鈷等。

人體對各種無機鹽需要的數量不多,每天幾克、幾毫克甚至幾微克,但其中有很多種對生命的維持是必不可少的。它們有的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材料,如鈣、磷是骨骼和牙齒的重要成分,磷、硫是蛋白質的構成成分。有的是維持性命內環境必要的機體滲透壓和酸堿度的重要物質,如鈉、鉀、氯等。有的對維持神經、肌肉興奮性有著重要意義,如鈉、鉀、鈣、鎂等。有的對身體某些功能有著重要意義,如鐵是造血的重要原料,碘是甲狀腺素的重要組成部分等。

人體血漿和血管外的組織液所包含的各種元素中,鈉和氯含量最高。它們對維持機體滲透壓有著重要作用。如果血漿中的鈉太多,滲透壓就會隨之升高,結果細胞內的水就會向血管內轉移,造成血漿量多,從而心髒負擔過重;同時細胞內會出現脫水,使人發生抽搦、昏迷和心力衰竭等嚴重症狀,有的甚至死亡。反過來,如果鈉的含量減少,就會則造成血漿滲透壓減低,水會向細胞內轉移.引起細胞內水腫,可出現浮腫、精神萎靡.嗜睡、昏迷、抽搦和心力衰竭等。嬰兒主要靠奶供給鈉和氯,一般情況下足夠使用了。幼兒和成人主要靠食鹽供給鈉和氯。食鹽同時還能刺激食欲,淡而無味的食品,人們是難於下咽的。

機體的各種細胞內鉀含量很高,占所有元素的第一位。而血漿中鉀含量隻相當於鈉含量的1/3左右,但卻有著重要功能。鉀對於維持神經、肌肉功能有重要意義。鉀缺乏或鉀過多都可能出現全身肌肉無力,甚至癱瘓;胃腸道蛹動減慢或消失,出現腹脹甚至腸麻痹;心跳無力,心電圖不正常,甚至使心跳停止。鉀廣泛存在於蔬菜、水果、肉類和蛋類中,乳類食品中也有相當的含量。正常飲食的幼兒一般是不會發個缺鉀。

微量元素,是指含量不足體重千分之一的元素。人體存在著多種含量極少的元素,有的含量極微,被稱為痕跡元素。微量元素人體內的含量雖然少,但其中有很多種與人體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隻是由於科學水平所限,不少還未被闡明。現在已知缺乏鋅,可以引起食欲不良、生長發育緩慢、貧血和性發育障礙;缺乏銅,可引起貧血、營養不良、口炎性腹瀉、腎病變和胃病;缺乏碘,可以引起幼兒克汀病和成人甲狀腺病;氟中毒可引起牙齒斑釉和齲齒;缺乏硒,被認為是克山病等地方病的發病原因。高濃度硒可能有抗癌作用。

主要有碘、鋅、銅、氟等。這些元素雖然在人體內數量極微,但卻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一旦缺乏,就會使人生病,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人體必需的幾種微量元素的來源,主要功用,缺乏會引起哪些疾病及其供給量。

鐵的主要功能是製造紅血球。動物肝、血類和蛋黃中含鐵較多,瘦肉和蔬菜中也有一定的含量。人乳和牛乳中鐵含量較少。嬰兒剛出生時,可以用自母體帶來的鐵貯備,但到4個月後;這些貯備就不夠用了,此時應注意增含鐵量高的食物,否則極易發生貧血。

鐵是和智力關係最大的微量元素。人體中一半以上的鐵存在於紅血球中,是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其餘貯存在組織、肝、脾、骨髓和肌肉中。鐵在人體內參與血紅蛋白及多種酶的合成,對於人體的代謝過程有很重要的作用。大腦中含鐵最多的部位是基底神經節,與接受各種感覺刺激,調節軀體運動的功能,缺鐵可以影響幾種酶的活性,並減少一種神經遞質從而影響了神經遞質的功能,使認知能力及注意力、學習能力差。最近的研究表明,機體內能量的釋放與細胞線粒體聚集鐵酌數量多少有關,因而,如果細胞線粒體沒有聚集足夠的鐵,能量的釋放就會發生障礙,大腦的記憶中樞就會因此受到影響而減弱功能,導致孩子記憶力和學習能力變差。嬰幼兒、青年和成人都可因膳食中缺乏鐵而影響學習能力,而新生兒及嬰幼兒對缺鐵膳食更敏感。

