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科學飲食
嬰幼兒生理知識
兒童年齡分期
兒科大夫們習慣地將出生至14歲看作是兒童階段,但實際上應向兩端延伸。生命從卵子受精的一刹那就已開始,到出生時,生命已經在母親的卵巢內延續了9—l0個月,14歲開始,將進入18—20歲的青春發育期。所以,整個兒童時期應劃分為:胎兒期、圍產期、新小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青春發育期。不同時期的常見疾病及保健內容是不同的,父母應掌握好孩子生長發育的年齡段,也是育兒防病的關鍵之一。
1.胎兒期:從受精卵發育為胚胎,直至出生,需在母體內生活9個多月。
2.新生兒期:即出生後至滿月,從胎內到與外界環境發生接觸,保健側重於幫助孩子適應環境,包括喂奶、洗澡、保溫、臍帶護理等。
3.圍產期:圍產期是近年來提出的新概念,是指胎兒7個月到出生後28天。這是一個生命的關鍵時刻,是細胞分裂、胚胎形成和發育的極其複雜的過程,又圍繞著出前後,故而稱為圍產期。
4.嬰兒期:又稱乳兒期,從1個月至1周歲。在這期間,嬰兒的各方麵發育得都非常迅速,尤其是體格發育更為突出。體重的增長與之所需的營養及熱量都成倍增長,由吃奶向吃飯過渡,消化能力還很弱,很容易發生消化及營養紊亂,這一年若不打好營養基礎,對以後的生長發育及疾病有很大影響。
5.幼兒期:從1歲至3歲,有時將出生至3歲以內統稱為嬰幼兒期。這期間是孩子智力發育的黃金時代。
6.學齡前期:3至7歲,體格發育不像嬰兒期那樣迅速,逐漸進入平穩狀態,而智力發育的仍較快。
7.學齡期:7歲至14歲,進入接受教育階段,智力發育已漸漸成熟。
8.青春發育期:14至20歲,此期間是孩子體格發育的第二個飛躍時期。由於內分泌的發育而出現特征,而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生理問題,如月經、遺精、變聲等等。這時給予有關的性知識教育,很必要。
總而言之,在科學育兒的過程中不可沒有年齡分期。父母應當根據孩子各階段的生理及心特征,抓緊育兒的好時機。
新生兒生理特點
新生兒初離母體,身體各器官發育還不完善,生理機能也很不健全,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很差,抵抗力也很弱。因此,呼吸常不規則,甚至會出現呼吸暫停,尤其是早產兒更為突出。新生兒代謝旺盛,需氧量高,呼吸一般為每分鍾35—50次,脈博與呼吸之比為3﹕1。由於血流分布多集中於軀幹和內髒,所以新生兒的四肢容易發冷、手腳常常是青紫色。新生兒心率快但不穩定,為100—145次/每分鍾,發燒、哭鬧及興奮時能達到180—200次/每分鍾,而且新生兒的血壓要比成人低。新生兒在剛出生的一個星期裏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生理現象,如:
1.生理性體重下降新生兒出生後體重會下降,第3到4天為最低,以後又會逐漸恢複。一般會下降體重的3%至9%,若超過10%就有可能是病理性體重下降。7天後恢複到出生時的體重。早產兒的生理性體重下降持續時間較長,一般要延長到2—3周才恢複。
2.生理性黃疸一般新生兒在生後第一個星期內多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一般10天左右可以退盡。這是因為出生時紅細胞很多,並且立即開始破壞,放出膽紅素,使皮膚發黃,這對新生兒沒有影響。但如果黃疸出現早,進展快,就應考慮是否是病理性黃疽,及時請醫生治療。
3.生理性紅斑由於新生兒皮膚柔嫩、彈性好、表麵角質層尚未發育好,出生後皮膚與衣物等摩擦引起紅斑,一般會持續幾天;還有一種因母親的胎盤毒素和內分泌等因素引起皮膚過敏紅斑,叫中毒性紅斑,1—2月後也會自行消退。
4.生理性乳房腫脹新生兒出生後1周左右會出現乳房腫脹現象,這與性別無關,2至3周後會消退.這是由於在出生前受母體激素影響的結果,不要自己擠壓,以免引起感染。
