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科學飲食(3 / 3)

在正常情況下,成人的肺髒中隻有1/20的肺泡參與氣體交換,而其餘的肺泡都處於休息狀態,一旦有需要,它們才投人工作。所以如果遇有炎症,由於成年人有很大貯備能力,可應付這種變化。例如,成人的一側肺得了病,喪失功能,而另—側完全正常。醫生就可以把患病的肺葉全部切除,餘下的一側肺完全可以代替全部工作。而在小兒這種貯備能力相對較小,一旦發生炎症,適應能力就小得多。小兒的肺髒血管豐富,含氣量相對較少,岔氣少影響氣體交換,而含血多又容易發生炎症。

小兒循環係統的生理特點

循環係統是人的運輸係統,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無論是蛋白質、脂肪、糖還是鹽,如果沒有這個運輸係統,是送不到身體各處的。身體的每—個細胞時刻都被流動著的血液所滋養著,缺血是對組織細胞的最大威脅。有人統計過,一個人全身的血管連結起來話,竟可達15萬公裏,能繞地球四圈,而血液循環全身一周隻需要15秒鍾。

循環係統主要由心髒及血管兩大部分組成。

孩子心血管的發育從胚胎期算起,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心髒雛形的形成、胎兒期血循環和出生後血循環。胚胎兩周時心髒隻是—個小管子,在胚胎兩個月內形成心髒的雛形。這時,原始的心髒已初具規模,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均有隔膜分開。此時是媽媽懷孕的早期,如果接受放射線、感染了風疹病毒或服藥等都可能使心髒的結構發生異常,有可能造成孩子患有先天性心髒病。在胚胎期以後的日子裏,心髒隻是慢慢長大,結構上稍有變動。人體的血液循環—般分為大循環(體循環)及小循環(肺循環),而胎兒期的血液循環與出生後不一樣,胎兒不呼吸,所以肺是萎縮的,他們的小循環隻有少量血流過,這並不是為了氣體交換,而隻是為了將營養物質送到肺組織,使之發育。大量的血液主要是通過胎盤進母體,一切氧及營養物質均由母體代為交換運輸。從胎兒出生的一刹那,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起,他的肺就開始膨脹,並開始了自己的工作,從此新生兒就要靠自已的肺來進行氣體交換了,而且新生兒的心血管的內部結構也發生了變動,兩個心房間的卵團孔閉合了,肺動脈與主動脈之間的通路——動脈導管也關閉了。如果這兩通道遲遲不閉合的話,也是先天性心髒病一種(即房間隔缺損及動脈導管未閉),是兩種比較常見的先天性心髒病。

孩子在出生後的心髒結構變動不大,隻是大小的改變,在出生後的2個月內心髒的重量增加得很少,至1歲時心髒的重量是出生時的2倍,5歲時為4倍,9歲時為6倍,青春發育期增為出生時的12—14倍,能達到成人心髒的水平。當然,隨著心髒的增重,心髒容量也增大了。初生時隻有20—22毫升,1歲時達到出生時的2倍,2歲半達3歲,7歲時為5倍,到青春發育期增為240—250毫升,為出生時的12倍。

孩子的新陳代謝比成年人旺盛得多,這座“建築物”每時每刻都需要添磚加瓦。在孩子的身體裏構成細胞的主要物質,蛋白質的合成速度遠遠大於分解速度,而且孩子的身體需要大量熱能,要知道,孩子既使處於睡眠狀態,各個係統也還在活動,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孩子成長的需要。一個嬰幼兒24小時消耗的熱能幾乎是成年人的2倍。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是脂肪和糖。而血流速度是給身體的各個組織輸送氧氣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液循環全身一周,新生兒隻需12秒,嬰幼兒需15秒.而成年人則需要18—20秒。心髒就像一個水泵,新生兒每分鍾向外排出為340毫升血液,1歲時高達1250毫升,l—5歲為1250—1800毫升,6—9歲時為1800一2370毫升,10一15歲為2500—3150毫升,因此孩子的脈博比成人快,隨年齡變化的脈搏次數會減少。孩子的脈搏次數還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活動、哭鬧、發熱等都能使脈搏加快,睡眠時脈搏跳動次數會下降,所以給孩子測脈搏時,應選擇孩子處於健康狀況下或安靜、睡眠時進行。細心的媽媽有時會注意到孩子脈搏的規律,如果跳得不勻,就叫節律不整。有時脈搏會受呼吸的影響,吸氣時快、呼氣時慢,其實這是正常現象不是病,不需要治療。

