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一生中要長兩次牙齒,乳牙和恒牙。乳牙是20個,恒牙共32個,各個牙齒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在口腔內,在上下頜各形成一個弧形。剛剛出生的嬰兒口腔骨雖然沒有牙齒,但在頜骨內已經有了牙胚。牙齒是成對成對萌出的,有一定的程序和—定的時間,所以牙齒的萌出也是小兒生長發育的標誌。出生後6—8個月,下麵的乳切牙開始萌出,8—10個月長出側切牙,12—16個月長出第一個乳磨牙、16—20個月乳尖牙萌出,20一30個月第二個乳磨牙萌出。由於每個嬰兒的發育情況不同,有的可能會早一些.有的可能晚些.但如果超過1周歲還不見長牙,就應該找原因了。
嬰兒在長牙時會有不舒服感,有的嬰兒會出現睡眠不安、哭鬧、流口水、喜歡咬東西或吮手指、喝奶時咬奶頭。嬰兒在出牙期,應給孩子吃一些較脆的食物,像烤饅頭片、烤麵包片等,可以幫助牙齒的萌出。
小兒的運動發育
肌肉、骨骼與神經的發育構成運動發育的物質基礎。骨骼是運動的支架,肌肉是運動的動力.而神經是司令部,隨著神經係統的發育與成熟,肌肉才變得有力、靈活、協調。隨著運動的發育,孩子才能對加深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才會形成智力萌芽。
如果把小兒運動的發展簡單地概括一下,那就是從躺臥到起直立行走,由手的無意識動作到有意識動作這兩大類。這—變化基本上是在生後的一年左右完成的,可謂速度驚人。
孩子運動的發育首先是由躺臥到直立行走,俗話說:三翻、六坐、七爬、八站,大致反映了這一過程,其中坐和站是必然要經過的。翻身和爬卻不一定.有的孩子一直都不會翻身與爬、2個月孩子就能抬頭了,仰臥時孩子會嚐試著去抬頭、經過這樣的鍛煉後來抱起直立時頭也能挺住、為坐和翻身打下基礎。3個月時,用上肢能支撐起上半身,如果給他這樣的機會他就能由俯臥而翻向側臥。5個月時用手扶著東西會坐但坐不穩。6個月時能稍稍坐穩,但還是不能坐很久。7個月時孩子能自己在床上爬,如果一醒來就抱,那他就可以跳過這個階段而不會爬。8個月時能扶著東西站—會兒。10—11個月時才能獨自站著。12個月會自己獨立行走。1歲3個月左右已經能走得很好,到了1歲半還能爬梯子或台階。2歲時能跳躍,還會繞過障礙物。3歲以後的幼兒將會跑跳自如。
孩子手的動作也是在逐漸完善的,3個月時,由於孩子的手無意識地觸摸被褥和玩具,慢慢地使這種觸覺變成認識事物的一種方式,這種觸摸就變成有意識的了。6個月以後小兒就可以用手有意識地去拿東西,並且不讓別人拿走。此時由於孩子已經能逐漸坐起,視野變得開闊了,手、眼也逐漸協調,孩子可以比較準確地抓握玩具和玩弄物體。用視覺調節控製手的動作,隨著運動機能的進一步發育,兩隻手開始了協調動作。7個月以後會用一個玩具敲打另一個玩具或是將一隻手上的東西換到另一隻手上,這種動作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越來越完善、細致。10—11個月手指的動作變得更靈活,地上的小東西也可以捏起來。1歲時就學會使用工具了,能用圓圈套在木棍上,用一個東西推動另一個東西,或把一個東西探在另一個東西上。15個月以後就可以拿餐具吃飯了。1歲半時孩子手的動作就比較有目的性。3歲時手的細致動作發展為自己能解開紐扣和穿脫衣服。學齡前兒童可以學會折紙、泥塑、剪貼等。
小兒動作的發育直接影響著智力的萌芽,隨著孩子直立行走,眼手及雙手的協調.視野大大開闊、手動作的細致協調使孩子認識世界更加便利。
小兒體形的發育
現在有關健美兒童的議論很多,什麼是健美,就是從兩個方麵來評價健康的,一是生長發育指標;二是從美的角度來衡量健康。健美的因素很多,但在幼兒身上,可從三個方麵來看,即麵容、脊柱以及皮下脂肪、肌肉。
眾所周知,小孩子有他們特有的娃娃臉——圓乎乎的小臉,眼睛顯得很大,鼻梁不是很高,小鼻頭像個蒜頭,下巴又短又小。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切都會發生變化,使孩子的麵容開始向成年型過度。眉弓會慢慢長高,鼻梁也開始長高,下巴變大,下頜骨出現其所特有的棱角,使臉變長、變方。