如果小兒缺鐵,紅血球的產生就受到影響、容易會發生貧血,這時的紅血球會變小,血紅蛋白含量也會減少。1986年,同濟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武漢市230名4—6.59幼兒進行調查,發現這些孩子巾有97人患貧血(即血紅蛋白在11克/dl以下)。貧血的原因則是缺鐵。經對達97名孩子進行短期記憶測試,發現這些貧血幼兒的注意力不夠穩定,短時記憶力較弱,在做智力遊戲時,接受能力及反應靈敏性都受到一定影響。人體內一旦缺了鐵,便會引起的學習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現象,到時再食用含鐵量高的食品也不容易改變。年齡較大的人,食用缺鐵食品時間長了以後,也會影響學習能力與注意力,但給富含鐵的飲食後可以恢複正常。

一般在醫生診斷為缺鐵性貧血之前,都有一個鐵缺乏而血色素不低的階段,可見到上述腦功能降低,血色素降低後疲勞無力的症狀。為提高智力,孕婦應從一開始就攝入足量的鐵,嬰兒最好用母乳喂養並且及早增加輔食補鐵,由於植物性鐵吸收率低。最好多食用動物性鐵。吃肉類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可以促進植物性鐵的吸收。據了解,天津、北京都有學者研究小學生智商與學習能力和缺鐵的關係,結果證明缺鐵初期智商就受影響,缺鐵小學生學習成績不好,主要由於定向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常有多動症,補充鐵以後有所恢複。

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構成成分是鈣,一般情況下人體內99%的鈣都存在於牙齒和骨骼中。鈣是維持血液正常凝固的要素之一,沒有鈣人體內的凝血酶就不能形成,人就產生出血性疾病。鈣還與神經肌肉的功能有關,血漿中的鈣濃度減低,人就會發生抽風症狀,鈣與心肌活動也有關,血漿中鈣的濃度突然升高的話,就會發生心髒驟停。骨科專家米昭曾副研究員經過五年研究,發現中國人中老幼普遍缺鈣。北京市衛生防疫站調查結果表明,北京地區學齡前缺鈣兒童達60%以上,居民人日鈣攝入量低於500毫克,很大一部分人在進入中年後,身高開始“縮短”,老年性缺鈣病顯著增加。

按營養標準每人每天鈣攝入量應為:

1—2歲600毫克

3—9歲800毫克

l0—12歲1000毫克

13—l5歲1200毫克

16—17歲1000毫克

18一成人800毫克

鈣是人體中重要的元素,約占人體重的1.5—2%,總量在1200一1300克,鈣不僅是構成骨路和牙齒的主要成份,還有維持所有細胞正常生理狀態的作用。

人體如果缺乏鈣,骨骼、牙齒的發育和功能就會不正常,容易得軟骨病、骨質軟化及佝僂病,現在中小學生中骨折人數增多,也和體內缺鈣有關係。

鈣又是多種酶的激活劑,它促使酶原轉化成酶,從而維持肌肉的伸縮性、心動節律,毛細血管的正常滲透壓、體內的酸堿平衡。鈣和血液凝結也有關係,缺鈣的人一旦出血,很難止住。

鈣離子還影響神經傳導信息,調節神經肌肉的興奮性,缺乏時可見神經、肌肉興奮失調,引起肌肉痙攣。一些缺鈣的孩子,常常有反應慢、遲鈍、拖拖拉拉的毛病,其實,這不是孩子的過錯,也不是他天生笨,而是由於體內缺鈣,神經衝動傳遞緩慢,特別是那些高度靈敏的神經,如視聽神經造成的。常常聽見有些年輕急躁的父母這樣罵:

“我說了幾遍,你就是聽不見,耳朵到哪裏去了?”

“怎麼搞的,眼睛一點都看不見?”