人的血壓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心髒排血量。一是動脈血管的口徑。血壓的高低與心髒排血量成正比,也就是說,心髒這個“泵”壓力越大,血壓越高;而與動脈口徑成反比,口徑越小,血液流量的阻力越大,血壓越高。孩子的血壓是隨年齡增高而增高的,年齡小,心髒排血壓力小,而動脈的口徑大,因此血壓偏低。隨著年齡的增加,心髒排血壓力逐漸增大,而動脈口徑卻變小了,血壓也就逐漸增高了。

小兒消化係統的生理持點

孩子生長發育快,幾乎是一天一個樣。這樣快的生長發育速度,消化係統的工作要說是最辛苦的,功勞也是最大的。新生兒每3小時就要吃一次奶,即使稍大點也必須每4小時吃一次,每天得吃6—7頓.消化係統幾乎一直都在不停地工作。它像不停運轉的機器。把吃進的食物進行加工,把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的氨基酸,把碳水化合物變成小分子的葡萄糖和乳糖,把脂肪變成小分子的脂肪酸;然後經腸道吸收,變成自己的營養物質,支持身體的生長。

一般嬰兒的小腸相對要比成人長。如以身高為標準,嬰兒的小腸就為他身高的6倍,而成人隻有4.5倍,嬰兒的腸壁也比成人的薄,這樣一來,對快速吸收和較多地吸收營養有利。嬰兒的肚子一般部是膨脹的,是因為他們的腸壁薄、肌肉層少,而容易脹氣,這是正常現象,不用擔心。

孩子消化液的分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孩子在1歲以內是以乳類食品為主,胃液中適合消化乳類食品的蛋白酶及脂肪酶就比較發達。l歲以後隨著食物種類的增加以及乳牙的長出,消化液也發生了相應變化,消化碳水化合物的澱粉酶開始增加,特別是在唾液中出現。同時消化液的殺菌能力也增強了,胃液酸度也增加一倍.酸性的環境使細菌難於生長。在孩子的食物種類複雜的情況下,消化液的這些變化,對防止細菌的侵入非常有利。

小兒的胃粘膜同呼吸道粘膜一樣,比較嬌嫩,有很豐富的血管,肌肉及彈性組織發育較差。成人的胃是魚鉤狀的,像個垂直的口袋,而嬰幼兒的胃是水平的,像一個橫放的口袋;嬰兒容易溢奶,是因為胃入口處肌肉比較鬆弛。孩子的胃的容量是逐漸增大的,新生兒隻有30一50毫升,3個月為100毫升,1歲為250毫升。胃的排空時間與食物種類密切相關.母乳為2—3小時,牛乳為3—4小時,水為1—1.5小時。牛奶排空慢是因為它的蛋白質量較高,相對難消化。食物通過整個腸道的時間與年齡及食物種類有關,新生兒為4—18小時,稍大點的小孩為24小時;如食用牛奶則為48小時,青菜通過小腸隻需3小時。因此母親應及時給小兒添加輔食,遲遲不給孩子加輔食的小兒會造成孩子因總以乳類為主食,使腸道蛹動不能加快,影響消化吸收功能,造成日後的厭食症。等到孩子大了,會總是不吃飯,那時再去糾正就很困難,應當在4—5個月時適時增添輔食。

檢查孩子消化功能的好壞,除注意觀察孩子食欲好壞外,更重要的是觀察大便。孩子的大便就像一麵鏡子,可以反映出孩子消化功能狀況。嬰兒期人乳喂養的大便為金黃色、微有酸味、均勻細膩呈軟膏狀。如果是牛奶喂養,那大便應為淡黃色、均勻硬膏狀,較租糙含有奶瓣,有幹酪味,多為堿性。加輔食後的嬰幼兒大便應成形,黃色有臭味。孩子在消化不良或腸道有炎症時,大便會變稀.有時水便分離、有白色小塊及粘液,就像是搗碎的熟雞蛋,有的還有泡沫,有時因腸蠕動加快膽汁排出,大便會是雲絮狀。

小兒泌尿係統的生理特點

人的泌尿係統主要包括腎髒及泌尿道。腎髒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腰子,這裏是尿液形成的地方,泌尿道從腎髒開始,依次是輸尿管、膀髒和尿道,是把尿排出體外的通道。

腎髒由l00一400萬個腎單位組成,每個腎單位包含有腎小球及腎小管。在正常情況下,隻有部分腎單位在工作,所以腎髒和肺一樣,也有很強大的貯備能力,一個人隻要留一側腎髒的2/3就能維持生命。腎單位像一個過濾的篩子,血液通過它時將廢物濾出.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全身的血液有1/5在腎髒內循環。經過腎小球濾出的原尿,成年人24小時濾出180升,而真正排出的尿隻有1.5—2升。其餘的大部分原尿都讓腎小管又吸收了回去,腎小管有精細的選擇功能.能選擇原尿中各種成分的去留,最後隻將尿素、尿酸等放行。因此,腎髒是一個很重要的調節器官,能調節體內的水分和礦物質,因為它的調節,體液才能保持恒定。

