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發展呼喚人才戰略規劃
前沿
作者:葉茂康
日前,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在北京發布了2011年度行業調查報告。當看到報告中列出的行業所麵臨的首要挑戰仍然是人才問題時,筆者不由—聲歎息。人才難題,反複提出,已有經年,為何就是無法破解?也許,當是有關各方認真坐下來,從行業整體發展的層麵對人才問題進行戰略規劃的時候了。
有必要先指出的是:所謂公共關係人才,本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如果細分一下,至少可以分為初、中、高三個層次。一個嚴峻的事實是:這三個層次的公共關係人才,目前似乎都告匱乏。這就頗值得業內有識之上反思。
初級人才:先天有所不足
不妨先來談談初級人才問題。初級人才從何而來?從理論上說,自然應由高校輸送。但實際上,高校自身所能培養的,充其量隻是潛在的人才。高校畢業生要想真正成為公共關係行業的初級人才''一般需要在畢業前,先行進人專業機構,經曆少則3個月多則半年以上時間的實習和鍛煉,才能完成從理想到現實的這一步跨越。
不言而喻,向行業輸送潛在人才的職責,主要應由高校公共關係學專業來承擔。但問題馬上就來了:目前全國隻有16所高校設置了公共關係學本科專業。以每年每個專業平均招收50名學生計,一年最多也隻能輸送出800人,遠遠不能滿足行業快速發展所造成了新人補充缺口。更何況,據筆者所知,許多公共關係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後並沒有進入公共關係行業。個中原因,十分複雜,不作妄議。但結果是很明白的:行業新鮮血液的補充,儼然成了一個大問題。
有人會問:難道隻有公共關係學專業的畢業生才能做公關嗎?公共關係機構就不能從別的專業的畢業生中物色合適的人才?這一質問,自然有理。事實上,這麼多年來,—直有相當多的非公共關係學專業學生熱衷於投身公共關係行業,各專業公共關係機構也從他們當中招收了一批新人。平心而論,不少非專業畢業生在這一行業裏幹得挺不錯,有些佼佼者甚至遠勝某些科班出身者。而從專業公共關係機構的角度來說,引進新人也有個渠道和配置多元化的考慮,以形成人才的優化組合。問題是,一些非專業出身的大學畢業生,往往由於缺乏係統的公共關係學理論和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背景,在實習或剛就業時,容易存在幾方麵的先天不足:一是對公共關係工作性質的片麵理解(如根本搞不清公共關係和營銷的區別);二是公共關係專業技能的相對薄弱;三是對公共關係職業的挑戰性、艱苦性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所以湧入行業者雖眾,堅持做下去者卻似乎並不是很多,不少人甚至實習一段時間後就不辭而別了。這就令一些專業公共關係機構的管理者頗為傷神。
據筆者所知,眼下有些專業公共關係機構,為能補充到高質量的新人,頻頻與各相關高校聯係,或開展聲勢浩大的校園招聘活動,或直接要求學校相關專業擇優推薦。這些做法,固然有效,但也有限。尤其當一些專業公共關係機構都紛紛這麼做的時候,其實際效果就在互相衝撞中被稀釋掉了。
中高級人才:培養機製缺失
初級人才的先天不足,多少影響了中級人才隊伍的成色。所謂中級人才,一般是指專業公共關係機構中部門主管(經理、高級經理)一級的人才。這一層次的人才,大多至少已有了3-5年的從業經驗,能獨立帶領一個團隊,完成特定項目的策劃和實施。目前行業中最緊缺的,似乎就是這一層次的人才。而一些專業公共關係機構竭力想挖的,也正是這一層次的人才。
中級人才從何而來?從邏輯上說,自然是從初級人才中培養和造就出來。但實踐證明,初級人才決不是僅靠熬上幾年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成為中級人才的。這有一個培養機製的問題,包括放在什麼崗位什麼項目上鍛煉、提供什麼樣的培訓和提高機會等等。這不僅對一些非公共關係學專業的畢業生尤為必須,即便那些科班出身者,亦有在實踐中進一步感悟、總結和提升的需要。正如《有效的公共關係》所指出的:大多數公共關係從業人員都是作為傳播技術人員進入這一行業的。但他們不應一直停留在這一層次,而應逐步成為公共關係管理者,逐步具備環境研究、戰略思考和管理谘詢的才能。這也是眾多初級人才剛跨入這一行業時所憧憬的職業願景。
但遺憾的是,不少專業公共關係機構還沒有這樣一種人才培養機製,而高校和社會機構似乎也沒能為公共關係專業人才的提升,提供比較理想的培訓機會。毋庸諱言,迄今為止,在一些公共關係機構中,重使用輕培養的現象還比比皆是。其結果是:許多初級人才幹了幾年,隻是在重複做著一些較低層麵的工作,雖然經驗也積累了不少,但在理論修養和操作技能上並沒有太大的提高,充其量隻是一個“熟練工”而已。這批人中間,有的因為不能忍耐這種重複勞作而選擇了退出,有的後來雖勉強被公司提拔到主管一級的崗位上,但其總體素質和崗位要求仍是有相當距離的。由於行業人才緊缺,這部分人也成了“香餑餑”,成為一些公共關係機構競聘的對象。但有些公共關係公司老總或企業公共關係總監私下也不無議論:那些高價挖來的所謂中級人才,在實際使用中並沒能達到他們的期望值。於是,他們隻好想方設法再去挖人。這就更加速了公共關係行業人才流動的惡性循環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