5.馬牙馬牙又稱板牙,是長在牙根上的乳白色的小圓點,約芝麻或半粒米大小,俗稱馬牙。馬牙的發生、發展、脫落的過程是一種正常的生理代謝過程,即使一時不脫落,也不要用針去挑以免造成感染。
6.螳螂嘴新生兒口腔內兩側頰部各有一塊隆起的脂肪墊,俗稱“螳螂嘴”,是正常現象,有利於吸奶。
7.假月經有的新生兒出生後1周或更晚一點會從陰道排出少量血性物質,持續幾天後消失,這也是胎兒在母體內受母親雌性激素影響而造成的,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可以聽其自然。
新生兒的心理特點
新生兒生下幾天之內,眼睛就能追隨運動的物體,對光有反應,出生後7天就可以看清東西,尤其喜歡圓形的畫麵。可以感覺出聲音的方位、頻率。嗅覺、味覺敏感,新生兒聞到氨水味和不暢快氣味時會把頭轉開,他們能很好的辨別甜牛奶和苦中藥,用奶瓶喂中藥,他會用舌頭把奶瓶頂開。觸覺也很靈敏,甚至比成人還敏感,當媽媽用溫柔的手撫摸或輕輕拍打新生兒時,他會很安靜。新生兒的這種撫摸性反應也說明了母親的反複愛撫對新生兒是必不可少的。母親初次抱起自己的孩子時,除了默默地注視之外,總是應花許多時間輕輕撫摸孩子的皮膚,新生兒一出生就應與母親皮膚接觸,母親反複的撫摸,可以解除新生兒的“皮膚饑餓”。
反射活動是新生兒比較明顯的活動,是先天具備的。一般表現為握持反射、擁抱反射、覓食反射,當然原始反射還有許多,如頸牽伸反射、放置反射、跨步反射、防禦反射等等,一般在3個月消退。新生兒通過各種反射活動不斷地得到訓練,慢慢地就能夠控製環境的一些小的方麵,但這時的活動極不協調,例如能注視一個物體,但不能同時向物體伸手,也就是說,視覺和運動能力還不能協調。
一直以來人們覺得新生兒是沒有“頭腦”的,隻關心新生兒的生理和疾病防治方麵,沒有注意到他們的行為表現。因此,我們應多注意觀察新生兒的行為表現,從而了解幼小生命的內心世界。
嬰幼兒生理特點
1.出乳牙大多數嬰兒在6—8個月開始長牙,一般來說,在一周歲以內長牙都正常,但如果一周歲以後還沒有長牙,就可能是佝僂病的一種表現。出牙的順序一般是最先出下門牙,一般1歲時出牙6—8顆,2歲左右才出齊20顆乳牙,出牙的數目大約等於嬰兒月齡減4—6顆。
2.前囟閉合前囟閉合一般在12一18個月。如果閉合過早或過遲,都可能有疾病。
3.身高和體重嬰兒期生長很快,嬰兒出生後第1年能增加25厘米,其中前3個月增長數比後6個月增長數多。體重在第1—3個月每月增加0.7—0.8公斤,第4—6個月,每月增加0.6公斤,第7—12個月每月增長0.5公斤,1歲時其體重是出生時的3倍。
4.嬰兒的行為能力也是在不斷進步的:
第2個月:頭能隨著聲音轉動,滿2個月俯臥時有抬頭的傾向;
第3個月:能用兩臂撐著俯臥,可以抬頭,可以均勻地擺動手臂;
第4個月:扶著能坐,俯臥時用手撐著可以抬起身來,手能抓住東西;
第5個月:靠著能坐穩,扶著能站起來,抓東西很牢;
第6個月:學會拇指和其餘四指配合(對拿功能),會翻身,會自己坐起來。嬰兒躺著能探起頭部看到腳,並能把腿抬起,用手抓住腳;
第7個月:能熟練地爬,會拍手,扶住欄杆可以站著;
第8個月:扶著東西時可以站起來,再坐下,躺下;
第9個月:能爬得很好,扶著欄杆能走,會用手指東西;
第10個月:可以獨立站一會兒,會扶著東西學步走路;
第11個月:開始走路,但不穩,會彎著身子從地下拾東西,會把一件東西放在另一件東西上麵,也會取下。
第12個月:會獨立走路,能獨自用碗喝水,而且能完成一些簡單的委托任務。
5.幼兒期行動能力發展快,但體重每年隻增長2公斤、身長增加10厘米。中樞神經發育也較緩慢,但行動能力發展快。如15個月時就能走得很穩,18個月會獨自爬樓梯,2歲能雙腳跳起,3歲能脫簡單衣服。這時表達能力也發展很快,會用表情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從l歲半到3歲,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很快,成為語言的飛躍階段。2歲時可出現多詞句。