小兒的腎髒有個逐漸發育成熟的過程,新生兒期腎髒的過濾能力隻是成人的50%,6個月到1.5歲時才能達到成人水平。腎小管的重複吸收功能也差,如對葡萄糖的重複收率隻有成人的20一35%。所以,小兒糖吃多了,或是靜脈輸入大量的葡萄糖,會出現暫時性尿糖。新生兒腎髒功能差,如果喂水過多或奶過稀,腎髒會適應不了,可能會出現水中毒,這時體內的水分排泄不出去,都聚在細胞內,可能導致腦細胞水腫,引起抽風及呼吸衰竭。

尿量及排尿次數也是隨年齡而增加的,但這兩個指標受多種因素影響,特別是氣候、氣溫、環境條件以及飲食、飲水等影響,是不一定的。例如夏季氣溫高、出汗多,尿就少;冬季不但次數多,而且尿量也多。

小兒造血係統的生理特點

人的造血係統就像是一個造血的“工廠”,在這個工廠裏主要的“原料”是鐵元素、蛋白質及一些維生素,而它的“產品”就是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從胚胎—直到出生後發育成熟,這個造血工廠已經換了很多地方,其中包括卵黃囊、肝、脾、淋巴結、骨髓。每換一個地方就出現一些新現象,而且血細胞的數量、質量也發生—些變化。因此孩子的造血係統和成年人是絕對不一樣的。

我們先來看看造血工廠的變遷,胚胎就好像是一個雞蛋。最原始的造血器官是在雞蛋黃一樣的卵黃囊上布滿了許多像小島似的血島,是它們造出最原始的血細胞。不過,這個時期很短暫,脾髒造血則從2個月開始至5個月時結束,骨髓於胎兒5個月時即開始造血,但骨髓以製造白血球為主、紅血球是由肝髒製造。出生後這種交替逐漸完成,最後造血功能完全由骨髓負責,肝髒停止造血,這時血液細胞主要來自骨髓,骨髓的內部也在出生後有變動。5—7歲以前孩子的骨髓全部為紅色,稱為紅骨髓。隨著年齡的增長,紅骨髓的範圍漸漸縮小,它被以脂肪為主的沒有造血功能的黃骨髓所代替。最終至18歲後、紅骨髓僅限於脊椎骨、胸骨、肋骨、顱骨及大腿骨、上臂骨的一端。不過,黃骨髓隨時都可以變為紅骨髓,如果身體出現貧血、大出血,黃骨髓這個“預備役”的“戰士”會馬上轉為“現役軍人”,這就是所謂的髓外造血。

孩子的血色素變化是這樣的,出生時為18克,6個月時13克,1—2歲時降到11克,7歲時回升到14克,以後一直到成年都保持這個水平。1—2歲時的血色素下降就是所謂的生理性貧血。造血原料對成年人來講,由於食物成分齊全,是不成問題的,但對飲食單一的嬰幼兒來講就是個大問題。

為什麼會發生生理性貧血呢?孩子出生後的飲食主要是奶類,蛋白質的含量很充足,但鐵就不一樣了,無論是人奶還是牛奶.鐵元素的含量都不多,這對造血是很不利的。好在孩子出生後體內還有些儲蓄,這就是媽媽留給孩子的。這些鐵貯存在肝髒裏,隻夠半年左右的消耗。

另一方麵,血容量的擴充卻是驚人的,孩子出生後頭一年體重增加2倍,當然全身血容量也要擴充相當的倍數,也就是說,1歲時的血容量是出生時的3倍。頭一年就要生那麼多的血,但原料又不足,隻好節約一下了。每個紅血球少分點兒血色素,用這個辦法暫時度過困難。這個時期的孩子的血色素不低於ll克左右,就不必大驚小怪。3歲以內的孩子,一般在肋緣下1—2厘米都能模到肝髒,質地柔軟,這不是肝炎也不是其它病態,這正是上麵談到的造血工廠遷移的“遺蹤”。生後2—3年內正是造血工廠由肝髒逐步向骨髓轉變的過度時期,這時的骨髓也造血,但因骨髓尚未長成,都是紅骨髓,幾乎沒有潛力,因此造血功能由肝髒與骨髓同時完成。隨著孩子骨骼的生長發育,這一轉移逐步完成,肝髒把造血功能完全移交給骨髓,所以3歲以後就不應該再摸到肝髒了。如果有貧血或感染存在,肝髒可再增大,這就是所謂髓外造血。