其實,這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由於體內缺鈣。我國人的膳食中鈣離子含量常不足,要特別注意選用鈣多的食物如牛奶、芝麻、海帶、蝦皮、豆類等等。磷是構成腦神經組織與發展腦功能不可缺少的營養素,但一般膳食中都有較多的磷,所以磷缺乏症很少見。不過磷對鈣的吸收有關,當鈣攝入足夠時,磷攝入量對鈣的吸收影響不大,當鈣攝入少時,磷攝入多了會降低鈣的吸收率。要注意的是,早產兒如果隻從母乳攝取磷,有可能不夠的,因為人奶中的磷比牛奶中少得多,因此應給早產兒補充一些牛奶。對足月嬰兒來說,母乳中鈣磷比例最理想。

鋅也是與腦功能關係密切的元素,腦鋅的分布和蛋白質分布相似,功能高的皮質含鋅較高,尤其在叫作海馬的部位含量最高,“海馬”和記憶力關係密切,這裏受損失後記憶力就喪失。另外,缺鋅還延緩腦組織的髓鞘形成,使神經遞質的反應能力全麵降低。鋅對嬰幼兒來說很重要,出生前後的短期缺鋅也可能導致成年後持久的行為異常,以及長期短時記憶能力等都會受到損害。孕婦嚴重缺鋅就可能造成胎兒中樞神經係統不健全。鋅是合成核酸與蛋白質所需的重要成分,缺鋅時,腦中核酸與蛋白質含量都會減少,智商較高的小學生血中鋅的含量達合理水平。異食癖兒童,好吃一些非食物性的東西,像泥土、紙張等,這和兒童體內缺鋅有密切關係,同時缺鋅的兒童常表現有食欲不振、消化力低下、偏食和生長發育遲緩等,這可經調整飲食而得到改善,應讓兒童多食含有鋅豐富的食物,如黃豆、玉米、肉、禽、蛋、奶、花生醬、大白菜、白蘿卜、茄子、蘋果等,或服用含鋅的藥,如葡萄糖酸鋅合列或保健品如蛋白鋅、鐵鋅晶等。

碘是合成甲狀腺素的主要原料。在胚胎時期缺碘,甲狀腺素供應不足,胎兒的中摳神經係統的發育就會緩慢,使腦成熟緩慢。輕者會造成運動協調能力障礙,感知功能受損害;重者則生長發育遲緩,矮小,反應遲鈍,而且可能聾啞,智力低下,即所謂克汀病。因此懷孕期間—定要攝入足夠的碘。孕婦每日需要攝入150微克碘。每百克於海苔中含碘24000微克,每百克幹紫菜中含碘18000微克,其次為海魚,如黃花魚每百克中含碘12微克。

維生素的功用

蛋白質、脂肪和糖類是人體三大基本營養要素、水和無機鹽類也是人體隨時不可缺少的。但是,隻靠這幾類營養物質,人類就能維持生命了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100餘年以前有位科學家從乳汁中分離少量純淨的蛋白質、脂肪、乳糖和無機鹽來,然後放入適量的水中來喂養小白鼠,結果實驗中的小動物生長停頓,體重下降、最終死亡;而直接用乳汁喂養的另一組小白鼠卻生長正常。後來有人再次進行實驗,證實了當小白鼠缺乏維生素C時,會出現症狀,然後死去;缺乏維生素B1時約在30天左右死去;缺乏維生素A時,可在35天出現症狀,然後體重驟然下降而死去;缺乏維生素B2、B6和D時、體重有所變化,但在出現症狀後亦均死去。可見除了蛋白質、脂肪、糖類、無機鹽和水以外,人體還需要維持生命的稱為維生素的物質。

維生素種類繁多,已從食物中提純出20多種。各種維生素的性質各異,對人體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但它們都有下麵的這些特點:它們既不提供熱能,也不是機體的組成部分,人體對它們的需要量極少,但絕不可缺少,不然的話就會發生缺乏而死亡,各種維生素或其前身物質都存在於食物中,人體內不能合成維生素,或合成量極少,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維生素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脂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等。水溶性維生素主要包括維生素B和維生素C兩族,單維生素B就還包括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和葉酸等十來種。

B族維生素

大腦的生理功能除與蛋白質、磷脂、不飽和脂肪酸有關外.,現在已知,與幾種維生素也有密切關係。維生素是構成大腦成份的重要營養素。維生素不足會影響大腦的活動。而在各種維生素中,與大腦活動關係最密切的要屬B族維生素了。

