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菘《醉鄉日月》記雲:鬆脂蠲百病。每糯米一鬥,鬆脂十四兩。別以糯米二升和煮如粥,冷著小麥曲一斤半,每片重二三兩,火爆幹搗為末,搗作酵。五日以來候起辦炊飯米,須薄之,更以曲二十片火焙幹作末,用水六鬥五升、酵及曲末飯等一時攪和入甕。甕暖和如常,春冬四日、秋夏五日成。
又雲:酒之酸者可變使甘。酒半鬥,黑錫一斤半令極熱,投中,半日可去之矣。
《南史》記虞有鯖,雲可以醒酒,而不著其造作之法。
魏文帝詔曰:且說蒲萄,解酒宿酲,淹露汁多,除煩解熱,善醉易醒。
《禮樂誌》雲:“柘漿析朝酲”,言甘蔗汁台酒病也。
《開元遺事》雲:興慶池南有草數叢,葉紫而莖赤,有人大醉過之,酒醉自醒。後有醉者摘而嗅之,立醒,故謂之醒醉草。
《五代史》雲:李德裕平泉有醒酒石,尤為珍物,醉則踞之。
【原文】
飲器十一
上古汙尊而飲,未有杯壺製也。
《漢書》雲“舜祀宗廟,用玉”,其飲器與?然事非經見,且不必以貯酒,故予不達其事。
《周詩》雲:兕觥其”。
周王製:一升曰爵,二升曰斛,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一鬥曰壺。別名有盞、、尊、杯,不一其號。或曰:小玉杯謂之盞。或曰:酒微濁曰,俗書曰盞耳。由六國以來,多雲製卮,形製未詳也。
劉向《說範》雲:魏文侯與大夫飲,曰:“不盡者,浮以大白。”《漢書》或舉盞以白,非也。
豐幹、杜舉,皆因器以為戒者,見《禮》。
漢世多以鴟夷貯酒。揚雄為之讚曰:“鴟夷滑稽,腹大如壺,盡日盛酒,人複藉酤。常為國器,托於屬車。”
《南史》有蝦頭杯。蓋海中巨蝦,其頭甲為杯也。
《十洲記》雲:周穆王時,有杯名曰常滿。
自晉以來,酒器又多雲。故《南史》有銀酒。或作鐺。陳宣好飲,自雲:“何水曹眼不識杯,吾口不離瓢杓。”李白雲:“舒州杓,力士鐺。”《北史》雲:“孟信與老人飲,以鐵鐺溫酒。”然則者本溫酒器也,今遂通以為蒸飪之具雲。
宋何點隱於武丘山,竟陵王子陵遺以稽叔夜之杯,徐景山之酒。
鬆陵唱和,又有《癭木杯》詩,蓋用木節為巡視。
老杜詩雲“醉倒終同臥竹根”,蓋以竹根為飲杯也。見《江淹集》是也。
唐人尤尚蓮子杯,白公詩中屢稱之。
樂天又雲:“木來方瀉,蒙茶到始煎。”
李太白有《山尊》詩雲:“尊成山嶽勢,材是棟梁餘。”
今世豪飲,多以蕉葉、梨花相強,未知出於誰氏。
訶陵國以鱟魚殼為酒尊,事見《鬆陵唱和詩》,雲:“用合對江螺”。
唐韓文公《寄崔斯立詩》:“我有雙飲孟,其銀得朱提。黃金塗物象,雕琢妙工。乃令千鍾鯨,麼麽征螽斯。猶能爭明月,擺掉出渺。野草花葉細,不辨。綿綿相糾結,狀似環城陴。四隅芙蓉樹,擢豔皆猗猗。”雲雲。皆以興喻,故曆言其杯如此。今好事者多按其文作之,名為韓杯。
西蜀有酒杯藤,大如臂,葉似葛花,實如梧桐。實成,花堅可酌。實大如杯,味如豆蔻,香美。土人持酒來藤下,摘花酌酒,乃實消酒。國人寶之,不傳中土。事見張賽《出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