小兒免疫係統的生理特點

免疫,顧名思義就是免除疾病。免疫係統實際上就是人體防止疾病的防禦係統。這個係統的功能非常重要,如果免疫係統出了毛病,人在疾病麵前就完全失去抵抗力、那將是十分危險的。幼兒中還常見到一處先天免疫缺陷病,這種病人經常反複感染.抵抗力極差.隨時都可能危及生命。

人的免疫係統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非特異性的.就是對付各種外來的“敵人”(各種病原微生物)一概有效;另一種是特異性的.就是說對付“敵人”是有區別、有目標的。非特異性免疫係統主要包括皮膚、粘膜、淋巴結及白血球。人的皮膚表麵經常附著大量細菌,在區區3平方厘米皮膚上.就有4萬個以上的細菌。但是,這些細菌在清潔的皮膚上不到2個小時,90%以上都會被殺死。這是因為皮膚通過汗腺分泌的汗液以及皮脂排泄的各種脂肪酸形成了酸性外境,使多數病菌不能生存。所以皮膚是人體第一道防線。因此,隻有清潔的皮膚才能成為“防線”,孩子的皮膚一定要經常保持清潔。

孩子的身體還有很多方式和外界接觸,包括消化道及呼吸道。病菌常常隨著食物進入消化道,隨著空氣吸入呼吸道,真是無孔不入。這時挺身而出的就是人體的“化學兵”—粘膜,粘膜能阻擋細菌,還能分泌一種化學殺菌劑——溶菌酶,把細菌溶解殺滅。胃粘膜分泌的胃酸就是一種很強的化學消毒劑,凡是進入胃腸的食物都要經過胃的消毒。呼吸道粘膜分泌的粘液能把氣流中的塵埃、病菌粘住。呼吸道粘膜表麵許多極細的纖毛,這些纖毛有規律地擺動就好像一把掃帚將粘住的灰塵、病菌向外清掃,最後變為痰.通過咳嗽排出體外。一次中等強度的噴嚏能把幾萬個細菌從身體裏趕出去。

如果病菌或病毒突破了皮膚和粘膜這第一道防線,那進入人體後會遇到第二道防線。這就是遍及全身的淋巴組織。淋巴結有深有錢,淺層的在皮膚下就可摸到,如頸部、頜下、腋窩及大腿根部都能摸到像黃豆、蠶豆大小的疙瘩,這就是淋巴結。淋巴結裏有巨噬細胞和其它各種具有吞噬能力的細胞,它像關卡—樣,對侵入的病毒、細菌進行過濾,最後把它們清除掉。

如果淋巴結這道防線也被病菌突破,那就會侵入血液。這時,血液裏的白血球就會立即投入戰鬥,同時在骨髓裏加緊培訓“新兵”,使它的數目增加好幾倍,這就是有炎症時白血球增高的道理。白血球不停地在全身各處遊走,哪裏有病菌入侵.就在那裏與病菌戰鬥。

特異性免疫係統又分為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光談談體液免疫,依靠產生特異性抗體來抵抗某種疾病的辦法,稱為體液免疫。通過刺激淋巴細胞,使其釋放出各種淋巴因子,致使原有的吞噬細胞數目增加,從而增強吞噬能力,同時還能使細胞內加速產生殺菌物,進而消滅侵入的“敵人”,這就是所謂的細胞免疫。

胎兒3個月即由母親輸入少量的抗體,4個月時大量輸入,5個月時胎兒體內的抗體甚至超過母體,7個月以後與母體達到平衡,這是母親給孩子的“武器”。孩子正是靠這些武器在出生後的一段時間內和各種病毒、細胞作鬥爭的。早產兒由於過早地離開母體,沒有獲得足夠的抗體,所以抵抗力很弱,容易死亡。不過,這些抗體不能受用一輩子,母體所給的這些抗體在出生後以3—4周減少一半的速度被消耗掉。到了孩子10個月時,它就被消耗盡了。孩子出生後還能通過母乳獲得各種抗體及有細胞免疫活性的各種細胞,可幫助孩子消滅腸道裏的敵人,因此我們提倡母乳喂養。孩子出生後,除了獲得媽媽援助,自己已開始同“敵人”作戰。在這個過程中,他產生了自己的抗體。3—4個月時孩子體內的抗體隻有成年人的35%;1-3歲時達到60%,4—6歲時達到62%;7—9歲時為成人的78%,10—12歲時86%,13歲時才達到成人的水平。也就是說,4歲以前是孩子的發病率較高,尤其愛鬧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