要使孩子的頭腦聰明要多食用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

B族維生素有下列9種,即:

維生素B1(硫胺素)

維牛素B2(核黃素)

維生素B5(泛酸)

維生素B6(吡哆醇)

維生素B7(生物素、維生素H、輔酶R)

維生素B11(葉酸)

維生素B12(氰鈷胺、鈷胺素)

維生素PP(尼克酸、煙酸)

膽堿

這9種B族維生素,包含於各種人類的日常食物之中,如蛋黃、動物內髒、穀類、花生、豆類等。同時,人體也能將其他營養素轉化成B族維生素,或由腸道細菌合成B族維生素,因此,隻要在飲食中攝入足夠的Bl、B2。煙酸,人體就不會缺乏B族維生素了。

其中首要的是維生素B1,維生素B1又名硫胺素,它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也是我國人民飲食中最易缺乏的維生素,嬰幼兒缺乏時表現為生長發育緩慢。維生素B1是身體內某些酶的主要成分,與糖類物質代謝有關。維生素B1參與碳水化合物的代謝,產生能量以保證神經功能正常。它又與一種神經遞質的代謝有關。缺乏維生素Bl,可發生神經衰弱症侯群,全身無力、焦慮、煩燥、記憶力減退、思維遲鈍、思想不集中、多疑、多夢。

維生素Bl(硫胺素)的維護智力和促進智能活動的功能,早已被人們悉知。如果把大腦比作電腦,那麼葡萄糖便是電腦的能源,正常人體內一般不會缺少葡萄糖,但如果在缺乏維生素B1的情況下,那麼,大腦能源的供應係統使會發生障礙而導致大腦能源不足——缺少葡萄糖。因而人就會變得麻木、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嚴重的還會損害大腦。

膳食中如果缺乏維生素B1,中樞神經活動便會受到影響,嚴重缺乏維生素Bl還會引起“沃尼克氏腦綜合症”(又稱大腦型腳氣病),並有嚴重的精神病變。急性維生素Bl缺乏者,最主要的症狀是精神混亂並導致昏迷。在典型的沃尼克氏腦綜合症中,還發現兩邊第六神經麻痹。症狀較輕者有眼球震顫現象,但不是真正的第六神經麻痹。有的還有較輕的精神混亂。對於上述症狀的病人給予維生素Bl後,第六神經疾病會迅速好轉,但精神的變化是很難恢複的。科塞柯夫氏精神病是指閑談時語言混亂並伴有多發性神經炎的一種疾病,這可能也與維生素B1缺乏有關,但目前證據尚不充足。

攝入維生素B1充裕的人,大腦中的維生素B1含量也可加多。維生素B1在糧食外表皮中較多,糧食碾磨太細就會損失這種維生素。維生素B1還存在於肉類、花生和大豆等食物中。小兒需要量為每日0.4—1.4毫克。

維生素B2又叫核黃素,也是人體容易缺乏的一種維生素。維生素B2體內許多酶的組成成分,是人體生長所不可缺少的一種維生素,嬰幼兒缺乏時表現為生長發育緩慢,可發生口角炎、舌炎、唇炎、皮脂溢出性皮炎以及陰囊炎等。有人報道,此種維生素缺乏也可引起活動能力和注意力衰退。鐵的吸收也受到核黃素缺的影響,鐵吸收不好對智力影響較大。所以,小兒尤其要注意補充維生素B2。含維生素B2較多的食物是:小米、大豆、酵母、綠葉蔬菜、肉、肝、蛋、乳等等。動物肝、腰子中的含量最高。一般幼兒每天需要量為0.6—2毫克。

維生素B6(吡哆醇)與神經係統健康至關重要。當給受試者服用維生素B6的佶抗物後,便出現了維生素B6的缺乏症狀:周圍神經炎。維生素B6參與氨基酸、脂肪酸代謝及神經遞質的合成。早孕婦女食欲不振、惡心等症狀可能因維生素B6不足引起,長期服用過避孕藥的婦女要注意補足維生素B6。如果胎兒期缺乏維生素B6,出生後可能導致煩燥、睡眠不安或夜啼,含維生素B6多的食物有動物肝髒、瘦肉、魚肉、穀類、牛奶、蛋類、幹酷、青色、菠菜、土豆、碗豆、蠶豆和胡蘿卜等。