嬰幼兒的心理特點
嬰兒期是孩子的情緒、情感急劇形成、分化、豐富、發展的重要時刻,豐富多彩的環境刺激和母愛對嬰兒腦的發育起著重大作用。嬰兒在母親懷裏吃奶時,看著媽媽的微笑表情;感受著媽媽的撫摸;聞著媽媽身上的氣味;聽著媽媽的聲音,孩子從這一係列的交往中感受到母愛。
嬰兒的笑是從無意識發展到有意識的,笑和相互注視在父母和嬰兒關係上起著重要作用,通過笑和慈祥的注視,父母把感情表達出來給嬰兒。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說話之前,哭就起著語言的作用,讓母親及時了解他們需要。大多情況下,嬰兒哭是正常現象,而且有助於肺的發育,應了解哭與疾病的關係,以便對孩子進行治療。6個月嬰兒就可以用喊聲來表達惱怒情緒。
此時的嬰兒已經開始積極地探索周圍環境。比如看到什麼都想要伸手去抓一下,或者用一個物體去敲打另一個物體,而且還會自言自語,其實這時嬰兒的語言能力也在發展。這時候的嬰兒對陌生的環境會表現出害怕,不願意長時間離開母親。
嬰兒的生活環境裏應經常更換不同的色彩,如:有色氣球、一些帶有響聲或有反應的玩具以及優美的音樂旋律,具備了豐富多彩的環境刺激,孩子的大腦就會不斷接受新刺激,這樣不僅不會損壞大腦的發展,相反還會促進大腦的發展。如果想讓嬰兒有開闊的眼界、愉快的情緒及智力的增長,母親就應該經常抱抱嬰兒,通過皮膚接觸、愛撫和逗樂來達到這一目的。
如果孩子長期得不到母愛及環境刺激,孩子就會出現夜驚、拒食、消化紊亂以及大腦發育緩慢等等症狀,變成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而且出現神經症、精神病以及形成病態性格的機率很大。愛和豐富的刺激能促進嬰兒大腦的發展。
嬰幼兒健康和心智發展狀況判斷
孩子是否健康以及是否具有健全的智力,是有一定的指標的。
嬰兒出生時一般約長50厘米,重約3000克。新生嬰兒以第一聲啼哭表示他降臨人世。洪亮的哭聲表示新生兒身體健康,如果剛出生的嬰兒不哭那就意味著孩子有問題。以後嬰兒會用哭來表示自己的某種需求,如:饑餓、尿布濕了、衣服穿得過熱過冷也會哭。
除了哭外,嬰兒還有許多本能行為,例如:吮吸、排泄、嘔吐、打噴嚏、打哈欠、伸懶腰等等。通過反射實驗也能檢驗嬰兒的神經係統發育是否正常:若用手指輕碰新生兒的嘴唇,他就會做出吮吸的動作;如果突然改變新生兒的姿勢、他會雙臂先外展,後又收回;用手指輕碰新生兒的臉部,靠近嘴邊的地方,嬰兒會轉頭尋找;若碰到新生兒的手掌,他的手指會緊緊地抓住碰他的東西,其抓握能力之大甚至可把他自己吊起來。
嬰幼兒心智發展狀況可從下述幾方麵進行判斷:
1.視覺:出生後六周,嬰兒已經能出現整個臉部的笑的表情。嬰兒在兩個多月時,眼睛就可隨著物體轉動180度。三個月時,嬰兒認出母親和家人的臉。
2.聽覺:嬰兒出生後不久就可以聽到聲音,但自己不會找聲源。在四個月時,嬰兒就可區分出母親和別人的聲音,聽到母親的聲音就會表現格外高興。五個多月時,嬰兒就會隨著聲音去尋找聲源。
3.注意行為:三個多月開始,嬰兒就能辨認出奶瓶和區分母親與外人,能辨認生入和熟人,就能短暫地集中注意一件新鮮事物。
4.語言:從十一個月開始,嬰兒就能模仿成人的語言,能夠說幾個簡單的詞。一歲到一歲半時,便能理解大人的語言;一歲半到三歲間,可以把詞組成句子以表達自己的思想並和別人交流。
生長發育的指標
衡量小孩生長發育的狀況的方法及標誌很多,如身高、體重、坐高、頭圍、胸圍、皮下脂肪厚度、肺活量……在這麼多的指標中身高、體重是最具代表性的綜合性標誌。
1.體重。在小兒整個生長發育曆程中,不論身體哪個部分增重,都能從體重的增加上反映出來。新生兒出生時體重平均3-3.5公斤,出生後3-4天內因吃奶少、排泄多,體重下降,以後隨著攝入量增加,體重加重,出生後第10天左右恢複到出生時的體重。為方便計算,各年齡期小兒體重的計算公式為:
1—6個月:體重(公斤)=出生體重十(月齡*0.6)