看孩子美不美,首先要看孩子長得豐滿不豐滿,如果孩子很瘦就談不上什麼美不美了,因此小孩的的豐滿程度上要取決於皮下脂肪和肌肉這兩個因素。這兩個因素是互為消長的,年齡越小,皮下脂肪的因素越重要;年齡越大,則肌肉的因素就更重要。皮下脂肪的厚度也是衡量孩子營養狀況的指標,標準檢查方法是用卡尺,一般家裏測量隻要用食指與拇指把皮膚捏起來,大概估計一下厚度就行了。年齡越小,肌肉越不發達,孩子的肌肉占體重的具體百分比是這樣的,新生兒占23.3%,8歲占27.2%,15歲占32.6%,17—18歲占44.2%。允足的營養加上適當的肌肉鍛煉,才能使孩子的肌肉逐漸發達。
孩子體形是否健美,還要看孩子體形的變化,人的脊柱上有三個生理性彎曲,形成了我們常說的人體曲線美。它包括頸椎的前凸、胸椎的屑凸和腰椎的前凸,而嬰兒的整個脊柱。2—3個月時孩子會抬頭,開始出現頸曲,6—7個月會坐才出現胸曲,1歲左右會站時才會出現腰曲。體形除了脊柱的三個生理彎曲以外,還有四肢跟軀幹的比例,孩子的四肢要比軀幹短,出生時下肢隻占整個身體的40%;12歲左右,軀幹和下肢的長短就基本相等了,孩子的隨著身體的增長,整個身體的中點也在移動,6個月時中點在臍上,1歲時就移到臍下了,6歲時移到下腹,12歲左右移到即外陰的上部。下肢達到一定長度才能出現勻稱健美的身材,從小預防佝僂病.促進下肢骨骼的生長是很重要的。
小兒的語言發育
對於小兒來說:語言是智力發育的重要標誌。大腦發育不全的孩子一般都有語言方麵的障礙。一般來說,語言可分為口頭語言及書麵語言兩種,孩子從出生至學齡前期是口頭語言的發展階段,書麵語言要到學齡期才開始發育。對於小兒來說,口頭語言階段又分為三個小階段,嬰兒期為語言發育的準備階段;幼兒期為語言發育的初步發生階段;學齡前期是熟練把握語言階段。
孩子一出生就具備一整套完整的發聲器官,喉、聲帶、舌、口腔、唇。當孩子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也就是孩子的第一句話,哭這種原始的“語言”是嬰兒表達感情和願望的惟一方式,隻有媽媽可以理解。孩子哭時吸氣短、呼氣長、正好與說話時的呼吸運動一樣。到6個月以後可以發出單個音節,如ba、ma、da,ha……。但這隻是孩子無意識發出的聲音,不能算是語言。研究表明,孩子是先聽懂語音後明白語意的,因為孩子需要一個理解的過程:孩子靠視覺和聽覺認識了“媽媽”的具體形象及“媽媽”這個詞的聲音,以後又多次重複,使這種聯係在腦子裏固定下來。真正聽懂詞音又聽懂詞義最早要到10一11個月。
從聽懂到會說這又是一個過程,孩子不但要靠眼睛看大人的口形,靠耳朵聽發出的聲音,還要協調自已的發聲器官,控製發聲氣流,才能模仿出語言來。幼兒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隻不過是詞語數量上的積累和熟練程度的罷了,經過語言初步發生階段,已給語言的發育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孩子一般在周歲時就可以叫出物品的名稱,指出自己身上的某些部分,能說一些有意義的詞,如吃、拿……;2歲時會叫爺爺、奶奶、阿姨,會說由2—3個詞構成的,簡單的句子,像我不要糖,給我拿蘋果等等;到了學齡前期能背一些短的歌謠,4—5歲能用完整的句子表達出自己的要求和願望;5—6歲就能讀簡單的看圖識字課本;進入學放期,口頭語言發育基本完成,進入書麵語言的發育階段。
嬰兒時期正是開始學習語言的階段,幼兒語言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他們的思維能力的發展。掌握嬰兒語言的特點,正確教育嬰兒學習語言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小兒的智力發育
智力是一項重要的腦功能。影響智力發育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遺傳因素;二是環境因素。而在環境因素中,營養占著很重要的位置。智力與學習、記憶密切相關。有人說智力是認知功能開發的能力,智力依賴於大腦皮層許多區域。認知功能更為普遍地卷入了整個大腦。
