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類別(2 / 3)

波斯國有種三勒漿,類似酒,叫“庵摩勒”、“毗黎勒”。

訶陵國的人用柳花椰子造酒,飲了也會醉人。

大宛國用葡萄釀酒,多的時候貯藏數萬石,可放幾十年不壞。

《扶南傳》說:頓孫國有安石榴,擠出汁在盆裏盛放幾天,就變成美酒。

真臘人不喝酒,認為喝酒是淫行。要喝也隻在內室和妻子喝,不讓尊長看見。

房千裏的《投荒錄》說:南方人有女兒長到幾歲時,就大肆釀酒。等塘水幹後,把裝滿酒的壺排放塘底,上麵密封。待到女兒長成出嫁時,再取出待客,稱為“女兒酒”,味道極美。平日是不可發取的。

扶南有椰子汁,又有甘蔗和土瓜根酒,顏色微紅。

又有昆侖酒,見於盛魯望詩。

酒的味道

《本草》說:“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主行藥勢,能殺百蟲、去惡氣。”注釋道:“陶弘景說:大寒天氣,海水都結冰,隻有酒不結冰。”明白不過地顯示出酒的熱性在百物之上,喝多了使人神昏體困,這是它的毒性。過去有三個人早晨頂著霧露趕路,空著肚子的人死了,吃了粥飯的人大病,飲了酒的人隻有小病,這表明酒禦寒怯邪的功能超過穀米。酒雖然能禦寒怯邪,通知諸氣,但若飲用過量也會造成大病。《傳》說:“隻有酒可以忘憂,但讓人生病又該如何?”《內經》十八卷,首篇論後世人多短命夭折,不如上古人長壽,就是因為現在的人“把酒當飲料,以誕安為尋常事,醉後也行房”,酒的為害就這樣大。凡是人的酒氣大於穀氣,脾就不能運化,酒氣會散發到四肢生成熱厥病,再過量就會醉人,這時外來邪風侵入人體,便患漏風症,無所不止。凡是醉酒的人臥睡在玉米杆中,會得癩疾;醉了喝茶,會引發膀胱氣;醉後食酸過量,會得消渴病。

皇甫菘的《醉鄉日月》一書記說:鬆脂治百病。每用糯米一鬥,就用鬆脂十四兩;另用糯米二升和在一起煮成粥,放冷後加小麥曲一斤半,製成片,每片重二三兩,用火烤幹搗成細末,作酵頭。五日後起火炊飯米,再把曲二十片用火烤幹研末,用水六鬥五升、酵頭及曲末飯等一同攪和入甕。甕要保持常溫,春冬四日、秋夏五日就製成。

又說:酒酸了可以設法變甜。酒半鬥,麥芽糖一竹半燒得極熱,投入酒中,半日後即去掉酸味。

《南史》記虞有物名“鯖”,說可以醒酒,而沒有記製造它的方法。

魏文帝詔令說:葡萄能解酒醒酲,淹露葡萄汁,可以除煩解熱,使人易醉又易醉。

《禮樂誌》說:“蔗汁可以醒宿酒”,說的就是甘蔗汁可以療酒疾。

《開元遺事》說:興慶池南邊有草數叢,葉紫莖紅,有人大醉經過它。醉酒自然清醒。後來的喝醉的人摘下它的葉子嗅聞,立時就清醒,所以叫它為“醒醉草”。

《五代史》記:李德裕在平泉有醒酒石,尤其是珍貴之物,人喝醉了就蹲在上麵醒酒。

【原文】

性味十

《本草》雲:“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百蟲惡氣。”《注》:“陶隱居雲: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熱獨冠群物,飲之令人神昏體弊,是其毒也。昔有三人晨犯霧露而行,空腹者死,食弱者病,飲酒者疾,明酒禦寒邪過於穀氣矣,酒雖能勝寒邪,通和諸氣,苟過則成大疾。《傳》曰:“惟酒可以忘憂,天如病何?”《內經》十八卷,其首論後世人多夭促,不及上古之壽,則由今之人“以酒為漿,以忘為常,醉以入房”,其為害如此。凡酒氣獨勝而穀氣劣,脾不能化,則發於四肢而為熱厥,甚則為酒醉,而風入之,則為漏風,無所不至。凡人醉而臥黍中,必成癩;醉而飲茶必發膀胱氣;食酸多則成消中。