7—12個月:體重(公斤)=出生體重十(月齡*0.5)
大於1歲:體重(公斤)=8+年齡*2
2.身高。身高主要是反映骨骼的增長,但內分泌係統的發育及消化營養係統的狀況也能被間接地反映出來。出生時平均身長50厘米。生後1年增長25厘米。以後每年平均增長約5厘米。
衡量生長發育,除去身高、體重外,還有其他指標。這些指標從不同的角度顯示出孩子生長發育及營養狀況:
3.頭圍:人的顱骨外麵僅包著一層較薄的頭皮,測量頭圍就能比較準確地反映頭顱及大腦的發育狀況。頭圍的測量方法很簡單.用皮尺調頭的周徑,前麵以眉心為準,後麵以枕骨最突出處為準。初生時的頭圍為34厘米左右,頭半年長8厘米,後半年長3厘米;第二年全年隻長2厘米;第三、四年分別長1.5厘米;以後一直到10歲總共隻長1.5厘米,1歲約46厘米,6歲50厘米。
4.胸圍:胸圍主要反映小兒胸廓的發育,測量方法與測頭圍相似,用皮尺測胸廓的周長。胸圍大小。出生時小於頭圍1-2厘米,約34厘米。6-12個月胸圍和頭圍大致相等,1歲後胸圍逐漸大於頭圍,約47厘米,2歲約49厘米,3歲約51厘米、4歲約53厘米,5歲約55厘米,6歲時胸圍約56厘米。女童的胸圍較男童約小1-2厘米。
5.指距:令孩子兩上肢向兩側平伸,手掌向前.測量兩手中指尖之間的距離,即為指距。指距反映上肢的生長發育。
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孩子的生長發育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及控製,主要是遺傳及環境兩大類。遺傳是先天因素,環境是後天因素。
影響孩子生長發育的因素很多,首先是生長發育的周期性。有人認為,幼兒生長的加速是有周期性的,和太陽的活動周期有關,50年為一大周期,l0——20年為一小周期。如果出生在太陽活動周期內,幼兒的生長就慢;出生在太陽非活動期內,則生長就較快。季節對於孩子的生長發育也有影響:如果在8、9月以後出生,那麼孩子長胖較快,在8、9月份以前出生的孩子,身高的增長得較愉。有的孩子苦夏,到了冬天才長胖,可能也就是這個道理。在環境因素中最重要的還是營養,牛奶喂養的孩子,3—4個月以前往往生長不是很令人滿意,而以後就能超過母奶喂養的孩子,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是因為母乳中的各種營養成分,很容易被孩子吸收和利用,而牛奶喂養的孩子剛開始會感到不適應,所以長得慢,以後逐漸適應了,長得也就快了。一般,到了3—4個月以後母乳減少了,所以這期間母乳喂養的孩子生長發育反倒落後於牛奶喂養的孩子了。疾病是影響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影響發育的疾病,如佝僂病、克汀病;一些慢性病,如結核等。
小兒骨骼發育
人體的骨骼係統由兩大類骨組成,一類形狀為扁平狀的叫扁平骨,如顱骨、肩胛骨、骸骨等;另一類形狀為長管狀的叫長骨,如腕骨、尺撓骨、股骨、胚排骨。這兩種骨的生長方式也不同,軟骨組織逐漸變為堅硬的骨組織叫骨骼生長即骨化過程,因而所謂的骨齡通常以腕骨作為標準、人的腕骨一共有8塊,包括舟骨、月骨、三角骨、豆骨、大多角骨、鉤骨、頭骨及小多角骨。這幾塊骨頭的骨化中心出現,有著明顯的年齡上的先後順序:小兒6個月時出現頭骨及鉤骨,三角骨在1至3歲時出現,月骨及大小多角骨在4至6歲出現,5至8歲出現舟骨,9至13歲出現豆骨,還有其他各處的骨化中心均嚴格地按照年齡限製出現及發育。在正常發育情況下,年齡與骨齡是相符的,如果不相符就說明可能有內分泌調節方麵的疾病。
小兒牙齒發育
嬰兒出牙了爸爸媽媽一定很高興,出牙在孩子的一生中是有劃時代的意義的,出牙意味著小兒的食物將由隻能吃奶到能吃固體食物,食物通過咀嚼在口腔內進行初步消化,給消化係統帶來根本性的變化。豐富的食物將帶來各種營養,使嬰兒的身體更加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