智力是指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判斷、推理、學習、創造等能力。大腦發育程度是智力發展的基礎,人的各種能力都有其發展的最佳時期。如2—3歲幼兒是學習口語最佳時期,3一5歲是幼兒學習書麵語言的最好時期,5—6歲掌握詞彙能力發展最快等等。要使智力發展達到最好水平,就必須抓住最佳時機對孩子進行恰當的教育、訓練和合適的營養。如營養供給不足或不合理,同樣會延緩腦細胞的發育,腦功能也就得不到全麵發揮。
成年人的智力結構主要由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實踐能力五個基本功能組成。小兒的智力結構內容大致相同,但需要從初級階段向最終目標發展。小兒的觀察能力在最初階段隻是感覺、實踐能力的最初階段就是上麵說的動作發育。小兒的記憶能力是由弱漸漸變強的,而思維想象之類比較高級的智力活動是逐步發育起來的。新生兒至幼兒階段為感覺動作思維階段,學齡前期為具體形象思維階段;進入學齡期才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
小兒的各種感覺器官並非一出生就成熟,由於新生兒的中耳鼓室未充氣,並滯留著一些羊水,所以聽覺不靈敏,其聽覺是靠骨傳導實現的,而由於小兒的角膜曲度大,水晶體特別突隆,造成生理性遠視,這樣就不能在視網膜上清楚地成像,再加上眼球運動不協調,所以視覺是不靈敏的;新生兒的味覺與嗅覺已基本健全,但還不是很靈敏。新生兒皮膚的一些觸、痛感覺已存在,但發展很不平衡,像某些部位的觸覺就已很靈敏,如口唇、舌尖、口周、眼、前額、手掌、腳掌,對溫度的改變也較敏感,但痛覺則相對比較遲鈍。
進入嬰兒階段,3個月時聽覺就有定向能力,也就是在聽到聲音後,把頭轉向有聲音的方向,味覺和嗅覺也有所進步,痛覺比以前敏感。小兒的視覺在2個月時就能注視物體,3個月能追隨活動的人和物體,5個月時可以分辨物體的顏色、形狀、並能認人。學齡前兒童的各種感覺均已達到成熟地步,但是,這些感覺隻能認識物體的個別屬性、隻有把這些感覺綜合起來才是知覺,才能全麵地認識事物.達到一定的智力水平。
到了幼兒階段才有知覺的發育,而知覺發育除了身體各部分的感覺外,還有賴於運動的發育。6個月以後的孩子已漸漸地由躺臥而能直立,眼界開闊了許多,通過手、眼的協調,可以把任何能拿到手的物體,充分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去看、去聽、去嗅、去嚐.去摸,去全麵地認識一個物體。隨著小兒學會走路,活動範圍進一步擴大、認識的事物也就不斷增加。總之,不論從數量上還是從深度上,小兒的認識都在不斷發展。
由此可見,智力發育最早始於動作的發育,動作的發育是衡量智力發育的重要標誌之—。動作發育又可分為粗動作和細動作,粗動作先發育,如頭的平衡、坐、立、爬、走的能力都屬於粗動作。細動作後發育,主要是指手指的精細動作發育。另外,一般來說父母們都很關心自己孩子會不會說話,說話早晚。語言發育的狀況比較容易為家長所認識的,一些智力低下的孩子往往在語言發育這方麵比較遲緩而引起了家長的注意。衡量智力發育的第三個標準是對物體的反應能力、醫學上也叫應物能,這是反映孩子對外界刺激的分析綜合能力,如對物體和環境的精細感覺;解決實際問題時如何運用運動器官的能力;對外界不同情景建立新的調節能力等等。
小兒的腦的發育
腦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器官。人體的一切活動,都要靠大腦來支配和調節。人之所以被稱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類的大腦中具有維持和調節全身各係統的生理功能以及精神和智力。人之所以能主宰萬物,沒有腦是不可能實現的。
孩子大腦發育的兩個關鍵時期是:胎兒期(從母親懷孕到孩子出生);嬰幼兒期(從出生到三歲)。
自卵子受精後第18天開始,神經係統的最原始組織就已形成。在第24天前後,神經板即發育成為神經管。這一時期如果發育受到阻礙,就會出現畸形。第35天(懷孕第5—6周)時,胎兒開始出現腦泡。腦泡分別形成大腦、延髓等各部位。母親懷孕的第8周,已可以大致地辨認出胚胎的大腦皮層。至第60天,腦的形態即已初步形成。這個時候整個胚胎才僅為30毫米,可是腦卻已初步形成,這時最容易出現畸形。常常因為是感染、藥物及環境化學品等物質導致。最常見的畸形是小頭症。大部分腦神經細胞在出生前分裂增殖而成,其中懷孕第10—18周增加得極快,是腦細胞生長的第一個高峰;到第23周時大腦皮層細胞結構已經成型。
