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空杯心態:鬆開手才可能擁有更多(1)(1 / 3)

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大學時以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

著名學者、文學家 林語堂

1.鬆開的手擁有得更多:不要為五分錢喪失三萬元

在職場和生活中,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就是抓住了一樣東西後,怎麼也不願意鬆手。這樣導致的結果,往往就是無法繼續成長、超越,導致因小失大、後退乃至更嚴重的錯誤。

一位女總裁講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實故事:

一天,她正在廚房做飯,忽然聽見從客廳裏傳來4歲的兒子非常恐慌的聲音:

“媽媽!媽媽快來呀!”

她一聽,趕緊跑到了客廳,發現兒子的手卡在一個花瓶中出不來了,因此痛得哇哇直叫。

她想幫兒子將手從花瓶中拉出來,可試來試去就是不行。看著兒子臉上掛滿了淚水,她急壞了,情急之下找來一個錘子,小心翼翼地敲破了花瓶。

費了很大的勁,兒子的手終於出來了。這時她看到兒子的小手緊緊攥成了一個拳頭,怎麼也不鬆開。

等她將兒子的拳頭小心地掰開後,這才徹底鬆了口氣:孩子的手沒事,他的小手心裏緊緊攥著的,是一枚5分錢硬幣。

這讓她哭笑不得,因為剛剛被她敲碎的,是一個價值3萬元的古董花瓶。

原來,淘氣的兒子不小心將幾枚硬幣扔進了花瓶,他想把硬幣取出來,可由於緊緊攥住硬幣的拳頭大過了瓶口,於是就怎麼也出不來了。

她不由問兒子:“你怎麼不把手鬆開,放下硬幣呢?那樣你的手就可以出來了,媽媽也就不必打碎這個花瓶啊!”

兒子的回答卻是:“媽媽,花瓶那麼深,我怕一放手,它就跑掉了啊!”

為一枚5分錢的硬幣,砸碎了一個價值3萬元錢的花瓶,這個故事聽上去未必太可笑了。

但笑過之後,大家卻一致認為:雖然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4歲孩子身上,但其實這種現象在成人身上也普遍存在。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職場中的人,正是由於將手中的東西抓得太緊,最後導致了因小失大。因此,要懂得空杯心態,擁有空杯心態才能使你擁有更多。

2007年10月,一則消息引起了世界的矚目:20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美國的前副總統戈爾。

對關心政治的人而言,戈爾並不陌生。他曾擔任美國副總統的職務8年,政績顯著。2000年,他競選美國總統,贏得多數選民的支持,比布什多50萬票,但在決勝負的“選舉人票”上,卻以5票之差失敗。

根據美國的司法裁定,布什成為總統,而戈爾隻能算是總統選舉的敗北者。

很多人都為戈爾抱不平,但戈爾卻說:“我強烈反對最高法院的決定,但為了國家統一和民主製度,我接受落選的結果。”

不少人如果經曆這樣的失敗,肯定心存怨氣。但戈爾卻表現得很平和,並且立即將目光投向關係人類生存的地球環境問題,將主要的精力,用於呼籲解決日益威脅人類生存的溫室效應問題上。

7年來,他做了上千場演講,並拍攝了一部名為《一個艱難的真相》的紀錄片,讓更多人認識到溫室效應的嚴重性。開始時,他是孤獨的,不僅要麵對大眾的冷漠,還要麵對對手的抹黑和打擊,但這並沒有澆熄他為人類和地球命運奔波呼號的熱情。

這位曾經落敗的候選人,更像一位視野遠大的賢者。終於,他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很多人受到了他的積極影響,他也最終獲得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高度肯定。

在獲得諾貝爾獎後,有記者問他:“你是否還會去競選美國總統?”

戈爾微微一笑,說:“這世界上有比當總統更偉大的事業,我為什麼還一定要走那條路呢?”

鬆開手,放下失敗,敢於重新再來,反而會迎來人生最大的超越。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總會有一些不甘心丟掉的東西,但是很多時候,緊攥著這些東西隻會使你失去更多。不要緊攥手裏的東西不放,其實懂得放下才會擁有更多。

將手中的東西抓得太緊,會因小失大,甚至導致悲劇的產生。因此,要懂得空杯心態,擁有空杯心態才能讓你擁有更多。

2.倒空自己:最大限度激發生命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