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岸大學生企業社會責任認知研究(2 / 2)

此外,性別對CSR期望產生部分影響。總體而言,女性大學生比男性大學生CSR持有較高的期望,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因為女性比較善解人意、同情弱者的緣故。而學曆和專業因素對CSR期望沒有顯著影響。

前人研究指出,企業主對經濟責任的認同度最高,其次是倫理、法律和慈善責任。結合本研究的發現,證實了企業主與公眾由於所處位置不同,對CSR的認知也存在差別。因此,企業若希望自身CSR表現得到公眾認同,就應按公眾期望調整自身的想法、行為,這樣既能更好地提高社會福利,對企業長期發展也有積極作用。

2、大學生了解CSR的渠道

大部分大學生對CSR有興趣,但其中多數人隻是被動接受CSR信息。那麼企業如何通過恰當、有效的信息渠道傳播企業信息成為關鍵問題。本研究發現大學生較依賴的信息渠道是紙質媒體、電視及他人分享,值得注意的幾點有:

1)大陸學生對SNS網站的依賴程度比台灣大學生高很多。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大陸近年來微博等SNS網站發展迅速,許多企業在微博上開辟戰場,向消費者傳達企業信息,相對而言,台灣企業通過Facebook傳遞企業信息的主動性則沒那麼強;另—方麵,台灣學生更傾向於將Facebook其當作娛樂、交友的工具,非獲取商業類信息的通道,較多受訪者也表示會對網絡上的信息真實性及背後動機持懷疑態度。

2)台灣大學生對“課堂”渠道的認同度較高,筆者在訪談中了解到,台灣高校對倫理議題非常重視,許多高校都針對各個科係設置相關的倫理課程。因此台灣學生也希望能在課堂上得到CSR知識及企業CSR案例的分享。

3)大學生們很重視“親身經曆”渠道,受訪者對“親身經曆”有兩層理解,一是親身參與,即參與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活動之中,以一己之力為社會做出貢獻;一是作為CSR的受益者,如享受到企業教育資助、企業投資建設的綠化園地等。這說明企業若要提高大學生的CSR滿意度,可從這兩方麵著手,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或受益度。

4)大學生對電視媒體的依賴逐漸轉移到網絡媒體。台灣受訪者則表示,台灣媒體環境常因過於娛樂化,置入性營銷泛濫等廣受詬病,而CSR應是真實嚴肅的,不是企業在電視上當作口號呼喊而已。這點顧慮對大陸學生而言相對不明顯。相關建議

首先,企業應保證自身運營的合法性,積極履行慈善責任與倫理責任,尤其當企業主要麵對的是大學生市場時,應選擇與大學生相關性較強的CSR項目,讓大學生融入企業的CSR建設中。如設立教育基金;讓學生作為誌願者參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活動;邀請學生參訪企業、了解有關企業的社會責任理念等等。學生是富有理想、激情和執行力的群體,如能在真誠反饋社會的前提下將這股力量運用到CSR行動中,既能造福人民,又可為企業樹立聲譽,學生們也能從中得到鍛煉,會是更好的“三贏”結果。

對媒體而言,兩岸媒體可應公眾需求增加對CSR議題的報道,通過輿論監督敦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向公眾普及CSR知識與前沿理念,培養公眾的理性道德思維,提高公民素養。

對政府而言,企業部分社會責任的法製化是社會發展的走向。從一些知名跨國企業的案例來看(如Nike),施加外力能敦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進而內化為企業的自我要求,而國家暴力機器無疑是最有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