維生素B11,又名葉酸,能增強人的智力。膳食中缺乏葉酸,除了可以引起智力減退外,還可以使人患神經方麵的疾病,產生頭昏、頭痛、記憶力減退、急躁、煩悶、不安等精神方麵的症狀。含葉酸較多的食物有小牛肝、動物腎髒、豬瘦肉、牛瘦肉、蛋類、綠葉蔬菜和馬鈴薯等。

維生素Bl2,被認為是維護智力的營養素之一。膳食中維生素B12供給不足,不僅對周圍神經有影響,而且對中樞神經係統也有損害。據臨床科研報告資料說,缺乏維生素B12可患“智力衰退性精神病”。這種病人的思維判斷能力、記憶能力和自治能力都下降,甚至出現語無倫次、性格改變等嚴重情況。含維生素B12豐富的食物有瘦牛肉、牛腎、牛肝、豬心和青魚等。維生素B12多見於動物性食品中,素食者易缺乏。

維生素B12和葉酸都可以促進核酸與蛋白質的合成,因此與腦功能有關,缺乏時還可以患一種特殊的貧血症。含葉酸多的食物有肝髒(300微克葉酸/100克肝),菠菜(50—100微克/100克),萵苣(20—200微克/100克),龍須菜(70—60微克/100克),牛肉(5—18微克/100克)。

尼克酸又叫煙酸,它與一種神經遞質的合成也有關。缺乏時可引起憂鬱、焦慮、記憶力衰退,嚴重者精神紊亂或癡呆。煙酸與人的智力發育關係極大。人體早期缺乏煙酸會影響智力發育,主要表現為反應遲鈍、恐懼、言語和行為混亂。如果煙酸長期供應不足,則會出現“進行性癡呆”症,使智力受到全麵的影響,嚴重者還可能有瘋狂發生。有人曾報道,在急性煙酸缺乏時,會出現“大腦型腳氣病”,嚴重損害人的智能活動。含煙酸較多的食物有色、蛋、牛肉、幹酪、麵粉、玉米粉、西紅柿、土豆、胡蘿卜和牛奶等。

有一種維生素樣物質叫做膽堿,固參與神經遞質合成,與腦功能有關。雞蛋黃、大豆中含膽堿較多。

同時也應注意,維生素人對幼兒全麵生長發育有關,其它維生素缺乏,自然也要影響到智力的發育,隨著人類對大腦功能研究的進展,人們對它們之間的特定關係將會越來越清楚。維生素C可以改善細胞氧化還原作用,維生素c缺乏會使人感到疲勞。維生素D缺乏可以影響鈣吸收而引起佝僂病,患兒多汗、睡眠不安、夜啼、發育遲緩,精神呆遊。患兒應多曬太陽,使人體自己產生維生素D。用魚肝油濃縮製劑時要注意不可過量,以防引起維生素A、D中毒。

小兒需要的其他維生素

小兒容易缺乏的其他維生素還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K。

維生素A又稱為黃醇,其重要作用是促進小兒的生長發育。維生素A缺乏的小兒,表現為體重下降,內髒萎縮。另外,維生素A與眼睛的健康關係密切,與人的視覺和上皮細胞正常形成有關。缺乏維生素A可以發生幹眼症、夜盲症、失明和皮膚角化症。

維生素A一般存在於動物肝髒、奶、奶油、蛋黃之中,其中以魚肝油中含量最高。胡蘿卜、菠菜、白菜、芹菜、紅心白薯和黃玉米中含有胡蘿卜素,它通過小腸代謝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實際上是胡蘿卜素維生素A的前身物質,被稱為維生素A原。維生素A一般以國際單位來表達其數量.小兒每天約需2000一4500國際單位。市售濃魚肝袖標準品每毫升應含維生素A50000國際單位,上麵所提到的有色蔬菜也是人類維生素A的重要來源。維生素A是最容易缺乏的一種維生素,因為一般家庭吃含維生素A豐富的肝和魚較少。有小兒的家庭尤其應多吃這些食物。

