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重返亞太”對中國能源戰略的影響(2 / 2)

美國在2012年11月日均生產1165.4萬桶包括石油、汽油和液體生物燃料在內的液體燃料。沙特阿拉伯在同期的產量是每天1125.2萬桶液體燃料,這幾乎全部來自原油。頁岩技術的不斷成熟,已幫助美國超越沙特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液體燃料生產國。與美國相比,中國的液體燃料自給率太低,因而能源供應安全形勢日趨緊張。然而,中國擁有非常豐富的可燃冰、頁岩氣等新型能源資源,是世界上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的第三大凍土大國,凍土麵積達215萬平方公裏,具備良好的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賦存條件和資源前景。頁岩氣可采資源潛力為25.08萬億立方米(不含青藏區),與中國陸域常規天然氣相當,與24萬億立方米的美國頁岩氣潛力水平相當。能源獨立的關鍵瓶頸是技術,隻有技術攻破了,才會爆發出產業聚變的能量。因此,中國能源戰略的長遠目標一定是能源獨立,所以中國必須在技術和創新上夯實基礎,積極研究和跟蹤重大能源技術的變化趨勢,加大頁岩氣等非常規能源勘探、開發的科技投入,特別是提升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隻有這樣,才可能為新一輪能源革命提供戰略技術儲備,實現中國能源戰略的長期目標。

中國的原油進口的分布及結構與美國相比也並不理想。2012年中國十大原油進口國分別為沙特、安哥拉、俄羅斯、伊朗、阿曼、伊拉克、委內瑞拉、哈薩克斯坦、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特以5392萬噸居第一,中東諸國合計1.3億噸,幾乎占了中國原油進口的一半。中國原油進口與美國相反,高度依賴中東,與其他同樣高度依賴中東原油的進口國存在較大競爭性,且中東原油出口易受地緣政治影響。除中東外,其它原油進口來源分散,運輸距離過遠,如安哥拉、委內瑞拉都在地球另一半,上萬公裏的運距大大推高了原油的成本。除了安哥拉屬低硫外,其它基本屬於高含硫石油,原油品質也不高。盡管如此,縱觀中國石油進口的形勢,近期還必須明確中東這一主渠道,必須樹立大能源觀,進一步加強與東亞地區能源進口國合作,爭取共同開發周邊國家如中亞、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共同開發中東地區油氣資源,共同開發輸油輸氣通道和戰略管線,增加多元化能源供給,在“中東向東”的大格局下,打通中亞和中東的陸上通道,增強全球能源供給能力。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供應不足必將成為製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能源供給的安全與否直接影響國家經濟安全。而美國“能源獨立”和“重返亞太”戰略導致的全球能源格局和戰略布局調整,也將使中國能源發展和安全麵臨更為嚴峻的挑戰,中國必須打破能源封鎖鏈,實施能源突圍戰略。中國要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盡快從區域大國成長為世界大國,能源問題就必須得到徹底解決。美國欲扼製中國發展,確保其世界霸主地位,在能源問題上,必然會與中國競爭,有機會就出難題,發生爭端就製造麻煩。這些狀態將極有可能成為隨時發生且無法回避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