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識字教法新探

教學·教研

作者:賈明豔

又和低段學生走到了一起,不到一個學期,我就開始感到困惑:雖說是入學不久的學生,但是對於一些篇幅較長的課文不但要讀通,而且同時要會認會寫大量的漢字,怎樣處理課時的問題呢?學習課文和識字的順序到底該怎樣安排?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識字上還是理解課文上?《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至二年級的教學重點”。因此,識字是一、二年級語文課的教學重點。而教材中每一篇課文的設計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漢字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漢字,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感受漢字的形體美,豐富學生的語言。我嚐試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因文而異”讓分散識字更有效

近幾年,隨文識字成了識字教學一種新的模式,和以往識字教學不同的是:通常,我們是把從課文中提煉出來的生字,專門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學習,這樣,語文課也就變成了生字的專題教學課。這樣的方法似乎是很科學的。可是,一旦離開了具體語言環境的生字學習,即使認會了也未必會用,就算有老師多方麵的講解、強調,學生們也未必能真正理解字的意義。學生學習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它們存在於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成了隨文識字的優勢。我發現一二年級課本中很多要求認識的漢字,在課題中就出現了如《爺爺和小樹》《荷葉圓圓》,因此,可以在揭示課題時,就讓學生識字。有些生字出現在課文中,字義不大好解釋,所以可以采用隨文識字,邊講解邊記憶。比如《烏鴉喝水》中“漸漸”這個生字,就可以在先理解的基礎上,邊理解意思邊識記字形,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當然,我認為並不是所有課文都適合隨文識字,如果勉強使用反而會把一篇融會貫通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影響教學效果,所以分散識字還是要結合所教課文因文而異,使它的作用有效發揮。

二、“因字施教”,針對不同的識字內容采取多種教學方法

一、二年級的識字教學課堂中,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拆一拆、猜謎語等方式是老師們最常用到的方法,早已被學生熟悉,但是對低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喜歡也樂意接受更新奇的學習方式,希望用一種有趣的方法去認字識字。因此我在備課中努力嚐試利用一些新奇的方式幫助學生認字識字,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

1.追根溯源識字

我覺得用這種方法教學的有兩類字。一種是字形比較簡單,雖然當時記住了,但終究因為不是徹底理解意思而在運用時出現錯誤。例如“虹”字,課堂上很多學生會用加一加或換偏旁的方法記,但是在寫“彩虹”時往往寫成“彩紅”,原因就是課堂上隻記住字形而沒有完全理解字義。我出示“虹”的甲骨文,學生很快明白,“虹”字是因為彩虹形狀像蟲子才寫作蟲字旁的。另一種是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去記都比較牽強的字。如本冊書31課《回聲》中出現的“碰”字,如果我們可以將漢字的演變過程用課件呈現出來,學生們就能記住生字。

2.偏旁表意識字法

識字的方法很多,利用偏旁部首幫助學生識字,也是可行的方法。比如火箭的“箭”字,上邊的竹字頭就表示了整個字的意思,所以利用這樣的方法就可以幫助學生把這節課中出現的偏旁表意的字進行識記,比如“栽、載、裁”這樣一來,學生不但記住了生字,而且也區分了形近字,不會再出現對錯號的現象。

3.相同規律歸納識字法

想到這個方法得益於聽李霞老師的一節古詩教學課,識字八中,出現了“嫦娥”兩個字,這兩個字本身並不難記,加之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因為這兩個字出現在最後一個識字單元,學生已有了一定的識字能力,所以掌握起來比較輕鬆。但是,我希望能用這兩個簡單的字挖掘一些更深更有效的內容和識字的方法。經過仔細琢磨,我發現這是一對隻有兩個字進行組合才能表示意義的字,於是我想到之前學課文《酸的和甜的》中記過的“狐狸”、“葡萄”四個字以及《我要的是葫蘆中》這課中的“葫蘆”兩個字,這樣我帶著學生回憶了這幾組詞,不但總結了方法,而且又讓學生對之前學過的字進行複習,有效防止返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