維生素C即抗壞血酸.是人類發現較早的一種維生素,它對人體有多種功能。缺乏它,可以發生壞血病和貧血。維生素C主要來自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人乳中含量也較高。以前的一些海員,由於長期在海上,吃不到新鮮水果和蔬菜而常常發生壞血病。一般正常小兒隻要喂養合理,發生維生素C缺乏的機會是很小的。幼兒對維生素C的需要雖每日不超過50—100毫克。性格十分孤僻,反應遲鈍的兒童,很可能是因體內缺乏維生素C,使得神經信息相傳遞功能減弱。可多食富含維牛素C的食物,加深綠色蔬菜和水果(獼猴桃、橘子、山楂、大棗、蘋果等)、如果兒童排除了病因而長期疲倦、煩躁、焦慮、健忘等現象,是體內缺乏維生素B族的信號,應及時在飲食中提供大豆、糙米、蛋黃、牛奶、動物肝髒、核桃、芝麻等食物。

維生素D是另一種重要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調節鈣磷代謝,它能促進小腸對鈣、磷的吸收,同時能夠促進血鈣往骨中沉積,是骨骼正常生長所必需的物質。人體對鈣和磷的吸收和利用都離不開維生素D。隻有在維生素D的作用下,人體的骨骼才能形成,鈣、磷才能在骨骼裏沉著。缺乏維生素D會發生小兒佝僂病和成人骨質軟化症。表現為雞胸、方頭顱,彎腿等症狀。同時抵抗力減弱,容易得其他疾病。維生素D包括維生素D3和D2兩種。維生素D3是日光中紫外線照射皮膚後,由脫氫膽固醇所得。維生素D的來源有二:一是日光中的紫外線。皮膚上的膽固醇和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可以變成維生素D。這是人體獲取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二是動物肝髒,尤其是魚肝油,含維生素D極為豐富。各種正常飲食中維生素D含量均較低。因此維生素D也是人類容易缺乏的一種維生素。市售濃魚肝油標準品中每毫升含5000國際單位。正常小兒每日需要量為400—800國際單位。

維生素K是凝血酶原的主要原料,缺乏它人便會出現出血症關。維生素K主要存在於菠菜、白菜和菜花中,動物性食品中含量極少。人的大腸中存在著許多大腸杆菌,它們可以製造維生素K,以供人體需要。新生兒由於腸道內大腸杆菌不足,維生素K製造較少,就有發生消化道大出血的可能,隻有通過注射維生素K才能治愈。長期服用抗菌藥物,如複方新諾明、四環素、氯黴素和新黴素等,使腸內存在的大腸稈菌減少,因而有可能發生維生素K缺乏。

特殊的營養一一膳食纖維

悅悅是一個三歲的男孩,長得虎頭虎腦,因為媽媽在懷孕的時候注意營養的平衡,孩子先天足,身體一直很好。悅悅愛吃,不管到哪兒,到阿姨家、外婆家、奶奶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吃的。悅悅的胃口好極了,吃的時候專心致誌,不管世界上發生什麼事情都不會影響他,阿姨、姑媽看到悅悅吃東西的樣子,心裏羨慕死了,什麼時候自己的孩子也能像悅悅吃飯那樣香就好了。說到吃,悅悅什麼部喜歡吃,尤其是肉、巧克力、牛奶、果汁,說悅惟一不愛吃的是蔬菜。

悅悅整天高高興興的,哪怕挨媽媽一巴掌也轉眼就忘了,但隻有一件事悅悅感到痛苦,那就是大便。他總

要隔兩三天才大便一次,而且每次大便的時候,大便又幹又粗,卡在肛門口不肯出來,每次悅說都要使足勁,疼得肛門都流血了,有時要媽媽用手挖才能出來。

媽媽看過營養書,知道悅悅大便拉不出的原因是不愛吃蔬菜,就要悅悅多吃菜,吃一點粗糧,可是,說悅寧肯大便痛苦也不願吃蔬菜和粗糧。媽媽又恨又奇怪,這孩子為什麼不愛吃蔬菜、粗糧?

孩子不吃是因為蔬菜、粗糧裏的“渣渣”很多,這些渣渣味道既不好,嚼起來又費勁,孩子當然不願意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