進入胎兒期後,腦發育仍在迅速發展。由各階段腦重量的迅速增長可體現出來。胎兒4個月時,腦重量僅為20一30克。自第5個月開始,腦發育速度急劇增加,到出生時已接近400克,此時期內,腦的生長主要是細胞分裂,分裂是以幾何倍數增長的。所以腦重量增長得非常快。腦細胞的結構物質是蛋白質,所以這時必須補充蛋白質,才能適應胎兒腦細胞增長的需要。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在妊娠的第—個3個月(妊娠首三月),每天增加蛋白質1.3克,第2個3個月(妊娠中三月)增加6.1克,第三個3個月(妊娠末三月)增加10.7克。
新生兒剛出生時腦的重是為350克,是成人腦重的27%。生後第一年腦發育很快,至1周歲腦約重950克,達成人腦重的72.3%。腦神經細胞的分裂增值將持續到兩歲。以後腦細胞的數目就不再增加,而隻是體積增大。一個人一生都是由最初生成的約140億個腦細胞在工作,這是因為腦掌管意識、思想、情緒,足人體各器官的管理中心,它必須長期記憶各種信息,如果腦細胞也進行新陳代謝的話,那就會造成混亂。這是腦神經細胞與其他係統細胞不同的特點。
到6歲左右,大腦可以迅速準確地傳送信息,大腦皮層各部位之間有了聯係,分工也變得明確。7—8歲兒童的抑製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逐漸增強,他們為進行一些有意識的行為,對語言文字的反應還不完善,但對模仿能力卻很強。9一16歲時,腦的細胞結構與機能更進一步發育,他們會產生聯想、推理、抽象和概括的思維過程。
在正常情況下,頭圍是測量孩子腦發育的指標。人的腦早在出生時就已發育到相當程度,人在誕生時,腦的發育就已成熟。出生時,頭圍為34厘米,到1歲時增至46厘米,從2歲到5歲增長4厘米左右,為50厘米。
小兒呼吸係統生理特點
小兒的呼吸係統不同於成年人,首先是胸廓不同。人的呼吸係統被胸廓保護著,胸骨是前麵的支柱,脊柱是後麵的支柱,兩者之間由半環狀的肋骨連結,構成一個桶狀結構。每兩根肋骨之間又有肌肉相聯;吸氣時肌肉收縮,肋骨向上提,胸廓容積變大;呼氣時肌肉放鬆,肋骨複原,胸廓容積也複原。胸廓底部還有胸肌與肋間肌相配合,一上一下地促成呼吸運動。孩子在直立之前,肋骨是呈水平位的,活動的幅度很小,這樣就一直處在吸氣狀態,影響了氧氣的吸人及二氧化碳的排出。
從吸進氧氣到進入肺泡還需要經過—條漫長的呼吸道,包括鼻腔、喉、氣管、支氣管、毛細支氣管;最後達到肺泡。呼吸道上的纖毛,能清除侵入呼吸道的灰塵、異物。粘膜下層有豐富的血管,它們不但有輸送氧氣及養料的作用,而且還起到溫暖空氣的作用。空氣進入呼吸道後,經過這樣一個漫長的管道到達肺泡時,已經變得既清潔濕潤而且溫暖,為下一步的氣體交換創造了有利條件。
小兒的呼吸道比成人的要短,而比較狹窄。由於整個呼吸道還沒成熟,為了適應生長的需要,呼吸道中的血液供應就必須格外充分。因此,粘膜層的血管非常豐富,一旦發炎,粘膜就更容易發生充血和腫脹,造成堵塞。另外,小兒的粘液腺發育不足,粘膜容易於燥,因此纖毛的擺動就差,造成排除灰塵和細菌的功能也隨之變差。
人的肺髒是一個蜂窩狀組織,在顯微鏡下,無數細支氣管最後都與一串串肺泡連結在一起,像葡萄一樣。肺泡是一層極薄的膜,外層布滿血管,氧及二氧化碳的交換就在這裏進行。小兒的肺髒也是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成熟的。一般來講,孩子長到6—7歲時肺的結構才與成人一樣。與成人相比,初生嬰兒的肺容量隻相當於20歲成年人的1/20倍,小兒由於肺泡數目少,所以肺容量小,但小兒的新陳代謝要比成年人旺盛得多,需氧量相對大,這就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加快呼吸頻率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惟一方法,因此小兒每分鍾的呼吸數比成年人多,年齡越小,次數越多。按每分鍾呼吸次數計算,初生至l歲是30次,1歲至3歲是24次,4—7歲是22次,而成年人隻有16次。別看肺泡小得隻能用顯微鏡才能看到,但如果把整個肺髒內的肺泡都展平,其總麵積可達50-1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